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慢湖”慈湖:古城以北,青山之南
邹赜韬
“锦城环抱峰头翠,镜水平分涧底清”,这是浙江宁波慈城古县城正北,慈湖湖心堤上师古亭的一句楹联。
“十顷碧波”的慈湖北望阚峰,南倚古慈溪县治,是旧时慈溪县的风水湖与护城水,也是大运河(浙东段)的重要“水柜”(储水分洪之用)。
在长三角文化旅游圈,慈湖所在的慈城古镇堪称热门。然而,游人往往在走马观花参观过慈溪古县衙、孔庙等古迹后便匆忙离去,对于真正孕育慈城气质的“静”灵魂、“慢”平和罕有体验。
倘若来客能在慈湖畔听涛休憩,他定会惊讶:这里不仅有引人沉醉的湖山竞秀,更有人文名胜的厚重积淀。古城以北,青山之南,一池不深不浅、不大不小的灵秀慈湖水,涵养了太多故事。
繁花绚烂的春日慈湖 本文图片由李伟、王琪、徐晓星提供
人文名湖:“阚相门前花似锦,杨公祠下水如罗”
人类的诗意栖居总与湖泊相伴。千百年来,从烟波浩渺的太湖洞庭到密林环合的瓦尔登,再到澈可映天的云南泸沽,鸟瞰大地时宛如片片明镜的湖水,也映照着湖居人的文心。慈湖风光,吸引了诸多文化“有心人”留下。
吴赤乌二年(239年),三国名相阚泽将自己建筑在慈湖沿的书堂捐出,改成普济寺,传为中国佛教史的一段佳话。阚氏普济寺在唐末得以重建,曾一度以阚泽之字“德润”命名,浙东地区现存的两座唐代经幢均出自该寺。
谈及古代浙东学术,今人对王阳明的追捧登峰造极。但在王阳明之前为浙东学术承前启后,创设慈湖“心学”的杨简则知者寥寥。“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杨简在宋理宗年间退隐慈湖,开慈湖书院悟道理讲学。杨简钟爱居室畔的这片涟水,于是因应县名慈溪之由来,取“汲水侍母”大孝子董黯的典故,用“慈”为湖泊更名。杨简又自命“慈湖先生”,将自己的学问修为与这方山水化作一体。杨简哲学精萃《慈湖遗书》在探讨物质起源问题时提出“以吾之散殊于清浊之两间者为万物”,这或许恰是源自他与慈湖山水的物我合一吧!
慈湖东、西二湖以筑于北宋的湖心堤划开。始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后因纪念杨简先生而命名为“师古”的六角重檐亭位于湖堤中间位置,与精雕石狮的拱桥相接。闲坐亭中,四面湖光尽收眼底:天气晴好时,面朝东湖可看日出,凝视西湖可赏日暮,实为慈湖诸景之一绝。
主体建筑落成于清乾隆年间的师古亭
湖心彩虹桥身的石狮
慈湖湖心的美景曾收获多位著名文人赞许,元代诗人张翥在游览过慈湖后惊叹“风景依稀可画传”,在亭中眺望见的慈湖日落最令他流连,萌生了“白头僧渡夕阳船”这般禅意思绪。明代,写就《牡丹亭记》,饮誉“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也曾神游慈湖中堤,挥笔落下“阚湖堤上窥明月”的诗言。
慈湖日暮
明清时期,慈湖北岸寺庵云集,规制较大的普济寺还曾有尊“肉身菩萨”。佛教的持续繁荣为慈湖文脉注入长久活力,慈湖也一度成为湖畔佛寺共用的放生池。民国年间,慈溪县立初级中学有意扩展校址,但理应动迁的某庵执意不搬,声称蒋介石母亲常在此地礼佛,并在庵内供奉蒋母画像以为要挟。被迫无奈的校方将此事告知校友陈布雷,陈禀报蒋介石后蒋勃然大怒,一声令下迅速了解决动迁问题。这段插曲,也成了慈湖佛教史的一段趣闻。
近代慈湖承续先贤遗风,弦歌不辍。1902年,在湖北岸慈湖书院旧址,面向“泰西新学”的慈湖中学堂创校。该校后来改为慈溪县立初级中学,直至今日成为宁波市慈湖中学。
百年间,乔石夫人郁文、陈布雷、抗战期间守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著名历史学家陈训慈,以及“应氏围棋规则”发明者应昌期先生都曾求学于慈湖畔。
如今的慈中采用“新中式”风格,并吸收瓦片墙等地域传统建筑元素,与慈湖景区自然风光和谐相宜。慈湖中学还建有“慈湖文化博物馆”,校方有心入藏了散落慈湖周边的一些古碑刻,以及慈湖老照片。欲要深入了解慈湖人文风情,去“慈湖文化博物馆”参访一番也是不错选择。
慈湖及湖边空间航拍
在慈湖中学校园内,有四株枝繁叶茂的千年古银杏,据传是南宋杨简讲学时手植。每到秋日,金黄的银杏叶挂满树梢,远近观之皆是佳景。
在中国文化里,杏坛是教育、文脉的象征。慈湖的古银杏,与她守望的慈湖文脉一道,历经风云变幻,千百年初心未变。
慈湖中学校园内的千年古银杏
自然“慢湖”:滨水休闲宝地的四季“深呼吸”
人文风华的慈湖,也是一方自然“慢湖”,这里没有西湖的人潮汹涌,却兼具“西子风韵”与“太湖气魄”。在这里,端杯茶汤坐下来,深呼吸,望得青山,听得流水,寻见久违的静谧。
慈湖夏日清晨(西湖)
慈湖冬日清晨(东湖)
体验慈湖“慢湖”生活,是一项讲究时令的功夫。
春日慈湖北岸野花团簇,适合沿着湖边石板路幽径寻芳。
夏日骄阳似火,可以在湖南岸林荫下滨水品茗,夏季慈湖蓝天醉人,湖水倒影蔚蓝,凝视湖面尤为享受。
入秋后,慈湖西湖的水杉林颜色渐显丰富,红黄交织。此时,漫步木栈道上,在秋日清爽的泥土气息间仰望高耸杉木,斑驳阳光与秋叶糅合,美不胜收。
秋雨过后,慈湖公园黄叶铺路
冬日慈湖,适宜午后在湖心亭小憩,宝贵的冬阳暖耳,听个小曲打盹更显自在。前些年,慈湖还曾下过雪,漫天鹅毛轻拂湖面,怎能不让观者忆起崇祯五年,张岱的“独往湖心亭看雪”?时光在飞速前进,能与古人共享一湖之乐,也确实是难得了。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