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安传》⑧ | 鲁迅突然去世,朱安和许广平如何生活?
领读 | 江徐
今天,继续为您阅读乔丽华的作品——《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鲁迅先生持家后的各种花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也都有本难做的账。
鲁迅与朱安自始至终都是名存实亡的夫妻,他花钱供养着朱安,直到自己离开人世。
文坛巨星的陨落,是怎样一种场景?供养自己多年的那个人去世后,朱安又将如何面对生活?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鲁迅先生去世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溘然长逝,年仅56岁。
临终前,守护在他身边的只有三个人:妻子许广平、三弟周建人,还有一位日本看护。
上海各大报刊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文坛巨星陨落”的消息。很快,远在北京的鲁瑞朱安婆媳也得知了这一噩耗。
周作人接到电报后,生怕母亲无法接受,他踌躇再三,请了一位朋友同往。到了西三条居所,犹豫半天,才把情况说出。
母亲的镇定出乎他预料,她说道:“我早有点料到了,你们两个人同来,不像是寻常的事情,而且是那样延迟,尽管说些不要紧的话,愈加叫我猜着是为老大的事来的了。”
鲁老太太与大儿子感情深厚,内心虽然悲痛万分,却仍然表现坚忍。
鲁迅的葬礼在上海举行,由蔡元培、宋庆龄等大人物与鲁迅生前挚友负责组织,各界人士都来瞻仰先生遗容。
灵柩运送至万国公墓的那天,成千上万人组成送葬队伍,目送这位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离别。在北京西三条的家中,同样设立了灵堂。南屋客厅墙上,悬挂一张鲁迅的肖像,由同为绍兴人的青年画家陶元庆所画。画中的鲁迅穿西服,面貌清瘦。
肖像下方有一张书案,案上供着文房用品、香烟、先生爱吃的点心。朱安着素服,燃香火,祭奠丈夫。
鲁迅去世后,他在北京的亲友时常登门慰问二位老人。鲁老太太似乎对生死看得通透,又或许她对大儿子的去世早已有心理准备。
访客聊及鲁迅时,她没有眼泪,并且微笑着说道:
“大先生所以死得这样早,都是因为太劳苦,又好生气,他骂人虽然骂得很厉害,但是都是人家惹他的。他在未写骂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气得死去活来,所以他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
他们还看到,少言寡语的朱安在祭奠鲁迅时,总会特地准备一份菜肴——白薯蓣切成片,鸡蛋和面粉涂裹之后油炸。这是鲁迅生前爱吃的点心,后来被称为“鲁迅饼”。
朱安这一生,虽然只盼到了一个结为伉俪的仪式,只拥有一个夫妻的名分,虽然她不能读懂鲁迅的作品与思想,但她始终尽自己所能,照料他的饮食,用心地记住他的喜恶。
他去世了,她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那份被安排的情意。
这种情意,就像张爱玲在某篇小说里所写的那样,她爱他,只因为千万人之中,命运安排了这个人是自己丈夫。
记者印象中的朱安往日,西三条21号寓所非常冷清,像是被遗忘的角落。自从鲁迅去世,这里访客不断,各大报刊记者接踵而来。
以前,无人注意到鲁迅的母亲“给予他的礼物”——朱安的喜怒哀乐,现在,她的身影与神情,不可避免地进入吊唁亲友的目光与记者报道中。
“朱女士年已届五十八岁,老态龙钟,发髻已结白绳,眼泪盈眶,哀痛之情流露无遗。”这是某报刊记者印象中的朱安。
她还用绍兴话告诉记者,两个星期前还收到鲁迅来信,他在信中索取书籍,让北京这边安排寄去上海,同时告知自己已停止注液,身体逐渐痊愈。
四天之前,再次收到大先生来信,信中说他自己身体比之前更加有好转。谁料风云莫测,人事无常。
朱安本来准备南下奔丧,考虑到鲁老太太年逾八十,风烛残年,身边脱不了照顾扶持的人。这种情况,让她一时感到“莫知所措”。也有其他报社记者观察到,“鲁迅夫人的身材很矮,她脸色很清癯,眼睛里永远是流露着极感伤的神态,上身着的是咖啡色带白花的短夹袄,青裤,白鞋白袜扎腿,头上挽着个小髻,也用白的头绳束着……”
她一边吸着水烟,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前程往事,关于她的故乡,关于鲁迅的离开与病症,关于她自己的打算与顾虑。
因为需要照顾老太太而无法南下,朱安给周建人写了一封信,告知自己的想法。她虽然没有读过书,却明白一点:
自己应该识大体,顾大局,不能因为自己的斤斤计较而让别人看大先生的笑话。
这段时期,朱安负责接待上门吊唁的亲友与访问的记者,她一遍一遍地介绍鲁迅去世前后的情况,就像书里所写:
“在过去流逝的岁月里,她一天也没有得到过丈夫的爱,他们之间有着无法填补的鸿沟,但她始终留意着丈夫的情况,对他的每一封来信都记得清清楚楚。”
她没有表达丝毫怨言,尽管她始终处于孤寂的境遇。她也没有失态,尽管她缺乏新女性对时代的见识。
许广平的余生事业鲁迅在临终前写下一篇文章,取名为《死》,文中留下一份不算遗嘱的遗嘱,其中有两条叮嘱,也是他对妻儿的牵挂: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爱一个人,不仅是与之四季三餐,共同进步,更是在必要时候给予自由。鲁迅希望在自己走后,许广平重新开始生活,因为她有自己的人生与道路。
对于儿子海婴,鲁迅并没有高瞻远瞩地寄予远大抱负,只希望他健康快乐地长大,平安顺遂地生活。
就像苏轼在自己与朝云的孩子出生时写下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鲁迅去世后,他的母亲与朱安希望许广平带孩子去北京,一起生活。
为此,朱安还给周建人去了一封信,“许妹及海婴为堂上素所钟爱,倘肯莅平朝夕随侍,庶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在信中,朱安表达了能够与许广平同甘共苦,一起照顾婆婆、教养遗孤的意愿。她甚至考虑到许广平若有所疑虑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嫂无不接受。”
朱安和鲁老太太并不懂得许广平,就像不懂得鲁迅先生。作为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新女性,许广平与鲁迅的结合是出于爱情,出于心灵上的志同道合 ,所以超越世俗名分。
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让自己纳入旧式家庭的格局,所以断然不会接受这样一种安排。关于自己和鲁迅的关系,她曾向世人表白:
“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将鲁迅全集的编辑与出版、弘扬先生的作品与思想作为自己余生事业。
通过周建人,她向鲁老太太表达了自己今后的打算,陈述了不能北上的理由。同时,申请鲁迅全集的出版权。
“你向来做事很有分寸的,你如何主张,我无不同意的……”在回信中,鲁老太太将鲁迅全集的版权授予许广平,对她收集整理鲁迅作品的计划表示极大支持。
从那之后,许广平代替鲁迅,与母亲保持通信,时常给予问候心。
人事有生离死别,世道有风云动荡。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占领北平。
而这只是开始,“悲伤的后面,还有着更大的悲伤。”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鲁迅先生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关于祭奠,关于他作品的安排。
鲁迅的去世,让与他有关的三位女性的生活发生很大改变,而悲伤后面,又将是何种更大的悲伤?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原标题:《《朱安传》⑧ | 鲁迅突然去世,朱安和许广平如何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