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8
摄影收藏⑮|沈忠海:我认为关于文献类的收藏国家应该更重视


海报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寰
【编者按】
摄影师沈忠海从2004年开始接触摄影收藏,因为原本工作是从事建筑传媒,出版过几本关于城市建筑的画册,十分关注影像作为文献档案保存的价值,所以开始了历史摄影影像的收藏。过去十多年间,沈忠海收藏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摄影作品,并对其系统性地归纳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摄影作品与每个时期的摄影技术有必然的联系。摄影在历史中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的,每个时期它的材料都不一样。简单地说,通过辨别不同的摄影材料,可以判断出这张照片拍摄的大致年份,这也是沈忠海研究摄影工艺发展史和实践摄影古典工艺的原由。
沈忠海说,对收藏而言,是否是原作,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只有多看,多实践,掌握那些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摄影工艺,才能更好地鉴定影像。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沈忠海从自己的藏品谈起,展开到做摄影收藏所注重的细节,进而谈到了他眼里中国摄影收藏的现状。

图一:1900s,慈禧太后肖像。摄影师 裕勋龄 沈忠海收藏
澎湃新闻:可否介绍一下您的摄影收藏,主要有哪些部分?
沈忠海:我的摄影收藏主要是以城市建筑为主体,同时也收藏了摄影工艺发展的影像,在此基础上,我自己又实践了主流的古典手工摄影工艺,便于在收藏老照片的时候作为鉴定和判断年份,因为摄影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那所有的摄影工艺都是不同的。我现在的收藏有19世纪60年代之后大批的欧洲主要城市的其中的建筑,包括1900年第一届世博会的摄影图片,也有20世纪初国外摄影师拍的上海与北京的老照片等等。

1927年至1929年间,银盐长卷,从上海浦西眺望浦东。沈忠海收藏

1927年至1929年间,银盐长卷,现为南京路西藏南路全景。沈忠海收藏

1927年至1929年间,银盐长卷,上海外滩全景。沈忠海收藏
澎湃新闻:可否具体介绍一下您的藏品?
沈忠海:这两张照片(图一、图二)是玻璃干版负片印制的铂金影像,在1900年至1910年间,铂金影像是贵族的“宠物”,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铂金作为军用物资稀缺,从而中断了此工艺的发展。据考究,这两张图为皇宫内御用摄影师裕勋龄所拍。

图二:1900s,婉容公主肖像。摄影师 裕勋龄 沈忠海收藏
这张照片(图三)是一张立体影像。立体照片在1900年左右都是用蛋白影像制作,属于高端影像资料和艺术品。在1920年后因为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立体照片通过使用银盐影像制作发行从而得到普及,当时更多是为了教学作为资料,类似我们今天电视机等多媒体的作用,而上图这张肖像也是在如今介绍李鸿章的文章中最频繁使用的影像。

图三:1900年9月27日,天津衙门,李鸿章肖像。摄影师 詹姆斯·利尔卡顿 沈忠海收藏
这两幅图(图四、图五)是美国摄影师雷尼诺恩在上世纪初拍摄的。作为战地记者,他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随美国军队进入中国。1902年在香港开设照相馆,经营从纽约进口的照相器材,后在北京经营相馆和摄影。在1905年到1929年间,他曾为老北京留下许多宝贵的影像资料,后在北京过世。

图四:1905年至1910年间,《雷尼诺恩的北京影像集》。沈忠海收藏

图五:1905年至1910年间,《雷尼诺恩的北京影像集》。沈忠海收藏

清末,穿着中国服饰的外国人,原始装裱镜框。摄影师 米尔顿·米勒 沈忠海收藏

卡罗式蜡纸负片和蓝晒法印相,年代不详。沈忠海收藏
澎湃新闻:您的收藏渠道有哪些?
沈忠海:一个是拍卖公司,另外在这个行业时间长了,认识很多朋友,他们看到类似我喜欢的作品也会向我推荐。
澎湃新闻:摄影收藏有什么困难之处?
沈忠海:收藏过程中的难点其实是整理,很多东西没有文字记载,要去找这些雕塑、建筑,考证要花大量的时间。比如我收一批上海老房子的照片,很多房子现在没有了,这些房子还不是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相对简单,民宅和私人花园就很难考证了。这个要花时间,找资料,找地方志。
澎湃新闻:您在收藏中最看重摄影的什么特性?
沈忠海:我遵循的是系列和文献价值。

照相制版法,年代不详。沈忠海收藏

天然彩色相片技术,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于1907年发明。照片翻拍自委拉斯凯兹的画作。沈忠海收藏
澎湃新闻:您怎样看待当下中国的摄影收藏现状?
沈忠海:中国在影像收藏领域起步相对较晚,除了诸如上海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等官方机构会系统性地收藏归纳一些影像,其他就相对较少。此外,还有一些院校的学者也自发地做这样的事情,但其中或许有些机构,有些人是为了其他目的进行的摄影收藏,不是为了收藏摄影而收藏,我不能一概而论。
澎湃新闻:除了官方机构,能否谈谈我国民间收藏的现状?
沈忠海:民间个人收藏分两大类,一类是以摄影艺术为主,以艺术品为规范。比如按摄影师划分,以美国安塞尔·亚当斯这批摄影师为例,从摄影的现代主义到当代,这类收藏者不少。
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以文献为主,比方说我。就是在一个固定的主题当中,也并不在意摄影师是谁,只是认为拍的题材有意义,我就会进行收藏并研究。我认为关于文献类的收藏国家应该更重视,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初欧洲那些领事馆、大使馆,私人拍的影集都很好。当年还有很多影像资料,战争类的,时代变革类的,比如鸦片战争时英国军舰停在港口之类的影像。
我认识的人里有专门收藏中国铁路发展史影像的,也有专门收集日本侵华时期影像的,如果把这类历史图片放在一些纪念馆、档案馆里,那这样的影像就非常有实际价值。这些收藏者大多都是喜欢这些图片。人活着总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要有些情怀的。

1880s,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府,蛋白工艺手工着色。沈忠海收藏

1880s,英国纽卡斯尔杜伦大教堂,蛋白工艺。沈忠海收藏

1890s,希腊雅典奥林匹亚山,蛋白工艺。沈忠海收藏
澎湃新闻:您认为在历史影像保存这块,我们还可以做出哪些改进?
沈忠海:我想提到的一点是关于老照片的修复,这在中国目前基本是一个空白领域。国外已经有很多做的不错的机构,比如像美国的伊斯曼博物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博物馆等等。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很多老照片都发黄了,烂了,却束手无策。如果在老照片修复这方面我们能够进步一下,在原作上进行手工修复,那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流传给下一代。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官方机构加以重视。
澎湃新闻:您认为摄影收藏是否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评判标准和收藏体系?
沈忠海:建立自己的评判和收藏体系,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这里的标准由谁来定呢?中国摄影是断裂的,两极分化很严重,也没有系统化过。像60后为代表的那些50岁以上的人,他们认为的摄影,是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那种模式;而80后90后呢,又会觉得上世纪80年代后的那些东西才叫摄影艺术。这是一片混乱的景象。一部分人把摄影当作宣传,一部分人只知道批判。中国很多大学有摄影专业,但我觉得摄影做不了专业,它就是一个工具,为不同的对象服务。要谈中国摄影收藏体系的建立,但大多数人连摄影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我们又该怎样建立自己的标准呢?

海报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寰

- 开启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
- 习近平抵达马来西亚,发表书面讲话
- 美情报机构网络攻击亚冬会,中方回应

- 敦煌网APP在苹果美区应用商店下载排名升至第二,仅次于ChatGPT
- 美股小幅高开,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

-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代表作之一,取自曹植的同名辞赋
- 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又名“瓦城”

- 18离婚搭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