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谈谈胃息肉

2020-08-11 16: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伯军 王伯军大夫谈消化

点击蓝字

欢迎关注

作者:王伯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引言

胃息肉比较常见,门诊经常有患者问:胃息肉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长胃息肉?该怎么办?今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谈谈。

什么是胃息肉?

“息肉”这一名称,在临床上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的隆起物,是起源于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生长,突起于胃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组织。胃息肉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在胃镜检查中发现。

胃息肉较常见,在无症状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3%。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大小不一,小的1~2毫米,大的2~3厘米,可单个亦可多发,最多可有上百枚。

胃息肉主要有哪几种?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息肉。

01

增生性息肉 (包括炎性息肉)

为最常见的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有研究认为增生性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治疗后的复发。

以伴有慢性炎症的老年人多见。一般较小,大多小于1.5cm,质地较脆,表面可伴有糜烂,部分可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改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区别在于病理学上有炎性细胞浸润占主导优势,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一般将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归为一类。

02

腺瘤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多发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肠化生的胃粘膜上皮。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一般体积较大,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内镜直视下活检行病理检查可明确其性质。

该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03

错构瘤息肉

错构瘤系正常身体组织异常聚积引起的瘤样增生,类似于肿瘤的一种畸形发育肿物。目前较多报告的是合并胃肠道外表现的综合征,如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无胃肠道外表现的错构瘤很少。

既往认为错构瘤不会癌变,近来也有少数癌变的报道,通过:错过瘤——腺瘤——腺癌的途径癌变。

为什么你会长胃息肉?

原因并不十分清楚,最可能的原因仍然是: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吃辛辣生冷硬食物、饿一顿饱一顿、喜欢食用腌制品等)、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导致慢性胃炎,在此基础上长出息肉。

01

遗传因素

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有些息肉病因明确,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呈错构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多为腺瘤性息肉,极易癌变,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0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03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反流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可损害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促进胃泌素分泌,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04

抑酸药

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近年来报告长期(1年以上)服用质子泵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者在胃底长出多发性的小息肉病例也逐渐增多。部分患者停用质子泵制剂后胃底腺息肉会自行消退。

05

吸烟、饮酒

吸烟、饮酒都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

06

不良饮食习惯

有研究认为进食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胃息肉有何症状?

较小的胃息肉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

较大的息肉,尤其是胃息肉表面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有糜烂、溃疡或癌变时可发生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当息肉发生在胃入口(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甚至吞咽困难。发生在胃出口(幽门管)时,尤其带蒂息肉,容易堵塞胃出口,并发幽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虽然B超、CT、钡餐造影都能诊断胃息肉,但胃息肉大多数是患者因上腹不适做胃镜检查时而发现。胃镜是诊断胃息肉的“金标准”,且可活检做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胃息肉的性质,是否是良恶性,并可行胃镜下治疗。

任何不明原因上腹不适两周以上均要行胃镜检查!

胃息肉要不要治疗?如何治疗?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可能,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几毫米小的息肉,特别是多发性增生性息肉,可以暂不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有无增大和恶变,一般需要每年检查一次胃镜;较大的息肉可择期进行切除;对已发生出血、疑有或已有癌变的胃息肉应及时切除。

胃息肉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效药物能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小的增生性息肉,可先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部分胃息肉可缩小或完全消退。

胃镜下微创切除是胃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

根据胃息肉不同大小形状通常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氩离子凝固法、电凝圈套摘除、黏膜切除、黏膜剥离,辅助钛夹、尼龙绳等内镜技术治疗,还可通过胃镜和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就可以痊愈。少数多发性息肉可能一次性不能全部切除,需要分次治疗。

对已明确癌变,特别是腹部CT检查有可疑淋巴结肿大时宜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

胃息肉摘除后的病例,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以防复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