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叶永烈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篇长文:我创作“上海三部曲”

2020-08-08 1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叶永烈 世纪杂志

世纪 CENTURY

编者按:2019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轶事实录》(暂名)一书,今年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建言献策、统战联谊的生动实践,也是广大文史馆员心忧天下、淡泊名利、老骥伏枥、敢于直言、倾心公益的高尚风范的生动缩影。

本期选刊已故著名作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叶永烈先生的《我创作“上海三部曲”》一文。叶永烈先生5月1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他去年7月为《馆员履职轶事实录》撰写的这篇文章,是他生命中所写的最后一篇长文。本刊特予发表,以志深切缅怀。

图 | 叶永烈

入上海文史研究馆之后,我既研究史,也研究文。在史方面,多年来我一直从事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史研究,其重点研究课题是四个:其一是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写了 150 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其二,1957 年的反右派斗争,写了 80 万字的《反右派始末》、 50 万字的《沉重的1957》;其三,研究“文革”,著有 216 万字四卷本《“四人帮”兴亡》以及 80 万字的《陈伯达传》、50 万字的《王力访谈录》;其四,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著有 60 万字的《邓小平改变中国》、70 万字的《走近万里》。

进入文史馆之后,我对“红色三部曲”作大量增补,尤其是关于中共一大的《红色的起点》,1991 年作为中国共产党70 周年诞辰的献礼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对此书作大量增补,从30 万字增至60万字。此书不断加印,在最近三年内便重印 20 多次。新版本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9 年春节前夕,与中国电影公司签约,授予电影版权。2019 年6 月16 日,中国电影公司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红色的起点》定为中国共产党100 周年诞辰献礼片。

再说文。最近三年,我以每年完成一部的速度,写出了总字数为 135 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文中有史。我从历史的角度写上海。“上海三部曲”中,写及上海的地方史、租界史、国共斗争史。其中《东方华尔街》对于《上海——冒险家的乐园》的历史考证,受到上海史学专家们的肯定与称赞。

图 | 叶永烈著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积累

自2015 年春日开始,我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上海三部曲”的创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第一部《东方华尔街》,45 万字,于 2016 年 4 月出版,写当年“冒险家”的后代从美国重返今日改革开放的上海所发生的传奇故事;第二部《海峡柔情》,45 万字,于 2017 年 5 月出版,是上海、台北双城记,写“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故事;第三部《邂逅美丽》,也是 45 万字,于 2018 年 3 月出版,是上海、温州双城记,写民国时期动荡岁月的青春故事。这三部长篇小说分别从上海-美国、上海-台北、上海-温州的角度写上海,所以称之为“上海三部曲”。

我写“上海三部曲”,因为上海是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是我最熟悉、最喜爱的城市。跑遍全国,游走世界,有人问我:“你喜欢哪里?”我会不假思索回答:“上海!”记得17 岁那年,我从温州考上北京大学,路过上海,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大上海。父亲曾叮嘱我,“仰起头来看上海国际饭店的时候,当心帽子不要掉了!”那时候,上海在我的心中,不仅神秘、新奇、伟岸、博大,而且是“高大上”的“十里洋场”。

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上海的小说是《冒险家的乐园》。后来又读了茅盾的《子夜》、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看了电影《战上海》,算是对上海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北京大学念了六年书之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工作。从此我生活、工作、成家、扎根在上海,融入了这座东方大都市,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我在上海的最初 15 年,住在长长的弄堂里,门前是弹硌路, 对门是茶馆,矗立着烧煤的老虎灶。我坐在小小阁楼的老虎窗下看书,茶客聊天声、评弹演唱声、炉工铲煤声,声声入耳。茶馆旁边是热闹非凡的小菜场,叫卖声此起彼伏。我的邻居们,大都是大中华橡胶厂的工人,我跟他们打成一片,而且学会用“阿拉上海话”交谈。此后,我搬进新公房,左邻右舍也都是普普通通上海人。丰富多彩的弄堂百貌,无形之中烙进我的脑海……我在电影厂担任编导,采访了上百家上海工厂,走遍上海各个角落。后来进入上海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则深入采访上海众多的历史老人。我也向上海老作家柯灵、施蛰存、秦瘦鸥、郑逸梅、沈寂以及老画家张乐平、贺友直等“上海通”聆教。我慢慢熟悉了上海的现在与过去,深深爱上这座中西交融的年轻城市。半个多世纪的上海生活积累,终于到了可以写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的火候。

我笑称自己是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70 后”。70 多年的人生经历,为长篇小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与细节。这样,我从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转向虚构文学——长篇小说。我以自己最熟悉的城市上海为背景,开始了“上海三部曲”的创作。

“冒险家”的后代重返上海

“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东方华尔街》,酝酿甚久,在 1993 年就曾列入作家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虽然当时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秦文玉、责任编辑杨德华一再催促,我却因为忙于纪实文学的写作而一直没有动笔。《东方华尔街》的最初构思很简单,那就是一句话——为1937 年出版的《冒险家的乐园》写续篇。我想,如果当年那些“冒险家”的后代(“冒后代”)重回上海,会发生什么样传奇的故事?当我 2015 年终于动手写《东方华尔街》的时候,比我年轻的秦文玉、杨德华却先后因车祸、疾病不幸辞世。

在《东方华尔街》中,我写了三位从美国来的“冒后代”来到今日上海,与三位上海姑娘之间产生曲折缠绵的异国恋,展现上海最典型的场景——外滩、陆家嘴、南京路风情。《东方华尔街》采用的是“T”字型结构,即以今日改革开放的上海为背景,不时回溯到20世纪初“冒后代”们的祖辈当年来到上海的情形。

由于我的小儿子一家在美国,我多次前往美国,所以熟悉“冒险家”们的“祖国”。《东方华尔街》中写及“冒后代”中的两位,一位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好莱坞的“路人甲”成为上海著名外籍演员,另一位凭借高科技实力,在上海陆家嘴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分别赢得上海南京路中央商场牛仔裤女老板乔虹和“海归”姑娘刘婧博士的芳心,在上海建立美满的家庭。还有一位“冒后代”,则是往返于上海与美国之间的大毒枭詹姆斯,他是《冒险家的乐园》中最刁滑的那位“狗头军师”史东莱爵士的后代。我在美国期间,正值往返于上海、美国之间的一个大毒枭落网,美国特工在此人家中搜出 2.07 亿美元纸币。现金太多,垒成了墙壁。我以此人为原型,写出了“冒后代”詹姆斯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博士到跨国大毒枭的跌宕人生,也写到詹姆斯与上海田林新村留学美国的姑娘朱莉娅之间波澜迭起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有人为此评论说:这部小说聚焦“冒后代”,“告诉我们上海值得回忆的不仅仅是外滩、旗袍、高跟鞋、咖啡屋、高楼洋房,更值得回味的是人生跌宕后平淡与繁华落尽后的感悟,为上海城市文学的书写再添华彩”。

折射“两岸一家亲”

“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是《海峡柔情》。我把笔伸向海峡彼岸,写上海、台北“双城记”——《海峡柔情》,是因为我的长子一家在台北,所以我一次次去台湾探亲,走遍台湾 22 个县市,写出了《我的家一半在台湾》《大陆脚 游台湾》《叩开台湾名人之门》等关于台湾的著作,熟悉了台湾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台北,我注意到台湾女作家简媜别具一格的散文。2016 年我在创作长篇小说《海峡柔情》时,写及主人公姜伯伦在台北书房里读简媜的《水问》,写及简媜散文对于他的人生的启示,即所谓的“钟摆人生”。简媜曾写道:“叔本华不得不低叹:‘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谁逃得过时间之蹄而不苍老?谁躲得过现实的棰而不折骨?没有。没有。”姜伯伦的人生,便是在海峡两岸来回“摆动”的特殊的钟摆人生。姜伯伦的每一次摆动,都伴随着“痛苦与倦怠”。他在海峡此岸与彼岸经历了四度被俘、被捕,随之而来的是三次婚姻的厄运,几度爱恋的挫折。虽然他这滴酒如同简媜所言已经回不了最初的葡萄,然而他的钟摆人生,却是一部活生生的海峡两岸风波诡谲的历史。“钟摆人生”成为《海峡柔情》的贯穿线。

《海峡柔情》出版之后,引起简媜著作出版方的注意,于是当简媜在2017年9 月从台北来上海做她的新书宣传时,便邀请我作为嘉宾与她对谈。《海峡柔情》写上海法租界霞飞路尚贤坊两幢门对门的石库门房子,分别住着朱家与姜家。朱家朱瑾瑜入赘霞飞路扬州酒家,却秘密加入中共,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成为新四军的无线电专家,成为中共情报高手,而姜家姜传贤南下广州,考取黄埔军校四期经理科,成为校长蒋介石的军中经济心腹,专门负责联络金主、上海大亨虞洽卿,又成为从上海秘密运送黄金去台湾的押运人,1949 年携妻负子去了台湾。朱、姜两家从此隔着台湾海峡,然而朱家子孙与姜家子孙之间却有着曲折复杂的爱恨情仇。尤其是姜家长子姜伯伦如同钟摆往返于海峡两岸,折射了中国当代海峡两岸错综复杂的历史。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朱瑾瑜之女朱颖。姜伯伦到台湾之后,富商之女马翠姑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孙子姜雨果作为台商在上海经营“宝岛咖啡”连锁店,却拒绝了“宝岛咖啡”章老板的小女儿章珊的追求,爱上朱颖的孙女、司机李莉。他与朱颖以亲家身份终于在上海重逢,回忆初恋,感慨万千。他的钟摆人生描绘出一幅大时代民族悲欢的历史画卷。姜家、朱家两家经历过分分合合,但最终他们的后代还是走到了一起,这也说明台湾和大陆无论如何,都是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折射了“两岸一家亲”。

《海峡柔情》经上海市作家协会推荐,中国作家协会支持,列入 2016 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海峡柔情》出版之后,2017 年 5 月在深圳文博会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2017 年 10 月在厦门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为《海峡柔情》举行讲座并签名售书。

图 | 2018年5月,叶永烈及夫人参加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赴深圳考察时合影(崖丽娟摄)
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邂逅美丽》,比起前两部长篇小说来,更加注重故事性。周思明在 2016 年 11 月 11 日《文艺报》发表的《重拾长篇小说的尊严》一文中指出:“叶永烈对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的考究值得肯定,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初心之体现:编织有头有尾、情节跌宕的故事;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充满细节的文学笔调描写环境;小说尽量生活化。作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的人,更重要的是会编故事,如何开端,怎么发展,何时进入高潮,结局如何构思等等,都是要颇费匠心的。创作长篇小说如同女人编织毛线衣,编者心中一定要有腹稿,起好头之后,一针一针照腹稿编下去,编出漂亮的花纹、式样,直至最后收针,织出的毛线衣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在早期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便很注重故事性,以为长篇小说必须有起承转合,有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就《邂逅美丽》的故事结构来说,显得整齐而严谨,全书总共分为八章, 每章十节,全书八十节,每节五千字上下,每节结束时往往留下一个小悬念。从某种意义上讲,《邂逅美丽》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

我是温州人。父亲早年从军,后来成为温州金融巨亨兼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他又是国民党少将。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是浙江省政协委员、温州市人大代表。我家住在温州市中心的“银行街”——铁井栏,从小就在这“温州华尔街”长大。近年来由于整理父亲日记,使我沉醉于往事的回忆之中,记起民国时期的温州,记起一个个儿时熟悉的父亲客厅里的常客、温州名流的形象……于是《邂逅美丽》这部长篇小说的构思, 就悄然在我的脑海中形成。

《邂逅美丽》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乱世”,日、汪、蒋、共以及法租界、英美公共租界六方的斗争错综复杂,在蒋内部又有中统与军统的互比苗头,相互倾轧,而爱情则与政治斗争千丝万缕紧紧相连。《邂逅美丽》的“美丽”,是指瓯越孪生“佳人”方美莲、方丽莲,在这动荡岁月里的传奇故事。《邂逅美丽》故事性强,而且人物集中,主要人物只有五个。在《邂逅美丽》一开头,就推出悬念:上海公共租界四马路是一条很特殊的马路,东头是上海报馆、书店、出版社最集中的文化重镇,中间是英、美总巡捕房,西头则是妓院林立的红灯区。20世纪40年代初,在上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四马路致美楼豪华包厢里,突然发生了枪击案。出场的人物四个,即宴请者温州瓯绸公司老板高瑞,受请者伪“上海特别市政府”警察局情报处长、原国民党军统特务王水,作陪者四马路红灯区“花国总统”瓯越美女金莲(方美莲),席间中统特工刘连假扮堂倌趁上菜时用手枪击毙王水保镖,击伤王水。这一枪击案由于有“花国总统”金莲在场而成为轰动上海、大报小报竞载的花边新闻。这四个人物,加上后来出现的方美莲的孪生妹妹方丽莲,总共五个人物,是贯穿《邂逅美丽》的主要人物。这三男两女五个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八十节的篇幅把情节次第朝前推进,每十节组成一个大的故事段落,总共八章。此外开头有《小引:魔都奇葩》,结尾有《尾声:大结局》,从故事发端、渐进、高潮到结尾,有头有尾,首尾呼应。

塑造不同形象的人物,是长篇小说的主要任务。这五个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仨男人各有一副嘴脸。作为第一主角的方美莲,与她的孪生妹妹方丽莲,虽然外貌酷似,却也性格迥异。《邂逅美丽》的故事,起于上海,结束于温州。小说除了展现褪色泛黄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风情,还以浓墨重彩描绘鲜为人知的20世纪40年代温州美丽的水城风貌,以丰富的细节勾摹不同于众的瓯越风土人情。我写《邂逅美丽》,来源于我在上海、在温州的多年生活,所以我写《邂逅美丽》时,种种生活细节就会在脑海中翻腾, 很快就通过不断的叩键,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长篇小说创作,是寂寞而又吃力的工作。一旦开笔,就要接连数月“闭关”,没日没夜摁键,久久面对电脑屏幕,如同达摩面壁。直至一口气写完几十万字,这才如同卸下沉重的十字架。接着,又是仔仔细细的修改、打磨。没有充沛的体力,难以承受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经过“上海三部曲”135万字的写作,我正在休整,正在读书与思索。虽说已有了新的长篇小说构思,我却审慎再战, 以寻求有所突破。

2019年7月6日于上海“沉思斋”

原标题《我创作“上海三部曲”》一文载于《世纪》杂志2020年第4期

特约编辑 管志华 殷之俊/责任编辑 章 洁

新媒体编辑 杨之立

编辑助理 钟凯月

《世纪》杂志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世纪》杂志,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对于侵权行为,本刊保持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世纪》杂志发行部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