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史”关键词|为何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历史的转折点?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23篇,关键词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47年6月开始,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察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也就常说的“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战略性军事行动,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史称“千里跃进大别山”。到1947年底,主战场已从解放区转移至国民党统治区。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国家记忆》 视频截图
挺进大别山,跃到敌人后方去
1947年4月底以前,刘邓大军的目标方向主要是豫西而非大别山。主要任务是直接配合陕北人民解放军作战和较远地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5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先后作出了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转入战略进攻的新部署。
当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举行。周恩来在会上总结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一年取得的成绩,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的设想。
不过当时,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与此相反,刘邓大军面临的正面敌军较少,而且国民党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
小河村会议后,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于8月初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此时,毛泽东发了个秘密电报给刘伯承和邓小平。邓小平后来回忆说:“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那时搞无后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往南一下就走一千里,下这个决心,真了不起,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光辉。而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
《国家记忆》 视频截图
此时,刘邓大军自身面临很多问题,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伤亡较大,十分疲劳,弹药消耗殆尽,冬衣短缺,急需休整补充。但是,接到毛泽东的密电后,刘伯承、邓小平深深意识到: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关系战略全局和党中央在陕北的安危,这是大局,困难再大也要克服。
攻坚克难,不打没把握的仗
1947年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前线指挥部作战室召集干部会议。邓小平在会上说:“毛主席对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我们要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当然我们马上行动,会有很多困难,但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战略区特别是陈粟、陈谢大军的有力配合下,有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斗,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这次会议上,也对何时挺进大别山展开讨论。一部分人鉴于黄河随时有决堤的危险,主张部队应该缩短休整时间,提前出动;而多数人考虑到部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准备,主张按原计划到8月15日再出动。
一支大军孤军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艰难危险可想而知。特别是,通过黄泛区和淮河两段。黄泛区遍地积水和淤泥,人烟稀少,路途难辨,粮食给养无从补给。由于重武器无法通过淤泥区,部队不得不将十分珍贵的榴弹炮和卡车就地埋藏或炸毁。
《国家记忆》 视频截图
过了黄泛区,还有一个难关是淮河。8月26日,部队到达淮河北岸的息县、临河一线。这时,前面堵截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5师先头部队距刘邓部队仅15公里,后面还有国民党军的19个旅紧紧跟着。8月27日凌晨,部队抢渡淮河。当刘邓大军主力徒步涉水过了淮河后不久,国民党军就追到了,但淮河上游的洪峰却骤然奔涌而下,国民党军只能望河兴叹。邓小平晚年回忆说:“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涉,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过了淮河,就是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终于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付的任务。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千里挺进,走到了大别山。当天,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团结一致稳军心,纪律严明争民心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从9月到11月,经过三个月艰苦的无后方作战和紧张的地方工作,完成了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共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金寨、潜山、太湖等33个县的民主政权,打开了大别山区的新局面,完成了战略部署。这主要取决于,大别山地区的军政、军民团结一致。
首先,在刘邓大军中表现为内部的团结。邓小平晚年回顾“二野”历史时说:“二野的内部关系是非常团结、非常协调的。上下级之间,各纵队之间,甚至于更下层一点,关系都很协调。”
其次,刘邓大军还十分注意军民之间的团结,时刻注意关心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团结群众。1947年9月上旬,邓小平在经扶县小姜湾村专门主持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大会,亲自为所有到达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大会开过没多久,邓小平的警卫连副连长赵桂良未经店主同意,进入一个店铺拿了两匹布和一捆粉条,还有一些白纸和几支毛笔等东西。原来,连里一位小战士的衣服破烂了,赵桂良打算用花布给他做棉衣,拿纸和笔是打算给连里出板报,拿粉条则是准备做给刘伯承吃的,因为刘伯承爱吃粉条。这件事情报告到刘伯承和邓小平面前,两位领导都感到十分为难,毕竟这位警卫连长掠夺财物,并非为自己贪图享受,而是为了部队同志。最后,邓小平流着眼泪说:“法纪如山,谁也不能以身试法!”他下令按约法三章办事,枪毙这个副连长。这件事对全军将士震动很大。从此,全军纪律严明,再也没有发生破坏部队纪律的现象。当地群众经此事件,对刘邓野战军有了全新的认识,逐渐接近解放军。他们组织起来,帮助解放军抬送伤员,送粮食,送情报,当向导,做军鞋,掩护地方干部等。刘邓大军开始扎根于人民之中。
就这样,在敌人围追堵截中,刘邓大军辟出一条血路,千里直插大别山,在以金寨为核心的大别山区站稳脚跟,建立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相持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讲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