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礼士会客厅|非正规商业与“有温度的生活体验”
日前,地摊经济的话题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相比于商场、超市、餐厅等占据了固定空间的商业经营活动,地摊的场地、业态、从业人员更为灵活,既为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具备接地气、促就业等特点。伴随学界对“非正规经济”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城市规划师,我们不由得好奇:地摊这种非正规经济中的典型商业形式,是否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大家对地摊又有哪些担忧?
以“礼士会客厅”为平台,在众多专家和朋友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了“地摊那点事儿”主题问卷调研,让数据说话,听公众发声,一起看看“地摊儿那点事”。
多数市民的选择:需要地摊,期待精细管理
问卷填写者普遍表示需要地摊,需求涵盖蔬菜、瓜果、早点、夜宵、配钥匙、修车等等。只有不到4%的填写者表示生活中完全不需要地摊。
那么,当地摊和城市环境发生冲突时,市民又会如何取舍呢?
从数据上看,市民普遍需求地摊的同时,也担心地摊对公共卫生、交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如果有烟火气的地摊和环境的整洁发生了冲突,市民更希望地摊是整洁的;如果占道经营带来的购物便利和交通的通畅发生了冲突,市民更希望交通通畅;如果价格和质量发生冲突,市民更看重商品和服务质量。
总的来说,市民需要的不是占道经营、脏乱差的地摊,而是整洁、有序、保质的地摊。由此可见,地摊的服务不能一味追求烟火气、购物方便、价格便宜,还需兼顾环境整洁、交通通畅和质量保障。这样的地摊既不会破坏城市环境,又能给市民带来“有温度的生活体验”。
市民眼中的最佳地摊:定点,好吃,可逛可玩
与很多人心目中沿街贩卖、打游击战的流动地摊不同,市民更喜欢位置相对固定的地摊。不管是集中经营还是独立摊位,位置固定代表着回头客和口碑,更代表了熟稔的人情味儿。
位列榜首的小吃摊与第二名的生活服务摊得票不相上下。街边的美味可以抚慰忙碌的生活,修车、配钥匙等服务则是许多人的“刚需”。其他几项得票也不低,尤其是国内很少见的街头艺术表演,有高达47.64%的得票率。另外,还有一些填写者提及“二手市场”“跳蚤市场”这种地摊形式。
鸡蛋灌饼摊,烤冷面摊,曾是冬夜加班后的唯一温暖。
喜欢市集性质的文创小吃服装结合的地摊,可以比如说在一个广场每周几固定可以摆摊。
——填写者留言
对于市民来说,地摊不只是商业场所,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除了“买”与“卖”的特征之外,“逛”是地摊的一大特色。 “便宜实惠”这个特点也得到许多关注。另外在开放选项中,“人与人的互动”也被提到。
在年龄分布中,我们看到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群最关注的是“便宜实惠”和“商品丰富”。而初入职场的90后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对商品本身的关注则没有那么高,主要是看重地摊的“可逛可玩”和“烟火气”。
在地摊文化方面,有人情味的市井文化位居榜首。除市井文化外,大家对其他几种文化的期待也很高。
市民最担心的问题:脏乱差
在对地摊的担心中,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问题高居榜首,其次为噪声和占道经营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大家对在允许摆摊时,也要加强地摊管理的要求。
簋街、食宝街(均为北京的小吃街、美食街)以及庙会等形式的“规范化地摊”人气和热闹不止,说明大家还是喜欢的。建议多学学其他城市,提高管理水平,别因噎废食。
——填写者留言
夜间经济,地摊助力
大部分市民倾向于在傍晚或夜间逛地摊,来一场晚间的放松。
如果有地摊的话,大家期待的逛摊频率也不低,三分之一的人每周想至少逛一次地摊。“随机党”占很大比例,什么时候碰到就什么时候逛。下班路上碰到地摊,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去走一走。
为生计所需和业余生活而摆摊
出乎本调研问卷设计者的预料,将近五分之一的填写者考虑过摆摊或正在摆摊。其中,大部分人想通过摆摊丰富业余生活或感受摆摊氛围,也有相当比例的公众期待通过摆摊赚取生活费。受本问卷传播途径(微信公众号)的局限,真正需要摆摊来增加收入的比例可能更高。
通过年龄和摆摊意愿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80后是选择“考虑摆摊或正在摆摊”比例最高的群体。除了丰富业余生活,感受摆摊氛围外,相比于其他处于工作年龄的群体,选择“补贴生活费”的80后也占了不小比例。
地摊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刚需,期待政府管理而非“清理”
一些人认为,精神需求让地摊成为刚需。
留言1: 是刚需。地摊上的自己区别于上班的自己,是自己另一方面的展示和需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也是精神层次的依托,会有参与感,更能让自己觉得融入这个城市。
留言2: 是,地摊是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熟悉货品的摊贩沟通是体味生活真谛的方式,也是体会人艰不拆的社会课堂。内砍完价儿十块钱四双的白袜子总是比超市二十五一双的好穿。
留言3: 是的,是晚饭后可以去玩的好地方。我小时候在哈尔滨两边长大,那里有规模很大的夜市,前面多次提到的烟火气,是很好的生活体验。
对另一些人来说,地摊不是刚需,但仍然希望有地摊。
留言1: 就如同吃多了大鱼大肉,还是喜欢不时喝碗小米粥一样,喜欢地摊经济同样是因为它给生活带来的调剂。看到摆摊人和买东西的人的笑脸,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留言2: 不是,这么久都没有地摊了也没什么,不过谈到地摊就勾起了回忆,想想觉得还是有地摊时好。
留言3: 不是,要买的东西淘宝都有。但是如果地摊有质量保证,稍微贵一点也会因为方便而选择。
大部分填写者认为,加强管理是允许摆摊的前提。
留言1: 北京是首都,具有独特性,不应该允许随意摆摊。但是城市也需要烟火气,可以适当划分地点统一时间进行,满足人民娱乐等需求。
留言2: 地摊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需要给从事地摊的人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只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就可以长期经营。谁不想在一个稳定的条件下,好好经营呢。
留言3: 不能为了摆地摊而摆。要从摆摊者和附近居民的综合需求来考量运作时间、管理机制和城市影响。
留言4: 城市是否应该有地摊?看看各大世界级城市,答案基本就有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yard sell,flea market,farmer's market 到处都有。波士顿有昆西市场,伦敦有科芬园,都是很好的城市景点。西班牙巴塞罗那有兰布拉大街,是世界著名的地摊市场大街,浪漫无比。我觉得地摊最主要的功能是生活物品的再分配,有了这个再分配,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物尽其用。
关于地摊的小故事
在问卷调查的最后,填写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地摊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地摊与生活的精彩碰撞。
留言1: 之前五道口还有大量地摊儿的年代,我有很多闲置衣服,某一天晚上鼓足勇气到五道口地铁站门口摆了个摊儿,半卖半送处理完,过程很欢乐。一直很提心吊胆怕城管来轰,后来人家告诉我们城管刚轰完一拨儿我就来了……我还纳闷为啥一个摊儿都没有呢……
留言2: 我在鸟巢的演唱会摆两天地摊赚了5000,特爽!
留言3: 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在北京创业阶段参加了一些创意市集形式的"地摊",分别在南锣鼓巷,海淀公园,那里花园等地方售卖自己设计的创意产品。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回想起来是十分难忘的一段创作经历!
礼士会客厅|下期话题预告:社区与社区商业
(本文作者:王虹光、李晓佩、任书杭、郭鹤扬、乔诗佩。项目得到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支持。)
————————
“礼士会客厅”是由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启动的对话专栏。作为国内首支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建设与公众参与的专项基金,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力图通过“礼士会客厅”,搭建社会公众与城市规划师探讨城市话题的虚拟空间,期待透过各行各业的眼睛,从立体的视角看待城市面貌,思考城市问题与发展潜力。
“礼士”取自北京的路名南礼士路,历史上曾经被称为“驴市路”,1949年后雅化为“礼士路”,现分布有多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单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