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一鸣解读“双循环”新格局:更高水平开放,对外资一视同仁

澎湃新闻记者 张若婷
2020-08-14 19:43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也成为多方关注讨论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发言

8月14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131期“经济每月谈”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对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代表我国要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开放。今年下半年我国要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最大程度保护好外商的合法权益。同时面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现实情况,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使进出口更好地平衡。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最早在今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被提出。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着眼于“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期发展大势,再次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以及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战略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7月21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对于“双循环”的表述还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逐步形成”到“加快形成”,可见我国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稳增长防风险的紧迫性。

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促进更高水平开放

王一鸣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加快收缩,这次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原有的“大三角”的国际循环模式,即以美欧为消费市场和研发中心、东亚特别是中国为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中东和南美为能源和资源输出地,逐步走向终结。

而正是在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我国目前发展的大战略。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代表我国要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王一鸣表示,促进“双循环”格局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也不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内向化,而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同时通过畅通国内的大循环来推动国内和国际的双循环,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更高水平阶段

王一鸣认为,我国完全依靠国内大循环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想法是幼稚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活动不可能完全封闭起来运行。事实上,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

“即便是要扩大内需,也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合,特别是我们的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他认为,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王一鸣特别指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形成需要媒介。“在当前情况下,外资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王一鸣称,因此如何发挥好外资企业外引内联的独特作用非常重要。他认为,一方面要保护好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要不断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这两方面相辅相成。

今年下半年应从哪些方面继续扩大开放?王一鸣指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要继续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要加强国际性协调,随着疫情的缓解,要解除一些临时性的管制措施,建立快速绿色通道,保证国际货物和物流的畅通。

二是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王一鸣表示,目前东盟已经超过了欧盟和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我国要利用好这一变化,在美国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情况下,用好东亚的市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同时也要积极扩大进口,使进出口更好地平衡。

三是要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继续压减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目前,全国版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经由40条减少到33条。王一鸣认为当前金融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度较大,在电信、医疗等领域还应继续推进。同时,应修订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增大东北、西部等地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据悉,国家也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更大力度地吸引外资。

四是继续建设好我国正在推进的各类开放平台,包括自贸试验区等,扩大改革的自主权。王一鸣认为,要进一步支持各自贸区扩大开放,进而形成更多可复制的经验,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在跨境服务贸易方面可以步子再走得大一点”。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王一鸣认为,当前最紧迫的就是把外商投资法和配套法规规章落实好,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办法等,最大程度保护好外商的合法权益。“什么叫‘一视同仁’?就是要把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就作为国内企业对待。”

王一鸣称,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出口的份额,它们对于国内的就业的解决、技术进步的贡献是明显的、重大的。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