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中的“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木构复兴”展览现场
“木构复兴”展览现场
在位于地下三层的展厅中,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木构模型,一个室内大型水装置串联起了各个展品与参观路径,穿越展厅时,会一次次踏上“石阶”,跨过“水渠”,仿佛进入了一个迷你的江南村落。
“木构复兴”展览现场
这些模型与装置浓缩了建筑师王灏等人在过去五年中对于传统木构研究与创新的成果。2015年秋,王灏等在安徽碧山成立了建造学社,试图重续营造学社的精神,探索与建立从榫卯到现代木构的系统。他们一方面汲取传统生活方式的养分,一方面通过当代力学和建造技术,为木构营造注入新的活力。展览“木构复兴”展出了近五年来王灏及建造学社最具代表性的木构实验作品。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告诉澎湃新闻,展览试图“以当代的方式来重新诠释木头这一传统建筑材料的营造技法”。“事实上,材料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木更多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精神向传统回归的需求。”
《小越馆》,王灏设计团队
《我很平静》,黎薇
在此次展览中,作为序曲,王灏在户外圆形广场创作了“七柱式”装置。七棵巨大的从宋代柱式到当代设计下的新柱式,耸立在广场上,将古今榫卯设计思想连接在一起,表达出重塑自然结构下诗意生活的理念。
分策展人左靖策划的板块“木构与生活”展现了当代“小木作”榫卯家具与碧山工销社“长效设计”理念下的生活器皿,构成了木作文化下生活方式的闭环。在地下展厅内,既有王灏与建筑学社专门为展览创作的装置作品“七柱式”、“蝴蝶梁”与“泗水归堂”,也有自在谷建造学社基地、郁宅、潘村、小越馆等木构实践。与此同时,展览呈现了王灏与建造学社在浙东地区的研究过程中所发掘、保存的诸多传统木作构件样品,以及基于传统木构技艺创新的“鹤嘴柱”“新螺旋藻大厅”“编木拱”等新木构构件。此外,展览中还穿插了一些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以木材为灵感而完成的作品。
左靖在前言中写道:“每次稍长时间的国外旅行,我就会被自己的胃所折磨,立马要寻一间挂有迎客松画像的餐厅。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棵树木比迎客松更有名。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的心脏、极边之地、广袤的农村……我们很容易见到迎客松的形象,但往往不会把迎客松跟木联系起来。但,如果我们将‘木’从自然环境以及各种象征意义中剥离出来,就会发现,木之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与木之间的依存关系,实则远超人们的想象。翻阅雷德侯的《万物》,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木几乎包揽了一切,从斗拱、开间、建筑、院落到城市,木既是肉体,又是灵魂。 ”
《自在谷建造学社》,郑敏、王灏
《藻井构件》,佚人
《螺旋木塔》,夏一帆、王灏
《华林寺柱头铺作》,佚人
王灏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他们对于木构的创新,“叠梁束柱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木构,这种结构体拥有现代美感和文化象征性。”另一大木构“鹤嘴柱”则既可以造房,又能够筑廊,“相似的建筑手法形成‘同构’,让我们对于空间进行更好的阅读。”通过不同的木结构,王灏希望能为结构与体验赋予多样性。
《某图书馆》,陈佳琰、王灏
这种“创新”并不限于木材料本身。在展览中,不少展品都体现了木材与钢筋混凝土这些现代材料的结合。“我们当代人都喜欢大跨度的空间,只有将现代技法与传统木结构结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王灏对澎湃新闻说道。例如,一座图书馆采用大跨度拉索木构,以现代工业技术弥补传统木构在跨度上的缺陷;另一方面,木材有良好的加工潜力与自然特性,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混凝土建筑所不具备的自然意向。王灏直言,如今国内许多的建造活动都是来源于西方建筑师设定的一些场景,“只有那些木建筑来自我们中国的传统架构,它们就像我们的文字一样,让人感觉古老又熟悉,我相信木构文化会成为中国未来建筑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王灏将当代的木构件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木构的加工建造方式符合这一建筑趋势的特点,“而且,它比钢结构要更温暖,呈现出一种生命体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钢铁巨像。”
《新螺旋藻》,陈佳琪、王灏
事实上,从展出的作品来看,大量的木构建造发生在中国乡村,在城市中则比较少见,李翔宁解释道,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目前建筑规范的限定。“未来,随着规范的修改,木头这种材料能够被更多地容纳进城市中。此外,城市中有许多古建筑,例如寺庙和园林,用木材与新的设计语言相结合,来复兴这些古建筑,也可能是未来木构进入城市的一种途径。”
《阳明博物馆》,周扬、王灏
在李翔宁看来,木构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我们现代的大多数建筑是结构和装饰分开的,做完结构再往上贴装饰。但是木头既是结构构件,本身又是装饰,这是它的特别之处。第二,我认为在木构生产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材料的敬意,木头能够最好地体现出工匠的这种精神。第三,木头这种材质是可摸可感的,能够和人的身体产生联系。那些家具与人发生接触后,也带上了人的精神,它承载着人的生命记忆,几代人的记忆都可以承载于木头上。”李翔宁告诉澎湃新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