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北学霸带着1400万回国,花18年救活濒危小城
有2400多年历史,
也拥有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在2002年被列入全世界“值得关注的濒危遗址”之一。
沙溪古镇上的魁星阁、古戏台2003年,刚在瑞士完成学业的建筑师黄印武,
带着在国际筹得的1400万慈善基金来到沙溪,
开始了漫长的“沙溪复兴工程”。
从最基础的铺下水管道做起,
到修缮各个珍贵的古建筑,
再到规划周围村落的修复和发展,
一做18年。
被当地人质疑修得太慢、太旧,
黄印武不置可否。
但当你见过丽江灯红酒绿的商业街后,
再到沙溪,会被这里的宁静撼动。
这份宁静和乡村生活的气息,
正是黄印武一直努力保留的。
7月中旬,一条到沙溪,
实地探访这个“云南最美古镇”,
也和黄印武聊了聊,18年的遗产保护之路。
撰文 成卿
7月的云南正值雨季,凉风爽爽。“沙溪特别接近中国人心中理想乡村生活的景象”,黄印武说道。这是建筑师黄印武在沙溪做遗产保护的第18年。
虽然45岁+,发际线没能抵抗住时间而往后移,但他穿梭在街巷中步伐轻快,聊着天会常常笑出声,特别有感染力,整个人少年感依旧。
黄印武与开店的阿瑞奶奶攀谈寺登街上的木雕师傅走回古镇中心寺登街的路上,古戏台旁边开店铺的阿瑞奶奶,隔着老远就喊黄印武来吃自家当天摘的水果。带游客骑马的阿姨,接上客人,会跟他报备:“黄先生,我来生意了!”一大叔远远看到他,跑过来搭着他的肩膀,聊了一路松茸的收成。
沙溪是云南大理剑川县南边的一个小镇,离大理、丽江都不到2小时车程。但实际走了一趟,就会发现下了高速,还要绕许多山路。
和云南大部分地方一样,沙溪的天变得很快,有时早上阴沉一点,但中午就会放晴。
沙溪古镇街景本地人九成以上是白族,这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留了下来,开民宿、开餐厅,当然店主也有外地人。午后的寺登街,没游客时大家也不着急招揽生意,搬个凳子往自家店门口一坐,吹牛喝茶,十分闲适。
多年前,黄印武在沙溪买下一处院子,算是正式在这安了家:“我父亲正在家呢,现在他每年都会从杭州来住段时间,在这画画,现在院子里到处是他的画具。”
沙溪玉津桥一个城里年轻人,为什么来沙溪?
黄印武1974年出生在湖北荆州,父亲画国画。中学时,父亲到中国美术学院教书,全家人便一起搬到杭州生活。
黄印武的青少年时期,是个非典型理科生,爱看历史书,个性也很佛系。考进南京东南大学的建筑系,他谦虚地说,实属高考超常发挥。
1996年本科毕业时,因为成绩的优异,受到导师齐康的赏识,让他留在东南大学里工作。齐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界大家,带着黄印武去世界各地见识了不少建筑界的国际交流活动。
“在导师的‘庇护’下,留在大学里当建筑师、当教授的这条道儿已经安排好了,看得见自己未来几十年能过成什么样。” 黄印武期待不确定的人生。留校4年后,他辞了职,想出去看一看。
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对维罗纳老城堡博物馆完成修复和改造,楼梯设计对黄印武在南寨门的重建有启发2002年,他到瑞士,进修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在瑞士的时间里,黄印武有机会去欧洲各地走访向往已久的建筑,在不断地旅行考察中,他说最大的收获,是深切体会到了一个好房子需具备的品质。
“简单地形容,欧洲的建筑有很好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做支撑,你能真正看到建筑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个形式,及形式背后的必然逻辑。”黄印武认为,当时国内的建筑学习多是重外表,“很多建筑像是时装设计,外面的皮拿掉,里面大同小异。皮和里没有必然联系,有时甚至为了形式要牺牲一些功能。”
2004年,瑞士专家在沙溪指导修复工作他还去了欧洲许多偏僻的乡村,发现与城市相比,除了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的差别外,欧洲的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并没有太大差距。虽然建筑是传统的,乡村的生活却很现代,“这让我感受到,在农村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
还有他很喜爱的建筑师,意大利的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和瑞典的希哥德·劳沃伦兹(Sigurd Lewerentz) ,建筑作品中对传统工艺运用、那种历史感,启发了黄印武从事遗产保护工作。
在欧洲的乡村,他找到了参与沙溪项目的原动力。
沙溪复兴工程:寨门修缮、恢复中早在2000年,瑞士遗产保护专家雅克·费纳博士(Jacques Feiner)到云南考察,偶然间发现了沙溪。他亲眼看到在这个交通闭塞的山区,还有这样一座2400年历史的古镇。
2002年,沙溪寺登街(区域)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orld Monument Fund)列入全世界“值得关注的濒危遗址之一”,同在这个名单的还有长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基金会从国际上筹得1400万人民币的慈善基金,专门用来保护沙溪的建筑遗产——项目被称为“沙溪复兴工程”。
牵头方之一,就是黄印武的母校苏黎世理工。项目需要找一个懂建筑的中国人驻守在沙溪,黄印武成了不二人选。
修复前的魁星阁、古戏台修复后的魁星阁、古戏台最理想建筑遗产保护:看了以为没修
2003年,29岁的黄印武第一次到沙溪。目之所及,是一片颓败景象:一座座木房子看上去摇摇欲坠,房前屋后堆着破砖烂瓦,村民家里不通电,路上连个路灯都没。因为闭塞贫穷,村里的人开始外迁。同时,这里是一片净土,没有受到过度发展的影响。
黄印武主持的复兴工程分期、分层次进行。在执行过程中,他的角色其实更像一个大管家:
恢复前,南寨门几乎消失恢复后的南寨门当总共1400万的国际慈善基金一笔笔进来时,他得确保每一笔钱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各个遗产修缮上。当发现新的需要被修缮的遗产,又要再去申请基金。
国际上募集到的钱用来修寨门、寺庙、戏台等古建筑;当地政府拨来的资金,做沙溪的水电、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
“得让这里的生活条件,跟城市一样,人才会留下来。复兴工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种种方式留住当地人。”
修复前的寺登街修复后的寺登街沙溪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留存着马帮停留所需的市场、店铺、戏台、寺庙、马甸和周边的寨门。
但据黄印武与当地文史学家的考证,寺登街形成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马帮,而是建于明代的一座寺庙,就是后来的兴教寺。沙溪的佛教徒多,都会趁赶集时来拜一拜,时间一长,人们索性把集市搬到兴教寺门口,这么一来,赶集、拜佛两不误。
兴教寺重建大门之前兴教寺新建大门后黄印武和修复人员,先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这个建筑是如何建起来的,尤其兴教寺的大殿和二殿,是明永乐年间的古建,在我国西南地区十分罕见;再了解学习当地的材料和建造工艺。
在此之前,兴教寺被当过粮仓、乡政府的办公地,甚至学校,里面还盖过两层楼高的办公楼,大门也在之前的土匪抢劫中被烧掉。
首要的任务便是新建寺院大门。黄印武设计、修建了一个一层高的门楼,前面配上了哼哈二将,以体现这里是个寺院。并用本地剑川县的木工工艺建造,特意让人能分辨出这是后来新建的。“遗产修复强调遗产的真实性。” 在黄印武的理解,这种“真实”简单说就是修复者诚实的心态,能让人看到这里曾发生什么,哪些东西该延续。文化遗产有历史的痕迹,修复最要不得的,就是把这痕迹给抹除了。
复兴工程开始前的寺登街道路复兴工程修缮的寺登街道路比如寺登街上每个人踩踏着走过的石板路,当年的修复可是经过了和当地人的一番斗争。
那是最开始做基础设施更新的阶段,修上下水,在地下铺管道。要重新铺路时,当地部门觉得以前的石板过于老旧,走路硌脚,想换新。黄印武强烈反对:原石板在哪,就得铺回哪。
东寨门前的石板路“寺登街在清代以前路面是泥土,一到下雨天就非常泥泞,后来村民自己想办法筹了一笔钱,才把这地铺出来,所以这些石板是很有来历的。”和当地施工队争执不下后,他甚至请了省里的领导来出面协调。
后来,当2019年古镇又做了一次基础设施更新,这一次所有人都达成共识,坚定保留原石板路。
恢复起的南寨门修缮完成的东寨门寨门对一个古集市来说尤为重要,奠定了整个寺登街的格局。恢复东、南、北三个寨门,耗费了十几年。
南寨门在2000年时因为通车被拆,但旁边的墙没拆干净。修复团队依照墙的遗留痕迹和一张老照片,推算出了寨门原始高度,把寨门给恢复了。
黄印武为南寨门的屋顶梁下题字当地有个传统,新建房子会找书法家在屋顶的梁下写题记。
南寨门重建起来时,黄印武忙忘了这事,因为小时候有跟着父亲学过画画和书法,就亲自动手写题记。
古戏台上的藻井天花对寺登街魁星阁的修缮,拿着图片对照前后,外观上似乎看不出大的变化。实际上,黄印武拆了全部楼板,加粗、加固柱子;为了减少演出队伍在演戏过程中频繁上下搬动音响器械,他还专门做了一个后台来储物。
这可能就是黄印武理解的“最理想的建筑遗产修复”——看了以为没修过,但其实建筑内里的问题,都已处理解决。
古镇中来往的游人、村民寺登街的修复基本完成后,开始有游客慕名而来,本地人也开始做客栈。“最早一批外地人来开民宿、餐厅的,他们是真爱沙溪,能融进来,才留得下来。”
在黄印武的角度,外地人的到来还有一个“奇效”:推广冲水厕所。之前当地百姓因为习惯,坚持要在屋外修旱厕,在外地人率先使用屋内的冲水厕所后,大家才体会到冲水的好。于是,沙溪的客栈、民居开始普及抽水马桶。
抵抗沙溪成为下一个丽江2010年,大丽高速(大理-丽江)即将通车的消息传来,对黄印武和沙溪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
原本黄印武觉得在沙溪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打算离开。但随着大丽高速通车后,大量外地经营者和游客的涌入,物价、房价上涨,他发现沙溪出现了一个现象:与全国众多旅游古镇一样,本地老百姓开始更多把房屋出租或售出,自己搬出去住,因为这样的收入更高。
“虽然建设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但是不是真的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好处?这需要分辨。”黄印武说,当时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沙溪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丽江。
“大沙溪”规划(局部)2014年,黄印武作为当地政府的顾问,与新上任的剑川县县长并达成一致——用“大沙溪”的规划思路。从沙溪古镇扩展到整个沙溪坝子,去寺登村周边的村中建书店、发展民宿、游客中心、博物馆,顺着流经各个村子的黑潓江修起步行的道路。
目的就是当游客们来的时候,不至于一股脑儿涌入寺登街。
位于北龙村的先锋书局北龙村的先锋书局,今年5月开始营业,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乡村书店”。这其实是黄印武亲自设计改造的。
建筑改造自村里原来的粮食加工站,把两处年代久远的夯土建筑重新修复,内部的屋架完整保留,部分的屋瓦替换成玻璃,让阳光照进书架。
诗歌塔场地上曾经昏暗的烤烟房被改成了诗歌塔,顺着扇形木阶爬到最高处,可以俯瞰整个沙溪的美景。
围绕书店一周的院墙上,他还学白族人的方法,种上了一圈仙人掌用来“防盗”。
城隍庙城隍庙前的照壁在鳌凤村,沙溪人供奉本主信仰的城隍庙正在修复中。
黄印武请本地工匠用改良的夯土技术筑墙,又找来剑川县的木工师傅做木雕,在城隍庙旁边,又新建起一个茶马古道博物馆。
另一侧被荒弃的小学,则被改造为社区文化中心。
做这些事,除了吸引游客,黄印武觉得更重要的是能为本地人创造机会,“只有本地人才能更好地延续本地的文化,不然看哪都一样。”
新建的茶马古道博物馆一个不追求做作品的建筑师的“悟”
在20多岁出头的年纪,黄印武就确认了一件事,“这辈子不想成为靠建筑作品被人们认知的建筑师”。
问黄印武,作为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如何没在沙溪“被闷坏”,他笑说自己有随遇而安的超能力。早些年,他在这的一年里,除了1个月回瑞士“汇报工作”,剩下的11个月都待在沙溪。不工作时,他会去爬山,看高山草甸的风景,去山中的村子敲门看村民的房子和日常,再或者就在自己的老院里看看书,发发呆,毕竟这里的天和云都很好看。
其实在瑞士读书时他就是这样的状态,用周末的时间、算好搭乘火车的班次,去学校周边的小镇转悠。
跟黄印武在沙溪散步,他走到哪都有小故事分享。比如寺登街修缮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时,有一天兴教寺前一棵老槐树突然倒下,却没有伤着一个人,充满了“灵性”。再比如古镇里每家店面名字都有英文翻译,专门找了书法家来写店名,还保证每家匾额长得都不尽相同。他从不主动说自己参与了沙溪哪些具体建筑的设计。我们在先锋书局时,店长向旁人介绍他做了选址、改造了老房,他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笑,推说选这地方都是先锋书店老板钱小华的功劳。
过了40岁,年轻时“不追求做作品的建筑师”的想法没变。
和他聊这些年的乡村建设似乎“捧红”了许多建筑师,不断涌现大量“明星”建筑,黄印武的反应很冷静,“把在乡村造房子就等同于乡建是在误导。乡建不是做作品,得实实在在地给村民带来改善。”
“包括很多研究人员,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面思考乡村的问题,虽然大家的发心是好的,但是从一开始他们站的立场错了,没有站在农民的立场上面。”
黑潓江边的步道当地人对于黄印武如此漫长的修复,不是没有抱怨和质疑过。以前他习惯闷头干活,2011年后,他开始在当地电视台、互联网新媒体上露面。
“我意识到我得发出声音,一是想通过外面的报道,让当地人看到沙溪现在走的这条路没错;二是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约束可能会到来的过度发展。”他认为沙溪因为地方小,遇上这些,只会被摧毁。
建筑教育家王方戟曾在自己2010年的豆瓣日记中一连写了三篇《黄先生的沙溪》,细致地记录了黄印武在民宅、寨门修复上花的点滴功夫。同济建筑系的副教授李立喜欢叫黄印武为“黄道长”,表示佩服他的专注。
黄印武说自己是个有大目标、但没小计划的人,判断未来是否该留在沙溪的标准就一个:是在这浪费时间,还是真正能做点事儿。
看着他在即将完工的城隍庙项目上,和当地的工人仍在忙前忙后,很明显这份事业未竟。
这些年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同为建筑师的太太,结婚后,太太也常从工作地上海来沙溪待段时间。身边许多在城市执业的建筑师朋友们都想着去沙溪,亲眼看看黄印武做的事情:
“沙溪改变了他,他也和沙溪融为一体,相比留在城市里做教授、当大设计院领导,老黄可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部分图片由黄印武、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提供
Tips:去沙溪旅游,可以看什么?
如何抵达:除自驾这个方式外,公共交通无论从昆明、丽江、大理出发,都需要先乘车抵达剑川县县城的客运站,然后中转搭车到沙溪。
1. 沙溪古镇
寺登街上的古戏台、魁星阁、兴教寺是到了古镇必去的地方,寺前的古槐树下的石凳,适合坐着发会儿呆。
2. 玉津桥
出古镇的南寨门,前方横跨在黑潓江上的玉津桥,是欣赏沙溪日落、日落的绝佳位置。
3. 黑潓江步道
从东寨门、南寨门出古镇,走到黑潓江边都不足50米,沿着河边步道可以向北边一直“慢行”,道路旁有大片的稻田,稻田村落之后是连绵的翠峰山。
4. 北龙村:先锋沙溪白族书局
被国际媒体赞为“最美书店”的先锋书店,把它的第五家乡村店开在了沙溪北龙村,在古镇寺登街北边,路程约2.5公里。
除了由原先粮食加工站改造来的书店,院子里还有可以喝茶、咖啡、休息的咖啡馆,藏在咖啡馆背后的诗歌塔,花点力气爬上去,可以俯瞰沙溪全貌。
5. 鳌凤村:城隍庙
从古镇向南1.5公里的鳌凤村,光绪年间修建的城隍庙是整个沙溪地区人们供奉本主的地方,这里的修缮工作和茶马古道博物馆的建设已经进入尾声。
城隍庙里,有大殿、戏台、照壁、厢房和花园,其中1930年代修建的大照壁,有13米高,气势雄伟。
6. 去周五的市集淘货,
爬翠峰山、龙尾山
每周五,沙溪会举行一周一次的集市,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背着箩筐过来采购。待的时间如果再长一些,可以去爬周边的翠峰山、龙尾山。
原标题:《湖北学霸带着1400万回国,花18年救活濒危小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