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原生家庭和童年决定了一生?是你自己选择了如今的痛苦和不幸
让“改变”发生,需要的是重新调整看待事情的顺序——不是因为童年创伤带来的痛苦让我们无法幸福,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想追求幸福,才维持着这份痛苦。
父亲总是批评我,所以,现在的我很自卑。想做一点事情,耳边就会有声音告诉我,我不行;
小时候家里老吵架,如今我的婚姻也同样一塌糊涂。相似的关系模式一再重复,我觉得很无力;
妈妈管我管得太多了,以至于我很讨厌跟领导相处,容易被激惹,干脆就不愿意上班;
……
我们的现在受着过去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想法只是停留在这里,也会让人变得很无助,成为过去的受害者。
如果你很苦恼,希望自己不再被过去限制,我们推荐你看这样一本书,它的思路一开始可能会让你吃惊、愤怒,但是随着它的一步一步推进,又会打动你,让你尝试接受另外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它就是来自日本的一本介绍世界知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书——《被讨厌的勇气》。
在许多反思童年、原生家庭的文章里,常常出现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据说这句话出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但是,有人真的去翻读查阅,却困惑地找不到原话出处。如果你看过《被讨厌的勇气》,或许更容易产生怀疑,因为阿德勒一点也不像会说出这类话的人(如果他真的说过的话,可能他在表达的时候,意思和我们如今理解的不一样)。
阿德勒不相信原生家庭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认为是人自己选择了如今的痛苦和不幸,因为这些痛苦和不幸是有作用和功能的,它可以满足人们趋利避害的需要。
维持现状、保持痛苦,是因为有所获益,你看,只要归罪他人就可以了;改变现状、追求幸福,需要自己拿出勇气,面对可能的失败,承受很大的压力。
只有人愿意认识到这一点,像西西弗里从山底向山顶推动巨石一样克服趋利避害的本性,承担起此时此刻追求幸福的责任,人们才能从无法改变的无奈中走出来,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我们就以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个年轻人多年躲在房间里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拥有工作。可是一踏出房门,他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通常我们的解释是,这个年轻人在过去和父母的关系中受过伤害或者太娇生惯养,亦或者后来在学校、职场遭受过心灵的伤害,导致他现在无法再走到外面。
《被讨厌的勇气》认为如果我们一味地关注过去,用原因来解释现在,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现在、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且无法改变。让“改变”发生,需要的是重新调整看待这件事情的顺序——这位年轻人不是因为创伤才无法走出去,相反,是因为不想走出去,所以才制造出心悸和发抖。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理论叫做“目的论”。
这本书采用了哲人和爱思考的年轻人对谈的形式有条理地推进这个观点。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重要的是,阿德勒希望人们看到,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并不会改变现实,我们需要的是更新内在的观念,重新去思考“症状”、“痛苦”的目的和功能。
当然,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直接拿这种观点跟人解释,很可能会让对方目瞪口呆,无法接受,甚至想要手撕了你——难道你怀疑我的痛苦是假的?
但是,当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并且保持更加坦率的态度,你就会承认,痛苦实际上也是受益的工具。
就以书中这个例子来看,我们来看看无法出门的年轻人获得了什么好处。
因为无法像正常的人出门、工作,痛苦的他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亲戚朋友们都可怜他、体谅他、为他心疼,而一个正常的人是很难得到这些的。
如果父母曾经伤害了自己,生病还可以成为一种报复:你们当时对待我的方式是错的,现在我要让你们自责。比如,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自残,这些行为既是痛苦的外显,也是他们报复父母的手段,让父母痛苦、让父母烦恼,让父母看见自己。
第三,不出门,就可以不用面对外界的困难,不用面对竞争的失败,不需要被评价体系认可。
一个人走上社会,要成为佼佼者、成功者,该有多难?不仅困难多,而且还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真相:你是一个特别普通特别平凡的人。
这是很痛苦的自我认知。承认这一点,对每个人都不容易。
而生病了,就可以有正当的理由不与外界发生关联,不去面对希望别人认可而不可得的痛苦,不去面对无法获得成功的窘迫和悲伤。
……
是不是觉得这本书的观点太狠了?
其实,《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希望扒掉你的“外套”,只是推动人们看见我们作为人,在趋利避害的本性之外,还拥有选择的勇气、面对困境的勇气。
当然,这本书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带领我们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如何超越过去、超越他人的认可,超越来自未来的焦虑,获得真正的幸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