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0上海书展丨《我,来自广院》:名嘴们的成长故事
广院(北京广播学院)对很多人来讲,并不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大家熟知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就是北京广播学院。在很多学播音的学生心目中,广院是不可磨灭的影子,比中传更加让人记忆深刻。
8月14日,来参加《我,来自广院》新书签售会的读者们,冒着酷暑在上海书展友谊会堂前排起了长队。《我,来自广院》是作家出版社今年重磅推出的精品图书,作者潘奕霖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持人、《佳片有约》栏目制片人。
左起:康辉、叶蓉、潘奕霖、郎永淳
《我,来自广院》是潘奕霖首部访谈作品集,他采访了卢静、康辉、叶蓉、史小诺、郎永淳、瑶淼、凯叔(王凯)、鲁健、邵圣懿、尼格买提等10位知名主持人,深入挖掘每个人的青葱岁月、入行苦乐、创业艰辛、生活所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院人,他们对自己的母校,尤其是“广院”两个字有很深的情结,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签售会当天,书中的三位受访人康辉、叶蓉、郎永淳,以及作家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颜慧都到场助阵。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主持。嘉宾都各自回忆了受访时的经历,回忆了自己的广院故事。老同学相见,分外高兴。虽然同学们现在天南海北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但依然都怀揣着对播音主持的那份热爱在坚持努力。
《我,来自广院》书封
以平常心、原汁原味、没有修饰
这本书中,潘奕霖没有简单回溯受访者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没有俗套地描摹受访者不简单的成就业绩,而是把视角调低,以平常心、平常人的状态,把受访者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面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看到他们星光熠熠后面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甚至不回避他们光彩背后的挫败、忧伤、徘徊、曲折……如王凯高考失利、康辉出访在外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郎永淳从《新闻联播》主播转身“找钢网”的新挑战……这让读者看到了最令人感同身受的一面。
叶蓉说自己拿到这本书吓一跳,作者把访问的原汁原味的内容放在了书里,并且这些内容基本上是受访者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讲出来的。
潘奕霖也表示赞同,自己确实没有修饰,也没有修改。以至于有“文字洁癖”的康辉看完稿子坐不住了,“受不了太多的语气词”,最后逼着他删改。对于没有特别的“再加工”,潘奕霖解释说,其实书稿在出来之后,也和出版社谈论过,是保留原汁原味,还是进行一些技术处理,后来决定,要保持原汁原味。
“我采访的这些人,他们直接或间接都参与过一些重要的节点,讲述的这些有点像口述历史,这些东西在十年、二十年后,都会挺宝贵的。他们都在传媒业从业多年,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经历,对后来的人,都很有启发。编剧程然看完跟我说,她是把叶蓉、史小诺对比着看的,看她们怎么面对生活、事业和家庭。程老师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潘奕霖说。
康辉、叶蓉
老同学回忆广院人的精神特质
谈到广院人的特质,康辉在现场坦言,广院人的气场应该特别浓烈开放,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学习能力强。
康辉说:“我曾一度不适应这种氛围,从小循规蹈矩惯了,突然进入到一个极度张扬个性的状态,有点不适应。现在再回想当初学校的生活,感觉这个学校包容性这么强,能给这么多有个性的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土壤。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所以我也是广院文化的受益者。在广院这片土壤,其实大家并不在乎你身上的标签 ,而是看结果,你是不是把这件事情做成?你做成了这件事,就会获得由衷的赞美。”
同样刚进学校不适应的还有郎永淳。刚进广院,听广院校歌的时候就不适应。“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静静的白杨……”对于郎永淳这个学理工的人来说,听着感觉很别扭。
“但从这一维度你可以看到广院里的创新,是因为有自由的空气在校园里,大家的创作是自由的。所有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基础,是因为有这种鼓励创作自由的空气。”
叶蓉回忆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尤其是在“广院之春”的舞台上,台上的表演者要如何克服台下起哄的观众,她是如何创新“广院之春”的节目形式。
在谈及自己心中的广院精神时,她认为,在面对灾难或者变故的时候,广院人不会把自己的伤痛摆在世人面前去换取别人的某种同情,我们之所以这么要强,咬着牙去生活、工作,就是为了要对得起“广院人”这个身份。
谈到和三位老同学在广院第一次见面,潘奕霖笑说,康辉坐在床上,在那里看书、写东西、听音乐;
“有一天晚上,宿舍门被敲开,进来两名女生,其中一名女生说她是女生班长,名字是叶蓉,来问订澡票的事”,潘奕霖说,“《新闻30分》当时是一个央视的改革后推出的一个新闻栏目,主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记得他叫郎永淳。当初《新闻30分》在选主持人的时候,是康辉告诉我,他们频道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也去试镜了。但是我最后没被选上,最后选上的就是我们的郎永淳,我当时想,为什么不让我们一起上呢,轮班播也行啊……”
而郎永淳提到与潘奕霖的第一次见面是通过屏幕,因为本书的采访,两个人更加熟悉起来。在他眼中,潘奕霖是个真诚的人,这种真诚极具感染力,能够让人打开心扉,所以,这本书也是凝聚的采访者与受访者的真诚,是他们这些受访人最真实的状态。
潘奕霖认为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梦想,都在自己的青春为梦想奋斗。很多学生从1月份到现在,天天上网课,毕业生没有机会拍毕业照,等等,所以,他觉得《我,来自广院》这本书,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感觉非常好,它能给人鼓舞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们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有了这一点,大家才能在多年之后,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讲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如数家珍。
因为潘奕霖的特殊身份,使得受访者不必“装饰”,而是可以把不为“外人”所道的故事和盘托出。
通过此书,读者将了解卢静七年央视、八年瑞典生活收获了怎样的人生精华;康辉到底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中学生考入广院,在广院及春晚舞台上怎样克服“拧巴”状态;郎永淳怎样成为《新闻30分》第一位戴眼镜出镜的主播;王凯在学校最受刺激的话是什么;史小诺如何从懵懂少女变成知性主持……这部访谈录一如潘奕霖在自己节目中的访谈风格,借访谈体味人生,以对话彰显励志。
书中呈现的很多细节,如卢静说自己是应届生考取广院,一路一直是“小妹妹”心态,并没有那种历经风浪的自信;如康辉总是躲在一边静静地读书,因为在帅哥美女如云的播音群中,自己的形象甚至被同行议论为“稍微差点”;史小诺曾经“胖”着在“广院之春”跳舞;郎永淳从中医转做播音;王凯从职中经历高考失败后奋发再起……他们无疑都是当代播音主持领域的佼佼者,但成功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来的!他们奋发执着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成为鼓舞大家前行的动力!
在谈到创作感想,潘奕霖提到:“我在这本书里采访了十位广院校友,他们中有我的前辈、同学,更多的是师弟师妹……他们各自的经历、性格、看问题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却是不同的,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持人和广院人的形象,可以带给人们全方位的思考……随着我与他们的深入交流,以及后来在我整理这些采访文字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轨迹与面貌越来越清晰,当他们的付出或收获、迷茫或憧憬以某种方式击中我的时候,我明白了我能够借这本书与他们对话的机缘,不仅仅是我们都来自广院,而是我们的内心拥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