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乡土到世界,作家、出版编辑、乡村书记眼中的影响力写作者
原创 小游猪 游猪生态
导语影响力叙事学院联合复旦大学·看不见实验室、乡兴社、万村写作计划等组织开展了《乡村影响力叙事营》第一期,吸引了近130人参与。在10天的写作营期里,写作者累计完成超过15万字的乡村故事文本。
本文来自第一期观察员在结营日的分享语音整理。跟随观察员的视角和洞察,探究影响力写作者在乡村领域关注什么?
观察员:阎海军非虚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崖边报告》、《官墙里》、 《陇中手艺》,入围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获得2015华文好书社科类十大好书奖、凤凰网2015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
写作者需要关心社会的进程,抱定一种宏大格局
我认为我们要做好乡土写作,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深化对国情的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中国急剧城市化的时代背景。过去费孝通老先生写乡土中国时,城市化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没有的,我们中国革命也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但是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化之后,今天已经完全翻转了。中国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乡土中国了,它有城市的中国,也有乡土的中国。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乡村,才是我们人类更好的生存状态。认识好国情以及国际格局是我们开展乡土写作的基础。
第二是对乡村社会的情怀,这才是深化乡土写作的一种动力。没有乡土情怀,你对整个乡土文明,乡村社会缺少一定的情感上的认知,你的情感也就很难深入下去,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是问题意识。乡村庞杂生动、千丝万缕的社会结构当中,我们一定要理出一些问题和头绪,不只是写一些好人好事,而是要我们深入的判断,那个判断肯定是一个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先导的认知。如果缺乏这种问题意识,就很难写出具有深度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推动整个乡土写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对国情的认识,情怀的建立以及问题意识的树立,我们就打好了乡土写作的基础。
第四是写作技巧和章法。首先建立一个你想写什么,之后才考虑怎么写。关于技巧和章法,写作者可以参考的资料文件相当多,从中我们肯定都会汲取到一定的营养,也会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当中。
我是做新闻作者出身,所以我对非虚构比较熟悉。我写了将近20年,成果也主要是非虚构写作。我觉得当下许多写作者采用非虚构或者纪实的方式进行写作,可能得到的关注度、传播推广各方面会更好一些。写出来的东西肯定要传播,结合当下互联网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城市化、网络化、信息化,都到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期。因此我觉得非虚构和纪实写作是很值得去写的。
我们梳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那些经典作家留下的作品,跟整个西方来对照的话肯定是不足的,很多做这个文学批评的人都提出过这个观点。
我们整个中国的纯文学关注社会热诚是不太够的,在整个改革开放这样剧烈的一个变革时代,我们文学行当到底拿出了什么样的作品?那是一个相当卑微的地位。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感觉2015年前后是乡土写作的元年,那一年我出版了《崖边报告》,还有台湾一个学者刘绍华,她在大凉山住了好长时间,写了一本书叫做《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关注的是毒品和贫穷对人的影响,她是在很扎实的田野工作后才出书的。非虚构写作概念进入中国,逐渐热起来之后,我们关注当下关注乡土,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作品,才多了一些。
我觉得既然我们对乡村写作抱有这样一个热诚态度的话,我们就应该关注更深层次的东西。纯文学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是说它的体裁有问题,也不是说它的写作方式有问题,而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我们可能更多的受众是普通读者,我们针对的是普通读者,而不是非常精英化、小众的群体。今天,我们所谓的乡土写作肯定要向大众读者、普通读者,普及我们想表达的观点。
古人讲“以天下为己任做学问”,其实这句话听起来像口号,但是我们细细的深思,任何时代都不能脱离这样一个雄伟的目标,写作者需要关心社会的进程,就包括今天大家参与这个写作营,必须要抱定一种宏大格局。
观察员:梁盼文化学者、剧评人,长期在农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陆续发表文艺评论、散文、诗歌等作品300余篇。著有《孝与古代养老》、《祁寯藻传》等书。电台节目嘉宾与策划人,曾获冰心散文奖、深圳红棉文学奖。
少用形容词,以白描的方式把所发生的,所见到的事情写出来
大家好,我在2016年年底到石板房村挂职做第一书记,从2019年的四月份开始在南窖的传统村落做第一书记,平常的任务就是跟村委会,党支部去解决村里的一些问题,谋求村里的一些发展。
去农村之前,我就一直都是一个写作者,但是我写的基本上都是文史方面趣味性的文章,比如说我曾经在北京晨报写文史类的专栏。一开始我认为现实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好写的,又解决不了问题,可能是一种逃进书斋里的很封闭的想法。
后来,一个中国文化报的编辑老师听说我在村里工作,他就说:“你这是个绝佳机会,写几篇有关农村的这种散文啊!你一定写的好,我们也特别需要这样的文章。”
在他的指引之下,我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写散文,但这种散文跟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写作还是有差距的。我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一个文学家,中国的传统的士大夫那样,写那种非常精美的散文,有一部分人也觉得好,但是把十万多字写完之后,我觉得不行。
我觉得我没有真正的把农村的事情写出来,所以我反思了一下之后,不写散文和诗歌了,我就直白的写我认识到的农村干部,农村的人,农村的一些事情。这个写法让我想到了张立宪老师办的一个杂志叫读库,里面也有很多乡村的文章,他的要求是少用形容词,以白描的方式把所发生的,所见到的事情写出来,写得越具体越好。后来我也写了十万多字这样的文章,这算是与乡土写作有一点靠拢了。
■ 北京市房山区石板房村一角。图源 | 梁盼
目前我又在另外一个村,我延续了之前在石板房定下来的写作的方向,就是直白的描写,我写了一个15000字关于这个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中间做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我,我这注就是一个笔记形式。
我对写作本身也谈一谈我的看法,就是说有关乡土的东西,只要把它写出来,就成了第一手材料。这第一手材料有多么重要呢?在当下它可以成为别人引用的材料,它还可以成为历史的材料,我们中国有修史的悠久传统,我们现在写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在若干年之后成为史料重要的来源之一。
第二个我想说的问题是,我们作为外面的人来讲,总是觉得农村生活好像很幸福。实际上,我这三年多以来,发现其实很多农村本地人是不愿意留在这个村里的,是无限向往山外面的世界。
此外南方的山村跟北方的山村是决然不一样的,北方的山村很多是严重缺水的,中国村落不同的情况太复杂了,它是需要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如果过多的去看一个样本的话,往往会产生负面的东西。
最后我跟大家说一下,我在农村待了三年多了,对北京周边的农村也算是有一定的了解,欢迎离北京比较近的朋友到北京的山村去看一看,你们对北京可能会有一个完全的新的认识。
观察员:穆玉红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编审,主要出版方向为农业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与田园综合体、农业文化与农耕文明、自然体验和食育文化教育等系列图书。
乡村写作者需扮演好四个角色,
分别是倾听者、记录者、旁观者、参与者
各位老师同学,非常高兴能跟大家在这个写作营里边认识,首先介绍一下,我是一名从事服务三农科技和自然科学教育出版传播领域的责任编辑,同时我的专业也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所以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让我对乡土写作以及农业文化历史这一块儿一直比较了解,今天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说起,费孝通先生指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就是对社区的分析,社区研究又打通了人类社会学和历史学,这些都是对于乡土研究的基础认识。
费先生又说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在乡土社会中是没有文字的需要,只有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所以如今我们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让文字下乡,我们怀着对乡土的热爱把它记录下来,对这项工作我是这样理解的。
接下来我还是要沿着费先生的一个说法,继续讲一下我对于乡土写作的一些认识,费先生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的柴,而是好像石头被丢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推出去的波纹,每一个人都是他被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一个圈子的中心,在写作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好像那块儿石头一样,让我们和这个一圈一圈的波纹产生关系。
我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事这个乡村简史的写作,可能要扮演四个角色。第一个是做一个倾听者,我们需要和乡土的一些人物做交流,交流时要做一个倾听者,要学会去挖掘他心灵深处的故事,第二,我们要做一个记录者,我们把他所讲,所感受的,他的乡村的故事写下来。第三是做一个旁观者,就是说我们要有一双中立的,客观的眼睛。第四是要做一个参与者,并不是说要参与到他的讲述,把他的描述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而是说作为这个项目整体的参与者。这四个角色可能是我们从事写作时很重要的一个定位。
另外,在写作的方法上我也有四点,第一是要保持写作,乡村的记录可能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风花雪夜,这个实践可能会有些枯燥,你会看到许多愚昧落后的观点,所以保持写作的激情是很重要的。第二件事是诗意的表达,我们尽可能用最激发人们共鸣的方式写出来,第三件事是深度和格局,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推动乡村文化的人,至少去做一个推动乡村文化的追随者。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自己一直是在这个一圈一圈地推出去的波纹的中心的位置。
我们还要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因为角度不一样,笔触就也不一样,比如说在这个写作营里,有的人从食物联想到自己和乡村的关系,有的人从自己的工作,还有的人是从手工艺,其实每一个人的写作角度都是和他自己相关的,这个点就是能在水面上激起一层一层波纹的石头。
我鼓励大家一定要先写第一句话,哪怕从一首歌,一个故事,只要你下了笔,自然而然如同像小河一样,这个水就会慢慢的流出来,千万不要纠结在这个某一个点上,迟迟不去下笔。
最后我想说的是,乡村写作营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平台,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是在为乡村的转型做一个历史性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说,乡村写作是年轻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此我也非常感谢乡村写作训练营各个老师辛苦的付出。 ■ 影响力叙事学院
#特别鸣谢#感谢阎海军、梁盼、穆玉红三位老师对于《乡村影响力叙事营》的支持!
影响力叙事学院作为活动发起品牌,已支持、孵化、培训数千名可持续发展内容创作者,可持续发展案例成果已经走入50+学院,影响力方法论已成功应用于200+组织与企业。
原标题:《从乡土到世界,作家、出版编辑、乡村书记眼中的影响力写作者 | 影响力叙事学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