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货币革命:从伊斯兰世界的“票据”到欧洲的“纸币”

[日]宫崎正胜
2020-08-30 14:49
私家历史 >
字号

出生于570年的麦加商人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创立了信仰安拉的一神教(伊斯兰教)。但当时的阿拉伯人普遍信仰的是多神教,因此经过20年的传教,穆罕默德的伊斯兰教只吸收了200名信徒,且大多数还是沙漠中的商人。

后来,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各族大约2000人),教团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强大军事集团的“核心”。穆罕默德于632年去世。随后,教团的领导们选出哈里发为穆罕默德的继任者,同时,为了继续维持与游牧民之间的联系,教团开始了收益颇丰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即“大征服运动”)。

第一个被征服的目标是叙利亚的商业中心大马士革,当时的大马士革是相当于纽约的商业都市。成功征服大马士革之后获取的巨额战利品使阿拉伯的游牧民们尝到了甜头,于是他们不仅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还消灭了波斯人的萨珊王朝。

大征服运动之后,占领叙利亚的倭马亚家族将伊斯兰教团据为己有,建立起倭马亚王朝并世袭了哈里发的头衔。

倭马亚王朝第五代哈里发阿卜杜勒·麦利克利用“大征服运动”获得的战利品(据说在636年消灭萨珊王朝时获得了2.6万吨的白银),于695年将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和萨珊王朝的银币统一,并推行由第纳尔金币(4.25克)和迪尔汗银币(2.9克)组成的金银复本位制,并且规定1枚金币能够兑换22枚银币。

第纳尔

倭马亚王朝还发行了铜币,这些刻有安拉名字的货币开始在欧亚大陆广泛流通。

在这些硬币上没有人物的肖像,取而代之的是出自《古兰经》的一句话,“安拉是唯一真神”。顺带一提,日本在708年发行“和同开珎”,与安拉硬币几乎处于同一时期。

穆斯林商人开创“亚洲大航海时代”

在将经济活动从印度洋扩展到孟加拉湾以及南中国海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伊斯兰世界从“军事征服时代”转变为“经济发展时代”。

阿拔斯王朝将首都从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迁到今伊拉克的巴格达,从此对印度洋的开发步入正轨。原本局限于地中海与西亚地区的小规模经济活动一下子发展成为囊括印度洋与欧亚大陆的大规模经济活动。

穆斯林商人以印度洋为中心,开创了从东非到印度、东南亚以及南中国海的“亚洲大航海时代”。伊朗商人成为欧洲在东方开拓的“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纽带,将欧亚大陆的海陆经济合为一体。

《一千零一夜》中收录的故事《航海家辛巴达》就发生在印度洋贸易区。辛巴达在西至非洲,东至斯里兰卡的印度洋上进行了7次冒险航海,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航海家辛巴达》海报

《航海家辛巴达》中提到的将3头大象抓回巢穴喂养雏鸟的大怪鸟,以及将肉块扔进堆满钻石的谷底引诱巨鹰将沾满钻石的肉块叼上来的故事,都来自在印度洋上往返航行的船员们的传说。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发生在阿拔斯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也就是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统治时期。当时,巴格达的人口多达150万,市内有6万座礼拜堂以及接近3万间浴场。相当于日本的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的过渡期。

《一千零一夜》中这样写道:“哈伦·拉希德的威名响彻中亚的山丘、北欧的森林、马格里布(北非)、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中国边境。”

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南中国海的海运是阿拔斯王朝的经济重心。穆斯林商人乘坐阿拉伯三角帆船往来于从东非到中国南部的广阔海域,将砂糖、大米、棉花、柠檬、黑醋栗、橘子、香蕉、蒸馏器(后来被用于制作威士忌、白兰地)、中国陶瓷等运往地中海。

印度洋上有季风,对航行非常有利,因此能够运送大量的货物。穆斯林商人还从非洲沿岸将象牙、黄金以及被称为“赞吉”的黑人奴隶运往伊拉克。

从波斯湾出发、途经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中国海。这趟从波斯湾到唐朝广州的海上航线,往返一趟需要2年的时间,但对当时的穆斯林商人来说却是轻车熟路。

据说当时广州有多达12万名穆斯林商人常驻,唐朝政府甚至专门为他们设置了拥有自治权的居住地(称为蕃坊),今天的莫斯科也有类似的地区。穆斯林商人还北上至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唐朝最大的商业都市扬州开展商业活动。

穆斯林商人通过新罗商人得知了关于日本的消息,因此,“黄金之岛倭国”的传说在9世纪末期就已经在巴格达流传开来。后来倭国改国号为“日本”,黄金岛在元代变成了日本的传说再次传遍欧洲。

在唐朝末期,穆斯林商人聚集的广州发生了一起出人意料的事件。

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广州使得大量穆斯林商人不得不离开广州,将马六甲海峡周围的小岛作为据点。

穆斯林商人离开之后,给广东和福建的商人们留下了大量的商机,他们模仿阿拉伯三角帆船的样式制造了中国平底帆船,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贸易。

到了12世纪,穆斯林商人与中国商人以斯里兰卡的港口科伦坡为界,穆斯林商人在西、中国商人在东,将广阔的海上贸易范围一分为二。

经济扩大导致“白银不足”,促进票据和支票发展

随着印度洋的开发和内陆商业的繁荣,亚欧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白银的供应量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10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白银严重短缺的问题。于是,阿拔斯王朝的商人们只能通过信用经济来弥补白银经济的缺口。“票据革命”的帷幕就这样静悄悄地拉开了。

票据指的是写明价值和支付日期的有价证券,通常,在市场上进行货币兑换的兑换商发行票据和支票来代替银币,票据第一次出现于960年。

支票原本是政府部门将财产委托给金融从业者时签署的命令书,10世纪时在民间普及,成为商人的汇款手段,据说当时在巴格达开出的支票能在摩洛哥取出现金。

英文中的支票“check”和冒险“risk”在阿拉伯语中是同一个语源。兑换商通过发行票据和支票建立起了信用交易体制。

“长期票据革命”促进欧洲纸币的诞生

伊斯兰世界的票据经由地中海的国际贸易区流转到意大利各个城市、荷兰以及英国,并且在英国进一步发展为国债和纸币。从10世纪至17世纪,票据的一系列发展被称为“长期票据革命”。

阿拔斯王朝先进的票据技术到17世纪末期发展成为国债和纸币的过程,堪称世界史上货币体制的巨大变革,其意义与古代的“硬币革命”不相上下。这次货币革命的大致流程如下:

10世纪,巴格达周边地区因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变得动荡不安,经济中心由巴格达向地中海地区转移。地中海地区在伊斯兰商人、犹太商人以及意大利商人的经营下成为国际化大贸易区,“票据”技术传到意大利各大城市中,13世纪,金融从业者通过票据进行贸易结算。

“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商业革命”使全球经济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海周边的荷兰、英国。当时被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的犹太商人在荷兰和英国使票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7世纪末,与法国长期进行战争而陷入财政困难的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军费,国债成为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当时以极低的利息向政府提供贷款的商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获得了发行“不记名票据”(银行券、纸币)的权限,纸币由此出现。

纸币取代银币可以说是“货币世界史”的关键转折。

“长期票据革命”时期欧洲动荡不断,宗教改革以及之后一系列的宗教战争、西班牙与葡萄牙驱逐犹太人、西班牙与荷兰和英国的战争、英荷战争、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令筹集军费成为当时各国政府的重大政治问题。

甚至说近代的货币体制就是从军费筹集的体制发展而来的也不为过。

不过,要想保证和维持纸币的信用,只有对金钱操作十分熟悉的商人才能做到。因此,货币的管理权随着“票据革命”的进行又从国王和领主那里回到商人手中。

作为票据原材料的“纸”是什么时候传过去的

票据是用“纸”做的,所以纸的普及可以说是“票据革命”的前提,而纸是在中国汉朝时期发明的。

阿拔斯王朝成立的第二年(751),阿拉伯人在恒罗斯战役中俘虏了唐朝的造纸工匠,造纸术就这样被传到了中亚地区。

800年左右,巴格达出现了造纸工厂,伊比利亚半岛和西欧地区分别于12世纪与14世纪开始制造纸张。纸的普及和“票据革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

金钱作为物品的“交换证”,信用就是其生命。信用的英文“credit”同时还代表“评判”“信誉”“信任”等意思。也就是说,人们将信用评价作为经济的基础。

经济发展,最赚钱的是金融从业者

银行的英文“bank”来自意大利语中的“banca”,而“banca”最早指的是兑换商人所使用的兑换桌。此外,赌博时用的筹码也被称为“bank”。

破产最早的意思是无法进行货币兑换,因此英文“bankrupt”的意思就是“破坏兑换桌”。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认为赚取“利息”是错误的行为且对其加以禁止,于是金融从业者只能利用自古以来有多种货币同时流通这一点,将“利息”说成是兑换的手续费,利用“兑换”来隐瞒自己收取“利息”的事实。

洛伦佐·美第奇是美第奇家族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就是著名的金融从业者,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中都有实力雄厚的兑换商,在当时,金融从业者把自己伪装成兑换商可以说司空见惯。兑换商本身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就有许多兑换商。

欧洲最古老的银行是1407年在热那亚成立的圣乔治银行,这家银行进行兑换交易和投资业务,但没有像近现代银行那样吸收存款并给企业提供贷款的服务。

让意大利经济飞速发展的伊斯兰计算法

从印度传入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数字和十进制算法使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变得更加便捷。

后来,阿拉伯数字和十进制算法随着11世纪后地中海商业的发展传入意大利半岛,并且迅速在意大利商人之间普及开来。

在当时的复式簿记中已经出现等号“=”,以及“贷方”和“借方”之间的平衡关系,可见商人已经将数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现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8—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伊斯兰世界后的产物。经过“重组”,印度的数字发展成为一种技术,对印度数字和算法的改良可以说是伊斯兰文明实用主义的最佳体现。

阿拉伯数字开始应用的时期是正值白银缺乏问题日益严重的10世纪。可见,经济规模扩大和白银缺乏导致的“票据革命”与数学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欧洲一直使用罗马数字,但罗马数字的演算十分复杂,当数额比较巨大的时候,用罗马数字需要写出一大串,所以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交易。

与之相对的,阿拉伯数字只需要0—9这10个记号就可以表示任何数字,这种堪称艺术的先进算法彻底征服了意大利商人。

古代商人开发出了只需要非常少的几个字母就能进行交流的文字,十进制则是完全能够与之媲美的商人文明。算法的英文“algorithm”来自9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大数学家、确立了代数学(algebra)的阿尔·花剌子模(780—850)。

现在“algorithm”仍被用来表示计算顺序和处理顺序的计算机术语。

十字军东征(1096—1291)使伊斯兰世界的大量文化和物品传到了欧洲,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被称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

簿记也在1300年左右传入意大利,并且于1340年在商业城市热那亚以“复式簿记”的形式确定下来。

到了1494年,被后世称为“复式簿记之父”的数学家帕乔利(1445—1517)出版了数学和商业数学的入门书籍《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在这部著作中,帕乔利用部分篇幅对复式簿记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说。后来,这部分被命名为《计算与记录要论》单独出版并大受欢迎,16世纪还被翻译为荷兰语、德语、法语、英语等多国语言。

日本直到明治六年(1873)才出现“簿记”这个词。福泽谕吉将美国的簿记教科书《公立学校的簿记》(Common School Bookkeeping)翻译为日文并取名为《账合之法》,因为“bookkeeping”音译过来和“簿记”相似,而且有“账簿记录”之意,因此译为“簿记”。

本文摘录自《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日]宫崎正胜 著,朱悦玮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经纬度,2020年7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熊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