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升的大地: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 | 有书看
谈到乡村,人们不免会联想到乡愁、出走、离散等,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常见不过的现象了,更因如此,乡土情怀、乡土中国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开始第16期「有书看·有话说」的征集,书目为《上升的大地: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讲述乡土中国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的新活力。
在21世纪的今天,了解中国的乡土经验,是令人振奋、也是令人警醒的。
点击阅读原文,在评论区留下你想读此书的原因,即有机会获得本期推荐书籍,加入共读。
第16期书目:《上升的大地: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
《上升的大地: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
罗雅琳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0 年 7 月版
作者简介
罗雅琳
1992年11月生,湖南湘乡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2013),北京大学文学硕士(2016)和文学博士(2020)。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长期为新媒体写作文化评论,曾获得北京大学“学术十杰”等荣誉,入围第七届(2017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书籍简介
20世纪80年代流行着黑格尔的一段话:“平凡的土地……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一旦提到“现代性”或“现代化”,许多人总是认为这必然意味着海洋战胜陆地、城市战胜乡村。然而,革命让乡土中国呈现出另类现代性的可能。
“上升的大地”是本书作者在中国乡土遭遇现代性的诸种经验中找到的一个意象。它既不是一味地固守大地,也不是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追逐不切实际的另一种生活。“上升的大地”体现于埃德加·斯诺笔下愉快的革命者为落后的西北所带来的全新感觉,体现于革命知识人将已成“中国之殇”的黄河转化为中国人在世界秩序中展开竞争的力量源泉,体现于路遥为农村年轻人所寻找的在城市中获得正当成功的道路,体现于刘慈欣以第三世界革命经验为科幻文学赋予的精神底色。与同时代同主题的其他作品相比,这几个案例中包含着三个特别的面向:“现代性”不只发生在都市,更发生在乡土;乡土不光有“土”,更有“现代”;中国的现代性历程中一直包含着对于“乡土”的关怀,哪怕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之后依然未曾断绝。
通过上述案例,《上升的大地》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中勾连起一条沿海与内陆互动关系的线索。来自大地的经验从不过时,它依然向城市中的我们提供着宝贵的滋养。
精彩试读
节日“返乡”、乡怨
在“乡愁”之外,另一种流行于都市的乡村叙述是“乡怨”。“乡怨”的出现同样与“返乡”这一行为有关,其写作者同样是那些从外地进入大城市并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当他们在春节这样的日子“返乡”之时, 一种或可名为“乡怨”的情绪便会集中爆发。
在曾经的流行文化里,“过年回家”是充满喜庆的。20世纪80年代有朱明瑛在1984年春晚上唱红的《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90年代后期起最火的是陈红唱的《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文本中,回家充满辛苦,家中不乏唠叨,但它们始终是甜蜜的负担。
而如今的春节,“吐槽亲戚”几乎成为年年必备的流行文化。在2017年春节前夕,先是有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刷爆朋友圈。这首歌涉及父母逼婚、亲戚“围堵”、攀比与唠叨等内容,引发年轻人的广泛共鸣。紧接着,以吐槽成名的网红papi酱也发布了小视频“致某些令人讨厌的亲戚”。继2016年春节前夕的“希望法律禁止所有讨人厌的亲戚过春节”之后,这是她第二次在春节前夕推出吐槽奇葩亲戚的小视频。种种“防亲戚”指南,一出必成爆款。与“亲戚”联系着的,是那个被视为充满人伦之美的“乡土中国”,但当代年轻人似乎更愿意成为“都市”中的原子化个体。从这些文化新现象可以看出,某种或可被命名为“乡怨”的情绪正在春节从大城市返乡的年轻人身上蔓延。
平心而论,家乡亲戚的无尽追问确实是令人厌倦的。工资多少、职务高低、结婚与否、房子大小……这些功利性的问题和露骨的攀比破坏了关于“家”的温馨想象: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不分彼此的互相扶持、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但这些问题并非仅仅存在于“家乡亲戚”的世界,生活于大都市的年轻人每天同样在进行着类似的自我拷问。只需随便逛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校园论坛,就会发现每日热门话题中也充斥着类似的问题:从要不要出国,到去工资高、没户口的私企还是工资低、有户口的国企,从要不要和家境好但是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到如何通过房产证上名字的增减维护个人利益……为什么这些问题一从“家乡亲戚”口中说出,就显得如此势利、短浅、面目可憎?
“乡怨”的普遍流行,并不是寒门贵子一朝发达就嫌贫爱富的故事。《春节自救指南》中代表着负面形象的“隔壁老王”是一名有13辆路虎、刚进行过A轮融资的成功人士,papi酱也从未将穷亲戚列为自己讨厌的人群。被强烈吐槽的亲戚大都事业小成、家境殷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乘着东风兴起的所谓“小城新富”“小城中产”。他们凭借在家乡累积的金钱和人脉基础,再加上作为长辈的权威身份,足以在从大都市返乡的年轻人面前指点江山。被教训的年轻人经济实力尚薄弱,又作为晚辈,无法理直气壮地当面反击,只好将自己的情绪在种种吐槽视频、吐槽文章中发泄出来。
年轻人掌握的网络技术,以及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接受的“现代”价值观,是他们反击父辈的武器。因此,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发布短视频就成了年轻人发泄“乡怨”的主要方式,这是父辈力所莫及而年轻人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这些吐槽作品的立场,也是绝对“现代”、绝对符合当下政治正确的:性别平等、自由恋爱、尊重个人空间。
与此相对应,家乡则被呈现为过分“传统”的:性别偏见、“逼婚”、肆无忌惮打听隐私的“熟人社会”。在papi酱的“致某些令人讨厌的亲戚”中,听“喊麦”和唱《好汉歌》成为“讨厌亲戚”的身份符号。在都市流行文化的阶梯上,这是某种“低级”趣味的象征。家乡的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观看视频、进行吐槽狂欢之后,在经济实力上落败的年轻人终于在精神上、在文化品位上彻底战胜了“庸俗”的“小城中产”。
乡土现代性
小城镇曾被视为中国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在费孝通等人的设想中,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激发民间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避免以往城市化道路中对于农村的抽空。理想中的小城镇既具有与大城市类似的生活设施和福利保障,又保留了乡土社会较为悠闲的生活节奏和温馨的人际关系,是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故事模式是寒门贵子一朝发达就嫌贫爱富、六亲不认,那么,在当前流行的亲戚大吐槽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进入都市的年轻人在强势的亲戚面前抬不起头。这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路遥的《人生》中的故事:回到故乡的高加林虽能从德顺老汉那里得到某种感人肺腑的道德教诲,但除了耕种贫瘠的土地之外别无选择。而《春节自救指南》中的二叔满可以对回乡年轻人拍拍胸脯:“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到我单位工作要不要?”
“小城中产”拥有这样的底气,正是中国小城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的一个缩影。这群人本可以成为那些进入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的后方支援,却以“烦人亲戚”这样的负面形象出现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中。“小城中产”恰好是“德顺老汉”的反面:他们可以为下一代提供雄厚的经济支持,却再也无法带来任何精神上的滋养。联想到近年来支撑着节节攀升的北、上、广房价的购房模式是普遍流行的“4+2” (一对夫妻加上双方在小城的父母一起供房),甚至是“六个钱包”(指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会看到小城市、小城镇之于北、上、广的彻底落败——前者不仅在经济资本上为后者输血,在文化等级上也是远远不及后者的。
这些关于“过年回家”的集体吐槽,是“小城中产的孩子们”在受过高等教育、皈依大都市生活之后返身与父辈之间的斗争。一方面,这是两代人之间家庭观念的差异。在传统的大家族观念中,姑姨叔舅过问年青一代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是理所应当的。而年青一代持有的家庭观念是由夫、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七大姑八大姨”是根本沾不上边的无关人等。那些只有在过年才回家的年轻人无法与这些长时期见不着面的亲戚产生同处一个“家”的认同,也就找不到与他们团聚的意义,更无法把他们的嘘寒问暖和打听近况视为真正的“关心”。这本是两代人之间虽无奈但属自然的“代沟”。
另一方面,这也是年轻人用已经习惯的都市生活方式对故乡的生活方式所进行的否定。在新一代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一种理想生活样板:进新兴企业工作而非考公务员,喝外国牛奶、吃进口维生素片而非家乡的传统饮食,做“丁克”而非生“二胎”,年底出国旅游而非回家过年……这本是并无高下之分的两种选择,却被贴上“现代”与“传统”、“世界化”与“地方性”的标签,进而转化为一种“先进”与“落后”的价值等级。
对年青一代而言,“过年回家”就是从无限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回到落后于现代世界的地方小城。亲戚的不断追问自然有讨厌之处,却也提供了大都市生活方式之外的另一种对照视角,或许其中不无道理。然而,在年轻人全盘接受了这一套“现代”价值体系之后,他们回家时遭遇的所有不适就再也无法导向自我反省,而是被轻易地归纳进“先进”与“落后”的理解框架。当两代人的“代沟”被转化为价值上的高下,代与代之间的理解就变得更为不可能。说到底,这依然是传统的中国“大地”失去了现代性的问题。
如何参加共读?
希望你是
1. 关注社会话题,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2. 有表达的欲望,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
3. 尊重彼此的时间,遵守我们的约定
你需要做
1. 点击阅读原文,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为什么想读《上升的大地: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包括但不限于你对相关议题的了解及兴趣。截止时间为8月21日24时。
2. 等待回复。我们会选出5名读者,确认地址和联系方式,把书邮寄给你们。
3. 在10天内(从收到书当日起计)把书读完,发回500-1000字的评论。你的文字,将有机会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及“湃客工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如果你成为当期的共读成员,我们将邀请你加入“湃客有书看·有话说”微信群,让你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喜欢阅读、享受思考、愿意表达的读者交流。
「湃客Talk·第11期」预告:
8月20日(周四)20:00,欢迎锁定湃客读者群。
《上升的大地》的作者,将与你分享当“乡土中国”正面遭遇“现代”的新发现与新可能。
整编 / 实习生 吴雨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