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烂糊面”和“面疙瘩”

2020-08-18 11: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恩浩 上海老底子

“烂糊面”和“面疙瘩”

陈恩浩

重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令我浮想联翩,儿时的记忆、舌尖上的味道仿佛扑面而来。

上世纪60年代初,社会物资匮乏,能吃饱已属不易,所以,多的是营养不良。记得当年我读高中时住宿在学校里,粮、油定量供应,我们处在长身体时期,一顿饭吃半斤米饭是寻常事,我曾有一顿早餐喝七两粥,午餐竟狼吞虎咽地吃了一斤三两饭的纪录,至今不失为笑谈。那年头,缺荤少油的胃永远是无底洞,米再糙,饭再硬,绝对不会有吃剩饭碗的。

记忆中,那个年代的“烂糊面”和“面疙瘩”可谓是舌尖上的美味。

顾名思义,烂糊面突出一个“烂”。烂而不黏,糊而不焦,面条已经寸断,有点糊状般黏稠,可像粥般地喝。但同粥相比,烂糊面的食材丰富,里面放蔬菜,尤其是冬天经过霜打的青菜糯而甜,更增添了烂糊面的爽滑。偶尔还有几根肉丝,锦上添花,加之星星点点的油花,味道咸而鲜浓。

那时学校食堂早餐供应的是“红薯干”粥或烂糊面。每次,我总是要二两烂糊面加一两淡馒头。烂糊面佐淡馒头,干湿结合,咸淡相济,是一顿很乐胃的早餐,让人吃而不厌。

就职后的节假日,每到一地旅游,我总爱品尝各地面条,曾吃过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香港云吞面……可是却不见有色有味的烂糊面踪影。由此臆断,大约像阳春面一样,烂糊面也是上海家常饮食独有。

在缺粮少油的艰难岁月里,“面疙瘩”也成了上海不少家庭的主食。儿时我家兄弟姐妹多,这种既省时又省钱的吃法真是何乐而不为。母亲常常将一大锅子水烧开,放入青菜或南瓜,再将搅好的面糊往锅里断断续续地放,然后加上酱油、味精,最后加一点猪油。掀开锅盖,热气腾腾。每人捧一个大碗,响起一片吱溜声响。

一碗碗“面疙瘩”吃起来又滑又鲜,特别到最后大块的都盛光了,锅里只剩下小块的,粒粒屑屑的,趁热连汤带水呼噜呼噜喝下肚,实在舒服极了。尤其是寒冬,能给予一种解饥温寒的慰藉。

如今一些饭店的菜单上,有时也用这种草根食品来当点心,不过已是“贵族化”,冠名以“鸡丝面疙瘩”“三鲜面疙瘩”等,但不知怎地,那硬硬的,光溜溜小鱼儿似的“面疙瘩”,食之无味,远不如家里做得好。

当然,如今孩子的口味可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有一次,孙子吃着我老伴做的面疙瘩赞不绝口;背对她,却对我奸诈一笑,伸伸舌头,嘿……

(原文刊于2018年8月25日《新民晚报》 )

来源:陈恩浩先生赐稿分享!

陈恩浩先生热文

➤➤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烂糊面”和“面疙瘩”(作者:​陈恩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