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恶的是人而不是性别,“恐男症”有必要吗?
原创 追风 追风的人The Chaser
01
最近的新闻热搜几乎成了“中国已婚女性受害集锦”。
7月24日,海口市一廉租房小区内,丈夫张某伍拿菜刀将妻子砍死。
7月25日,失踪近20天的杭州来女士案件告破,其丈夫交代,因家庭生活矛盾对妻子产生不满,故趁其熟睡时将其杀害,分尸后抛弃。7月27日,四川省安岳县也发生一起妻子失踪案,经警方调查,申报妻子失踪的丈夫屈某某是目前的最大嫌疑人。杭州碎尸案的阴影还没抹去,又一起贼喊捉贼的谋杀案发生了。南京失联女大学生月月(化名)找到了!只可惜等了20多天,却是死亡的噩耗。而凶手,正是陪同月月父亲报案的男友洪某。在杭州杀妻案新闻报道的评论页面,网友排队发消息寻找那些“消失的女性”:
我妈妈、我小姨、我二姨、我姐姐……她们当年也像来女士一样无故失踪,她们的丈夫一口咬定毫不知情,报案后因为证据不足不予立案,这些女性就这样消失在空中,一去不复返,很多人怀疑,她们是不是其实也像来女士一样,早已遇害,不在人间?
多起杀妻杀女友案,使“丈夫”“男友”这些词,突然就带上了恐怖色彩。
更恐怖的是,杀妻或许不能算是小概率事件,杀妻案占到女性被杀案件的一半。
2017年,全球共有87000名女性死于谋杀。其中,34.5%的女性死于伴侣之手,23.5%的女性死于亲人之手。这就意味着,近60%的女性,是被熟人所害。
若平均到每天,死亡女性达137人。平均到每小时,就有6人。数据来源:南方周末
更早的调查也说明这点:来自美国FBI(1986)的一项数据显示,记录在案的谋杀案中有三分之一是情杀,案件涉及配偶、情人、情敌。
“It’s always the husband(凶手永远是丈夫)”,这是美剧《重案组》里警探普罗文萨的经典台词,大多是丈夫以残暴的手段对付妻子。除了可怕的丈夫,一些男性网友的“绞肉机”、“两吨水”、“化粪池”警告同样令人不悦。
一些网友在微博表示自己都“恐男”了。02曾经,“恐婚恐育”只是一种自我调侃。如今,这种言论更像一种口号,从“不想结婚”到“害怕结婚”,成为一种“集体创伤”。
世界上真有“恐男症”这种病,在2017年出版的《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中,把恐男症定义为一种特殊且少见的性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不敢接触男性,遇到男性退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儿童天生就是“恐男症”。
哺乳动物的先天“恐男症”,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孩可以接受陌生的成年女性,却对陌生的成年男性格外害怕。
而随着拐卖、猥亵儿童的新社会问题频发,通常家长们为了保护自己孩子的安全,会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恐男教育”,告诫孩子外出时警惕陌生成人男子。一部分孩子在长期的“恐男教育”引导下,会产生过度防御机制。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可接触的成年男性较少,这样的孩子对成年男性产生的排斥心理就会格外强烈。
恐男症的成因中,更多见的是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包括:性侵犯、家庭暴力或虐待。女性由于两性的生理差异,有更大可能成为性侵、家暴的受害者,且难以摆脱这种局面。
被男性强奸过的女性也可能会持续几年都对男人产生恐惧心理(儿童时期被成年男性虐待或性侵的男性同样会患恐男症)。
家庭暴力可能对受害者本人或其子女造成心理创伤,从而导致对男性的恐惧心理。通常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受害者只会对施加伤害的个体产生恐惧心理,但亦有一部分受害者会将这种恐惧泛化至群体层面,对整个男性群体产生敌意。032019年《Science》一项研究表示:没有亲历心理创伤的人也会产生恐男心理。
恶性事件经新闻报道、电影、亲朋经历等都能启动恐惧回路,并使人陷入怀疑、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之中。
还有研究者进行压力测试,让人们阅读负面新闻,结果发现女性的反应更大。因为女性要养育后代并确保安全,富有更强的同理心。
这也正是先生的女性读者会发出诸如“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最怕这种新闻”的言论。
其实,大可不必“恐男”。感情中,也不乏女性犯罪案件。坏的是人心,而不是男性或女性。
留美女博士杀夫案中,何磊和陈丹蕾都是美国普渡大学的学生,赴美一段时间之后,两人发生矛盾,何磊萌生离婚的想法。2004年圣诞夜,两人口角后,陈丹蕾用刀向何磊捅了两下,被当地警方以谋杀未遂罪逮捕起诉。
在警方面前,何磊选择了袒护自己的妻子,谎称两人在玩“性爱游戏”。他天真地认为,妻子只是太爱自己了,才选择了过激行动。
陈丹蕾被释放回家,何磊也允许她继续和自己住在一起。由于这一事件,陈丹蕾不能继续留在美国,何磊还帮助她寻找出路。
两人合影然而陈丹蕾对何磊的帮助并没有心怀感激,因为后者还是下定决心要和她离婚。她酝酿了一个长达几个月的恶毒计划:你要离开我,我就杀了你。
她利用自己清华学生的超高智商,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枪杀计划。她购买枪支,利用枕头开枪测试消音效果,并且精心选择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动手。
枪杀何磊后,陈丹蕾和尸体共处一室长达一周,她很缜密地计划了藏尸和分尸,陈丹蕾承认,母亲小时候经常以杀人来威胁父亲不得离开她。后来尽管陈丹蕾考上了清华,父母还是离婚了,母亲因此精神状态极差,很快便离世了。所以她从小便对离婚有着很大的抵触,将离婚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如今互联网之下极端事件的报道,使大家了解信息更多更快。但这些事,其实一直都存在,恶的是人而不是性别。人心里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恶可能活在每个人心中。所以我们要警惕内心的黑暗,不要把它释放出来。
最后,用罗翔老师的一段话给女孩们提个醒:找对象一定不要只看外表、学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也别光看他对你和对你父母的态度。因为当他追求你的时候,肯定会展现其最好的一面。
你要看什么呢?
要看他对餐厅服务生,出租车司机,保姆这些弱势群体的态度。
如果他对身居高位者奴颜婢膝,对身居低位者趾高气昂,那他就很难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人和爱人,因为所有人对他而言都是工具人!
原标题:《地狱空荡荡,恶魔在枕边:“恐男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