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正太铁路,拉来了一座新城石家庄
①1870-1871:“丝绸之路命名者”走过的路,贫穷、封闭、绝望
187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黄昏的夜色暗了下来,一辆双轮马车颠簸蹒跚地行走在大清帝国豫、晋两省交界处的峡谷山道中。马车沿着河谷逆流而上,一旁流淌的是沁河支流的支流丹水——一条从北向南纵流、跨越了太行山脉的西南段,从帝国的晋东南高原东南角直奔黄河冲积的河南平原。
车中载着一位头戴礼帽、手拿文明杖的西洋人。他不时停下来看周边地貌,常常会取一些路边的岩石或泥土。夕阳的余晖照在他脸上,虽然一路显得很狼狈,但头发还是梳得一丝不苟。这段山道,直线距离也就四五公里,但是它的线路像动物的细肠一样来回盘旋,走了半天似乎还在原地。
山路的名字叫羊肠坂,名字就是它地形的直接写照。路不长,却垮了两个省,南起河南沁阳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泽州县碗城村。在这位西洋人来此之前的1600多年前,一位叫曹操的将军兼诗人,曾在这里北上征战。他在《苦寒行》的诗里写道: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扬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这位37岁的西方人,如果能读到此诗,应该会有感同身受。夜幕降临的时候,马车终于进入了一片开阔的地带,泽州府所辖的高平县近在眼前。这个地方的另一个名字——长平,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
《史记》载:“(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说的是,战国秦将白起从河南沁阳一一带向北攻打韩国,断绝了上党(今晋东南)与都城新郑的联系,"太行道"正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太行陉。
这条要道丢了,上党成为“飞地”,无奈降赵——秦赵两国对垒的“长平之战”爆发。西洋人走过的这段羊肠坂,也是太行陉最难走的一段。他眼前不会错过一座座关隘,以及绵延的城墙。大约两三个月前,这位普鲁士男爵考察过古都洛阳,并在那里考察了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根据那段考察,他将从中国洛阳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间的古老商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进入山西高原,一下子扭转了他在河南见到的画风——冷峻的谷风吹动这着他的络腮胡,悬崖峭壁似乎并不欢迎这位来自柏林洪堡大学的地质学博士。天气并不温暖,他还是热情地考察了这个清帝国华北腹地的省份——一方被古人称作“表里山河”的大地。
此时,在他的祖国普鲁士,一场决定德国命运的统一战争正在厮杀中。看得出他对战争的前途信心满满,他不远万里来到远东考察,似乎早已预见统一后的德意志,一定会将目光伸向这里。
何况,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满载着黑金——煤炭的土地。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一位卓越的地质与地理学家,仿佛一头嗅觉灵敏的西方灵狐——而他细致入微的一线调查,是后来殖民全面入侵华夏的前奏。
《李希霍芬——"丝绸之路"的命名者》雕塑
项金国 作品
刨除动机不谈,单就他的中国考察笔记,记述生动而可贵,敏锐而灼见。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山西人民生计状况,被这位男爵窥视得淋漓尽致:
山西之前还产铁,并且销往全国各地,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随着欧洲的金属制品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使得山西产铁的销路大大受限,现在也只是卖给中国北边的几个省而已。
唯一挣钱的来路,据我所知,就是山西商人积累的资本以及和蒙古部落、中亚做生意赚取的利润。这种输入和输出的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就是,北方人生活很穷苦,只够活命而已。
在山西,煤在矿区只卖50芬尼,6英里外则涨到25马克,12英里外就已经卖到42马克了。所以河南南阳府的人宁可购买距离170英里外走水路而来的湖南的煤,也不买离他们只有6英里走陆路而来的煤。
山西的很多地方,我可以肯定90%的成年男子都吸鸦片,女人也不少见。在北方无论是城市还是村子里,吸鸦片的都是干体力活的劳动阶层。而在南方和满洲却不是这类人在吸食鸦片。
在山西,鸦片是在我到这里的12年前,也就是1858年首次引入的,自此就不断增长……现在衙门里的大老爷有很多都吸食鸦片。连官员自己都吸鸦片,又怎么能坚定地执行禁烟的规定呢。一旦他们禁烟,百姓必然会造反。
在这方面山西的情况最恶劣。在当地,罂粟被种在最肥沃,灌溉条件最好的地里。而这些肥沃土地原本可以出产更多的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这里的鸦片质量很好,劲道很大,价格可以卖到一般鸦片烟的三倍。但是当地人并不往外卖,都自己吸食了。甚至还不够,得从邻近省份买进很多鸦片才行。因此在山西,鸦片没有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当地人的贫困。
——摘自《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商务印书馆 2016年6月版
除了最吸引眼球的“丝绸之路”,李希霍芬的建树还有:考察黄土高原,提出风成沉积物之说;考察江西景德镇,命名了“高岭土”;第一个指出罗布泊位置;德语地图上的祁连山脉仍被命名为“李希霍芬山脉”;考察过山东后,他向德国提出提出占领胶州湾的建议。
他的山西之行,也有大收获。通过对山西进行地质调查,他写成了调查报告,称:“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煤的旧称)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
李希霍芬眼中的山西大地,充满了萧索。这方煤海遍布的大地,在国门被打开之前,拥有北方最壮大的商帮——晋商。但如今却是如此景象:
生火取暖消耗了大量树木,让群山大地变得光秃。这样做的原因是,居民消费不起煤,买不起煤的原因:交通状况极差,运费高昂。煤在矿区只卖50芬尼,6英里外则涨到25马克,12英里外就已经卖到42马克了。
肥沃的最好的土地,种了鸦片,官员与百姓都吸食,原因是:鸦片种出之后,基本上在本地就消费了,消费资金来自本地与内外蒙古地区的生意利润。鸦片为啥不能外销呢?还是因为交通。
一个封闭的空间,仅有的财富被鸦片吸走:家,荡产;人,绝望。
▲李希霍芬绘制的中国地图
山西大地贫困、闭塞,鸦片吸食成风,满是脸庞消瘦,目光呆滞的人群。但他从这片土地上残破而壮观的城墙、街道、寺庙,可以读出它过去的辉煌。面对这样的情景,李希霍芬感叹:都已经这样了,还怎么勤俭持家发家致富?整个国家怎么会有希望?这似乎预示着,清帝国和这个行省,必将有一场破釜沉舟的变革。
变革果然来了,有洋人带来的,也有本土自发的——这种情势之下,无论是觊觎这片土地的人,还是想拯救这片土地的人,都粉墨登场了。
李希霍芬考察山西之后十四年后,1884年,洋务运动的西风在山西虽然姗姗来迟,但还是来了: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驻山西特派员(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在省府太原创办了第一家近代企业——新药局;1892年,山西省长(山西布政使司)胡聘之,创办山西最早的火柴厂——山西火柴局;1897年,升任山西巡抚的胡先生,又创办了山西机器局。接下来,山西工艺局、山西印刷局等官办企业诞生。
但这些似乎都是“治标不治本”。光一味生产东西,却无法与外界沟通,长此以往,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这种情况下,围城里的山西有志之士也一定在呐喊:出太行!出太行!
②1896-1904:围城里的铁路改革开放梦,三任巡抚、两签合同、N次扯皮
铁路,是当时最先进的陆路运输方式,即便落后的大清,但是也已经有了两条通车的铁路:东南的吴淞铁路和华北的唐胥铁路。渴望走出围城的部分山西人,在憧憬这“西洋景”,有一天能够开进自家大门。
鸦片遍地、白银外流。老百姓日子不好,清政府也自感日薄西山,所以也干脆决定引进洋人的交通技术,这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1896年,犹豫了七年的清廷,终于接受张之洞的建议,决定修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后称平汉铁路,最终延长为京广铁路。以卢汉铁路路为干线,邻省可建支线与之衔接。
时任山西巡抚的胡聘之响应中央号召,在这一年五月(公历6月)上书,奏请请修建太原至正定的铁路——正太铁路,作为卢汉铁路的支路。而且还提出了“引进外资”的建议。
因为国力衰竭,当时中国自建自营铁路极少。而外国一旦争取到铁路借款权,就等于拥有了该路的经营权。当时,俄国人兴趣高昂,俄、法、清政府合股设立的华俄道胜银行,成为出资方,推荐法国工程师越黎勘察线路。
外国工程师,选择了一条科学而合理的线路,居然是跨越太行山的八条古道——太行八陉(音同“形”)中的一条。它叫井陉,为八陉中的“第五陉”。
▲太行八陉鸟瞰地形图
其中第五陉——井陉沟通太原盆地与华北平原
山西四面大山大河,如铜墙铁壁般牢固,却也极大阻塞了外出的难度。还好,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西麓的海河众多支流,有的东进,有的南下,绵柔的水与断裂的缝,你断我入,长期“摩擦摩擦”之后,终于“在太行头上动土”,冲出了八条主要峡谷,也成了高原与平原交流的通道,即太行八陉。
今天河北有个井陉县,而古代的“井陉”并非仅指此地,它是:包括井陉县(古井陉县驻天长镇)、山西娘子关在内,从河北旧获鹿县(今鹿泉区),直达山西平定的,交通与防御为一体的带状体系。这条古陉体系中,有潇河、桃河等河流,山脉与河谷你环我抱,好不亲密。为什么选择它作为线路?
其一:相对其他线路,它是一条唯一完全跨过太行山的古道;其二:经过调查,这里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铺设铁路。其三:众多峡谷线路中,这是沟通山西省府与卢汉铁路上正定府的最短路径。
铁路路线看谈好了,合同也签的很顺利。1898年5月21日,山西省商局同华俄道胜银行在北京签订贷款合同,规划长度铁路250公里,工期3年,借款2500万法郎,合华银680万两,年息6厘,本息25 年内还清。
这个时候,作为干线的卢汉铁路开工不久。谁也没想到,中间又生出了幺蛾子:勘察设计方案还没画图纸,洋务派人物胡聘之调走了,接任的新巡抚何枢是个保守派,他上任之后马上对铁路“叫停”,并赶紧上书给皇帝说:“铁路一开,生机立蹙,万民待命,人心惶惶……若铁路一开,所有车马行店,以及肩挑负贩,皆成无用……”意思是说,铁路开了之后,原来的那些产业,包括拉车的、租售车行都受到冲击,挑夫走卒也得失业,老百姓心理上也得经受惊吓。
时间耽误了两年,此时距离李希霍芬看到山西遍地萧条的场面,已经过去了30年——他的祖国也早已完成统一,并迅速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皇的舰队也开进了他考察过的胶州湾。就在李希霍芬发表关于山西煤炭的报告后,英国赶紧行动起来,于1897年成立旨在谋取中国矿产的“福公司”,一年后以白银2万两的价格,买下了山西平定等煤矿的60年煤矿开采权——按照规划,正太铁路正好穿过平定。
▲太原盆地与华北平原地形示意图
制图 @大地理馆
1902 年,山西巡抚换成了岑春暄。华俄道胜银行那边也不想把此时搞黄了。根据此前的合同,银行赶紧敦促山西政府落实修路事宜。岑春暄是个改革派,他上疏清政府,将修路的事交由1896 年设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巧合,跟今天的铁总同名)办理。
这个公司的督办是洋务运动的著名人物盛宣怀。原定由山西省主持的“商借商办”模式,变成了“官借官办”。经过二次谈判,双方签订了新合同。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到了1903年2月准备开工时,政府官员才发现法国人要用一米窄轨——而卢汉铁路用的是标准轨,真阳一旦使用到站转运需要换车。中方提出反对,而工程师璞科第以铁路沿线“地势险阻、工程艰巨”为借口,坚持采用窄轨。
施工方法国公司:“改成标准轨没问题,再追加一亿法郎投资!”
贷款方华俄道胜银行:“一毛钱也不追加!”
双方相持不下,又磨蹭了一年。最后中方让步:窄轨就窄轨吧!
中间出现的插曲:1904年2月,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华俄道胜银行将正太路借款合转让给法国巴黎银行公司,意味着铁路债权从俄国转移给遂为法国。终于开工了——从1904年5月开始。正太铁路,从1896年提出计划到最终开工,耗去了整整8年!
③剧变1907:240公里铁轨上的“约会”,同属“晋”地的山西河北,渴望牵手联姻
虽然施工公司是法国的,但晚清培养的第一代本土铁路人才,也参与了设计测量修建。石家庄至乏驴岭、乏驴岭至下盘石头两段,由外国人承包,其余多数工程由中国包商承建。用了三年零五个月,到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部竣工。建成后线路总长243公里,设车站35个,有隧道23座,总长3345米,最长的隧道640米,大小桥梁1200多处。
这条铁路开通时,李希霍芬已去世两年。他在山西等地的考察实录,后来由其学生整理完成,中文版也于去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870年李希霍山西考察路线图
诚如它的名字“正太”,铁路直接沟通的是两个省份的重镇——太原府与正定府。当然,这也是河北(直隶)和山西之间第一条铁路。尽管两省是邻居,但高耸的太行山南北纵贯,像长城一样将二者天然隔开。
天然的山脉,并不能隔断文化的渗透。今天山西号称“三晋大地”,河北号称“燕赵大地”,在春秋时期,它们的南部同属晋国区域。到了战国,韩赵魏瓜分原晋国,先在晋阳(太原)建都,后迁都邯郸的赵国,地域是跨今山西和河北的。今邯郸地区,跟山西大部一样,说的是“晋语”。
方言的分布可以说明问题。今河北省的很多区域,依然属“晋语区”。也就是说,太行山的崎岖难行,并没有让两侧的人民停止沟通。相反,在长期的时间里。山谷中的古道,都是商贩、车夫、马夫、脚夫,用脚步走出来的。那位将铁路视为“洪水猛兽”的巡抚老爷,估计并没有像李希霍芬那样深入山西的乡间——山西围城里布满了绝望的光景,如果再不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绝望将变成一片死寂。
哪怕是在元代,山西与河北还同属于“中央行省”,太行山东西两侧同属一个行政区,只是到了明代,今天的山西重新回到唐代的“河东道”轮廓,也大致就是今天的“平行四边形”的封闭山西。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凡是晋区域或山西版图跨越了太行山与黄河的束缚,这里就会迎来繁荣;凡是山西版图的省界为大山大河的时期,山西往往就处于低谷。
明清的山西,尽管有晋商的繁荣,但那不过是晋人被迫无奈之下的出走,跟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地位相去甚远。晋商的繁荣,也跟沿海地区海禁,王朝重点经营内陆有关。一旦国门打开,内陆的封闭劣势,立刻显现了出来。
抛开后来的环境问题,资源的丰富,的确在当时成了山西的救命稻草。煤炭,引来了列强的觊觎,也拯救了山西。否则,铁路的计划将推迟更久。
这条铁路若能开通,最大的渴求来自山西,以及渴望利用晋煤的西方列强;客观上,直隶(河北)及首都、天津地区,也将因此受益。铁路在东端选址时,最初要服务的就是正定府这座重镇,冀望通过它,将山西的物产更便捷地通往京津。
说来也巧,最早跟正太铁路结缘,得益于石家庄收藏家王律先生,他从某拍卖会上购得一本1913年法文版《正太铁路》影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铁路筹建初期的调查勘探,及铁路修筑的全过程。
1913年影集的出品方是作为正太铁路承建方的法国公司,在该书《序言》介绍山西时,首先提到的是煤炭,主要信息源还是李希霍芬的考察成果:山西像一个南北较长的四边形,北连内蒙,南邻河南,西靠陕西,东接环绕北京的直隶。然而,这个省份最大的财富在于其巨大的煤炭和铁矿矿藏。李希霍芬爵士在1871年前后曾勘察过这一地区。
文章还援引一本1902年出版的《中国》考察笔记,说:“这里还有无数的烟煤,附近还蕴藏大量的石油,还有取之不尽的一等铁矿。”这本影集讲述了这条铁路的历史、铺设线路及技术特点,展示了铁路建成以来的成果以及有待我们继续关注的无限可能的未来。
今天的许多学者谈到正太铁路工程时,称法国人修建正太铁路时偷工减料。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从老照片和史料看,法国人在山河纵横的地段勘测、修建这条铁路,应该说是十分尽力、尽心的。毕竟,路通了,通往煤田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正太铁路沿线地形剖面图
数据来源:1913年法语版《正太铁路》画册
这张剖面示意图及其数据,由110多年前法国工程师测绘所得。正太铁路东起点石家庄站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上,海拔仅为 71.05 米;铁路进入太行山区,穿山越岭时,最高处海拔高度为1074.60米;到达终点站,汾河谷地中的太原站时,海拔高度回落至799.00米。一个多世纪前,法国工程师勘测沿线地形,将海拔数值保留到了小数点后两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十分难得。所以专家认为,正太铁路的科学测绘水平已经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法语专业的郭雁玲女士,不辞辛苦,将《正太铁路》影集老照片中的法文译为中文。这样,我们得以还原1904-1907年期间,这位“正太”出炉前后的生动画面。
摄影师特别注重记录测绘路线、开凿隧道、建设桥梁的画面,并在图注中分别注明距离起点(石家庄站)的里程。同时,拍摄者还捕捉了沿线重要的人文景观。
距起点56公里。
距起点66公里井陉县城西10公里核桃园村,驿道穿过一座叫层霄阁的建筑
摄于1906年
层霄阁今天的面貌
距起点220公里,一列火车开进榆次站
20世纪20年代正太铁路榆次站
20世纪50年代正太铁路榆次站(后改为榆次北站)
距起点242公里,太原府城西防止沣河泛滥的土坝以及用以“镇压”洪水的铁牛
铁路最终的里程为243公里,其线路选择的设计十分精妙、考究。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与河谷中施工,3年完成全线通车,还是十分让人叹服的。在施工最难的中段山区,地势陡险,桥隧相连,拱桥桥墩均就地取材。当时开辟的线路,为后来的石太(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复线及高铁修建,奠定了基础。
正太铁路通车后,此后,从山西太原方向,通往河北方向的的各级公路,无不以这条线路为参照。
正太铁路沿线主要站点分布图
图源 @ 1913年法文相册《正太铁路》
从铁路计划提出开始,经历了三次更换巡抚、两次签订合同、N次讨价还价、无数次纠结阻挠,正太铁路还是通车了。呜呜的汽笛第一次响彻山谷,从山区东麓始发,咣当咣当地钻入大山,钻过隧道、桥梁、峡谷,艰难地攀爬到寿阳县附近的山脊,然后一路俯冲走向黄土高原,沿着潇河谷地,奔向更宽阔奔腾的汾河,最终到达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汾河谷地的北部,太原盆地。
历代太原城选址变迁示意图
制图 @ 大地理馆
太原盆地,为北汉等多个王朝充当过都城重地,又为历史贡献过晋文公、赵简子、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等帝王,所以号称龙城。
作为山西的中心和缩影,它跟山西一样,辉煌的顶峰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随着军事地位下降,他跟很多内陆城市一样,成为典型的农耕文明政治中心,而不是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也在太原盆地,是号称“晋商三大金融中心的”太谷、祁县、平遥。不过,这个时候的晋商,也已经走向了衰退。
无论是晋阳,还是晋商,都面临救赎。火车的到来,对于古老的封建城堡与旧时代的商帮来说,是福是祸呢?
④1907-1937:一场充满戏剧性的三角恋“约会”——太原华丽转身,石家庄拔地而起,正定府黯然退场
太原、山西与两大帝都地缘关系图
清帝国治下的太原府辖阳曲(太原市区)、太原(今晋源区)、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兴县、榆次、徐沟、岚县、岢岚10县、1州。明清两代,晋商开辟的多条商道,经过这个山西大地的枢纽与中心,与南方、西北、内蒙等地区来往沟通。不过,这些商道是南北向的,东西向的大通道还从未贯通山西。虽然,这里诞生了的日升昌票号,但晋商或山西的经济中心并不在这个省府。
到了晚清,山西则已经变成李希霍芬笔记中的模样。太原城,比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一针强心剂,来激活它的生命。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当时,也恰如其分。正如1913年《正太铁路》影集的编纂者所言:“山西本地的居民当然不会对本地的财富无动于衷。如果借助自然资源将经济和工业发展起来之后,它会拥有多么美好的未来。当然,这些财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欧洲各国的觊觎,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一直很激烈。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条铁路视为对这个富饶的省份进行开发的前提和起点。”
正太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农业文明时期从未有过的速度,带动了山西煤炭、化工、机械制造及其 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西通志·铁路志》载:光绪三十三年 ( 1907 年 ) 正太路全线通车后,平定 、盂县 、昔阳等地的煤炭通过火车运往石家庄、保定 、北京、天津以及上海、镇江、汉口、 广东等地销售 。
数据可以看出铁路通车的立竿见影之功:
山西煤炭外运量变化
▼
1910 年 247961吨
1915 年500589 吨
1920 年941916 吨
1923 年1527858 吨
原属平定州(今平定县)的阳泉村,被正太铁路的火车拉大成为一座新型城市。正太铁路修至平定的平潭村,于九月通车,并在此设平潭站。但因其背山面河,不利于火车运转装卸,发展空间不大,当地又有“筑路切断纲脉,贻害子孙后代 ” 之说,站址于是东移至 “沙江口”, 此地属小阳泉村,因之取名阳泉站 。
1907年的阳泉火车站及小阳泉村
21世纪初的阳泉火车站及市区
摄影@ 王嵬
正太铁路阳泉站通车后 ,“ 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 ” 平定分公司就在阳泉站附近成立 。1916 年,总公司从太原迁至阳泉站附近。1917年,公司投资银元70万元 在阳泉站北创办 了 “保晋铁厂”,开山西近代采 煤 、冶铁工业之先河 。与此同时 ,一批店铺 、商号在阳泉站周围陆续建立,到了1920 年 周边居然形成了商业市场,有杂货、粮油、客栈、饭店 等 100 余家。市场又形成了街道,吸引来居 民 ,进而有了茶庄、药店 、银号 。 到了 1937年抗战前夕 ,阳泉站附近主要商号有158 家 ,而且门类齐全 ,一派兴旺景象 。(据《山西通 志·铁路志》)
一个村庄犹能如此,太原城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
闭塞的时代,太原的功能就是纯粹的政治中心,邻近的太谷、祁县、平遥则是传统商镇,而太原以北的忻州把持着通往塞外的生意——省府夹在中间,好尴尬啊。这座省府城关之内,人有2万多口。民国早期,山西省经济GDP排名,太原居然进不了前十!
铁路一来,沉睡的龙城被唤醒了!正太铁路的终点站,设在东南城门承恩门外。瓮城被拆掉之后,一条新的近代化大街——正太街开辟出来,连接城墙内外。围绕车站,灰暗森严的城堡变得热闹阳光起来,商业的气息渐渐中和了笼罩在衙门内外的冰冷空气。
1907年,110周年前的这个时候,恰好在十月,正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正太路以石家庄为起点,经娘子关、阳泉、寿阳、榆次至太原。
正太铁路通车时间表
东风复活了,西风也来了。洋人进来了,紧接着多了教堂、医院、商场、公园……时人形容太原城“道路敞豁,颇具洋风”。因为正太铁路,太原迅速在经济上也扭了起来,不久即成为山西商贸中心。清末正太铁路开通前,太原城人口两万多,1935 年人口规模达到13.6 万多人。1937年,大同通往蒲州镇风陵渡的北同蒲铁路竣工(此铁路贯通山西南北,以太原为枢纽,分为北同蒲、南同蒲,因抗战爆法差8公里修到大同)。这样一来——太原成了山西两条干线铁路的枢纽。
正太铁路与同蒲铁路交织示意图
石家庄市面积变化
▼
20世纪初 不足 0.1 平方公里
1922 年 1 平方公里
1925年为 1.8 平方公里
1933 年 18 平方公里
古典的太原、军政中心、农耕经济型城市
▼
近代的太原、经济中心、近代经济型城市
传统手工业城市
▼
近代工业型城市
太原的华丽转身实在是太漂亮,从民国期间的那些兴奋的文字可见端倪:
“与其谓为全省商业之门户, 毋宁谓为全省金融之总枢。”
“太原必将取代太谷作为商业发展的中心, 在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的配合下, 太原必将获得全面的发展。”
“王永德君于东门外火车站附近新筑一山西大饭店,房屋宽敞、洁净,为正太所远不能及,并为五层洋楼, 尤为高爽。”
“逮三十三年正太铁路通车⋯⋯而后太原城内,人口渐繁, 商务渐盛。街衢日辟,于是向之丸跞之场,沮洳之地,今则峻宇朱门,鳞次栉比矣。”
“惟自正太铁路通行后,交通便利,风气渐开,太原市以及繁复各县,昔日简朴之习俗,渐染奢靡之时尚。”
资料来源
马仲达《三十年来太原街衢之变迁》、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
张之杰《三十年来山西之经济》、1936年《中国实业志: 山西卷》
清末至民国初太原站
20世纪50年代太原站
当代太原站
包括太原在内的沿线 ,甚至被其辐射的山西广大地区,因一条路而打开了与外界联系到大门。我们不能夸大其词,但不得不承认铁路为这个北方铜墙铁壁般的省份带来的变化。
娘子关、平定州、阳泉、寿阳县、榆次县,无不因此而面孔大变。
回顾正太铁路始末,这无疑一次山西主动寻求出口的行为,同时大清与直隶(河北)方面也是为了将该省南北枢纽——沿着滹沱河的正定打造成重镇,想用铁路让这个城市完整近代化,同时为天津充当转运枢纽,计划将铁路与滹沱河水联运,通过水运将二者相同通。
正定、获鹿、石家庄、井陉地缘关系图
太原,本来的约会对象是正定,从铁路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最早铁路签订的合同交《柳太铁路合同》,起点为正定府南郊的柳家铺,当时的路线设计超过250公里。但是,天不遂人愿,当时的滹沱河水量超乎想象的小,不足以承载大宗货物运输,最终起点不得不南移,本来想改在获鹿县,据说当地官员担心会冲破该县风水,最终把车站设在了该县东部的石家庄村附近。
谁能想到: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改线,居然拉出了一座重镇。
正太铁路石家庄站转车场
摄于1907年前后
正太铁路石家庄站站台。外文字母意思是“从石家庄到太原府”。很可能是正太铁路通车仪式
摄于1907年10月前后
共和国时期重建的石家庄站
21世纪10年代翻新扩建的石家庄站
首先是正太铁路起点的选择,直接带动了附近的乡村的商业化,进而带来了城镇化。另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事实:为了节约成本,铁路不仅是窄轨,而且进一步缩水,车站并没有直接跟原卢汉铁路的石家庄附近的振头站对接。也就是说,两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且换线还要转换不同标准的机车——这就带来了附近运输转运业的兴起,进而繁荣。
1902 年,卢汉铁路石家庄站设立,当时:“每有车至,仅数小贩,售卖零物,及村中小店数家,凡赴山西客人至此,再觅车轿起早西去”。一年后,正太铁路施工队浩浩荡荡开进了石家庄,随之而来的还有铁路管理局进驻、医院、邮局、税所等一系列公共机构。
1907年起,一个村庄,居然成为两条铁路的交会地,成了物资集散的陆路交通埠头。1937年七七事变前30 多年时间,石家庄共拥有商号2300 余家,银行8 家,银号、钱庄24 家,还有纱厂、盐务局、面粉公司、盐店等特种商业数家。
石家庄人口数量变化
▼
1902年,乡村人口约600人
1933 年,城市人口6.3万
20世纪初获鹿县头泉站
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冲击了传统商路,但并没有完全让后者消失得无影无踪。铁路通车前,该区域就存在一个条山西、河北间商路:天津—子牙河—臧桥—滹沱河—正定—获鹿—平定。这条商路成为铁路运输的辅助商路,无论近代还是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正定以西由铁路向西延伸,使得天津的腹地范围也向西延展这从天津的海关报告中可以得到证明。“1901 年天津运入山西的洋货价值是 332 万关平两,京汉和正太铁路接通后的 1910 年为 543 万关平两,9 年间增加了 63.55%”
必须客观地承认:并不是所有地点都是铁路的受益者。一些虽处铁路沿线,但由于缺乏车站、近代经济形成的节点,其经济变迁的速度依然是十分缓慢的。就像石家庄原来的上司——获鹿县,铁路虽然从它境内经过,却没有给县城一座车站,半个世纪过后,它的下属石家庄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市,反而成了获鹿的上司,后来获鹿跟头泉合并为鹿泉区。
而那个本来被计划为正太铁路东起点的正定府,后来因为阴差阳错,竟然沦为石家庄失的北郊小县——名义上的正太铁路,实际上变成了“石太铁路”。类似的情况还有,原本的小阳泉村原本属于平定县下属,后来它因煤矿和铁路变成了阳泉市,今天平定县反而成了这个地级市阳泉的辖区。
从长远来看,石家庄这个两条铁路交汇、宽窄铁轨切换而生的城市,也最终将正定、获鹿纳入了城区范围,那个失落的柳林铺,也已经被石家庄市长安区所覆盖,福利虽然迟到,但还是来了。
今石家庄站、柳家铺、正定区已经连为一片
地图来源 @ 百度地图
今天的晋冀两省,原本都属于晋地、后又同属于赵地——110年前,同属赵地的太原府与正定府,为了冲破闭塞的堡垒,竟然进行了如此艰辛的努力。
240多公里的路上,不仅拉来拉走了煤炭、粮食、土特产,也让太行山两岸,甚至更多地区的人流动起来——火车,让围城中的山西人,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视野、思维、心性也为之一新。
正太铁路客车:一等与二等车厢
正太铁路客车:三等车厢
正太铁路火车头:100系列
右侧汉字——大清铁路总公司
正太铁路火车头:1系列
右侧汉字——大清铁路总公司
高边敞车的车厢
一条铁路、两道铁轨,一个多世纪间,竟有如此的机缘巧合与阴差阳错。人,就像地图上的每一个小点,我等芸芸众生,我们的一生,又有谁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呢?
但有的人又能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进行无限延展,如李希霍芬这等人物,尽管是殖民国家的探路者,却无疑为地理事业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丝绸之路的命名者、高岭土秘密的探索者、山西煤海的探测者、黄土高原形成说的建树者。单就每一项,都足以闪耀青史,让众人难及项背。
看路,犹能知人事、看地缘、问天时。这就是“晋冀之约”——正太铁路的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