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种真实的网抑云,都值得被网愈云

2020-08-08 0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水原瓜子 虎嗅APP

凌晨12点,有人习惯说“0点”,有人也说“24点”,在现在的年轻人口中,这个点则叫——“网抑云”。

意识到这个梗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是家人打游戏的时候,我听到游戏语音里一个年轻的声音飘出来:“没有健康系统,昨天我一直打到’网抑云’的时候”、“所以我的蓝会消失的,对不对?”。

这些“云言云语”都来自最近突如其来的“网抑云”梗,是其核心概念的应用和根据典型句型结合语境的改编。第一句无需再翻译,第二句改编自“网抑云”经典句式:“所以爱会消失的,对不对?”。

起初,这只是网易云音乐歌曲评论区中常见的一类高赞评论,它妙就妙在,一句没有特定对象的简短疑问,却精确有力地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深夜,眼看爱情就要消逝却无能为力的一位痴男或怨女,打开播放器,听着歌流着泪,颤抖的手指在模糊的屏幕上打出这行字……

可随着同质化、明显不合逻辑的评论文本被玩梗者刻意凸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全景变成了这样:一到后半夜,无数这样的痴男怨女抑郁开关同时自动打开,他们集体出动,在音乐评论区批量表达自己的抑郁和不如意,对生活和他人心灰意冷,集体的疼痛仪式和自然荒谬。于是人们认为,其中很多伤痛与悲凉并非真实存在,它们只是某些用户为了获得更高社交反馈而编造的“抑郁段子”、评论模版。

“抑郁段子”看多了,共鸣变成了吐槽和抵抗,网易云音乐也就成了“网抑云”。人们调侃,这里人均失恋,人均抑郁,人均大考失利,人均永失我爱。“网抑云”被描绘为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主要形态,无病呻吟的年轻人被定义为主流用户画像,不断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中。

这些现象自带话题被提取出来,成为了诸多内容创作者的素材。有人吐槽这场荒谬的大型刻奇,也有人担心,这样群体强行矫情伪装抑郁的行为,是否会损害大家的共情能力,对真正抑郁患者的关注。

不过这几天,当我继续“到点儿了网抑云”,却发现网易云正在针对这种担心制造一些变化。12点以后的网易云评论区出现了很多 “抱抱”,这里既有真情流露的留言,也有关心的引导和反馈。到点儿了,这里其实并非单向倾诉的难过留言板,而是一个接纳并反馈用户情绪的树洞,既有艰难、绝望,亦有光,现在还有无声的“抱抱”。

一个云村评论区 半部人间浮世绘

对于“网抑云”,如此吐槽不难理解,如此担心也确有必要。

然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一开始就以音乐社交、情怀评论为差异点打动年轻人的“网易云”真的全然如“网抑云”吗?年轻人的后半夜只有悲伤和假装悲伤?还是这些戏剧化的现象因过于抢眼被挑选出来,从而淹没了真实的全景?

不妨回到这个梗出现前的时候,看看云村评论区原有的样子。

今年2月,周深在《歌手》节目中唱红了自己早前发布的一首歌《能解答一切的答案》,有人去网易云音乐找原版来听,却发现一条“摸不着头脑”的评论获得了2万多赞1100多条回复,在1万多总评论中脱颖而出,占据首位。

关联评论发出的时间和当时的背景,用户才明白,这首歌发布的期间接连出现了登上热搜的患者伤医事件,而周深曾是医学生,这首歌的歌词里又有一句“你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只要仍抱有善良的心啊。可为了一个信念死去,这究竟值不值得?” 这时,一位应该是医学生的用户有感而发:“作为医学生,真的不知道曾经的信念值不值得。”

面对这样的疑问,最高赞评论由此出现。这条评论引来的更多回复:

“还有我们新闻学生,传媒工作者也不都是’霉’体。”

“还有我们警校生,我们会努力保护你们的。”

“还有我们文学生~我们会好好教育未来的孩子向善而生的。”

“还有我们师范生,以后会教育好孩子们的。”

“那我们这些制药的就努力的为你们提供救人的武器吧!”

“工程师也会努力的。”

一个人的真实表达,唤起来自不同行业人群的温暖回应,在这个评论里,有的是人与人情感连接的力量。

音乐人三亩地的《城南花已开》评论区里,则是另一个有关年轻人痛与爱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2017年3月初,三亩地收到了网易云音乐上的一条私信——来自一个ID名为“城南花已开”的粉丝。他说自己是骨癌晚期,大概还有半年的时间。他很喜欢三亩地的音乐,希望三亩地能够用自己的ID写首曲子。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还发了很多医院的照片。

几天后,一段名为《城南花已开》的纯音乐在网易云音乐发布,专辑封面就是“城南花已开”的头像。更多的用户知道了“城南花已开”的故事,他们涌入歌曲评论区给他打气。遗憾的是,坚持治疗了近一年后,“城南花已开”还是离开了。不过这首以他的ID命名的歌曲和评论区的留言仍在持续发热,成为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失意绝望时抱团取暖的角落。

还有一些老歌和冷门歌曲下的评论,它们没有故事,无关悲喜,只是一些用户无私地分享关于某类音乐某张专辑的知识,他们通过评论参与建设这个社区,便于其他用户了解、评论和扩展自己的音乐库。

这些都是年轻人表达的价值和力量。你看,“网抑云”并不是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全部。年轻人的后半夜不止是悲伤,和假装悲伤,他们还在寻找希望和给予希望、快乐和分享,而云村评论区因自身的包容性,也默默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他们情感连接的栖所。

一条条评论,是年轻人情绪世界的一块块拼图;一个云村评论区,可以拼出半部人间浮世绘。

“网抑云”&“网愈云” 每种情绪都值得被看见

还是回到“网抑云”,虽然“网抑云”并不是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全部,但这一次它能够成为热点话题被反复讨论,说明评论区伤痛矫情文学的存在真的也不容忽视。

粗制滥造的“抑郁段子”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用户最初的确是以真情实感给那些哀伤疼痛故事投票的。一个被一代代年轻人反复验证的事实是,种种伤感情绪在变味以前,对于年轻人确有天然的吸引力。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情绪是丰富的,感受力是充沛的,表达欲也是旺盛的,与此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和“非社会期”经验所限,在更大的现实压力到来之前,能让他们产生难以磨灭的情绪波折的,也就是恋爱和学业上的不如意,一些生活里的挫败了。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有大量的情感需要投射到现实中,自己却又处在阅历尚浅的阶段,就只能将挫折放大,涂上青春伤痛文学的色彩,把情绪雷达对准仅有的人生际遇,当然,这些挫折在心智更成熟的人看起来,有时难免略显青涩和矫情。

可是,哪一代人不是在自我感伤和生活真实冲击的交替中,才最终走向成熟的呢?从贴吧、QQ空间里的葬爱家族,到人人网上的青春疼痛日志,年轻人们都曾在悲哀中自我折磨和陶醉之中,尝试为自己寻找历经沧桑的独特感。

这个角度来看,“网抑云”背后,一方面有互联网社区文化解构的周期性狂欢,另一方面,也是网易云音乐产品本身持续“破圈”过程的一部分。在地铁乐评、年度听歌报告等营销事件获得成功后,网易云音乐几次破圈,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从营销话题的中心、走到社会情绪的中心,从互联网产品的视角来看,无疑也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区建设的成功,社区影响力和话题度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用户之间的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不对等在“网抑云”现象上集中体现。

你可以调侃“网抑云”,但别轻易人云亦云,玩梗去嘲讽表达本身,因为一部分假装矫情的背后还有更多真实的情感,它们需要也值得被看见。对于那些愿意真诚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里投射自己情感的用户来说,正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表达欲在这个社区里被保护得很好,才因此对社区产生了信赖感,畅所欲言。

这种推动力下,这个地方才能成为他们后半夜的情绪出口,借由音乐的名义和感染力,年轻人的悲欢在这里相通。快乐并不骄傲,悲伤并不可耻,谁能否认小矫情也是人之常情?无论哪种小情绪,年轻人正是在这种畅所欲言的社区,才能安放自己充沛敏感的感受力,交出自己,真正被看到,因而获得被治愈继续上场前行的可能,网易云又有了“网愈云”的称号。

每位用户都有机会在这个社区里自由表达,并且,能获得温暖的回响。

有一个地方,可以倾听和被倾听

为了让真实的情绪表达欲不被娱乐化的伤痛所淹没,针对“网抑云”现象和随之而来的种种讨论,网易云音乐在8月3日推出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邀请心理专家、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还推出了“抱抱”彩蛋功能。

看得出来,“抱抱”是对“网抑云“做一次回应,所谓“每一种情绪都是真的”,在我看来,确实是和用户站在了一起。

互联网时代,不同人之间的感受和情绪,看起来可能天差地别,但往往都是真实的。每个人之间可能无法完全互相理解,但不妨碍更温暖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情绪。无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还是“抱抱“彩蛋,背后或许契合的都是平台的这一调性。

“网抑云”想做“网愈云”,让真正感到孤独和悲伤的人们,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表达,互相安慰。从“网抑云”到“网愈云”,也是网易云音乐面对更大规模用户群体时的一次社区完善建设。

聚光灯放大了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一隅里描绘悲伤自我沉醉的一面,但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严肃地定义、标签化,甚至污名化某个年轻人群体和行为。

“网抑云”是一种偏见,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偏见,我们拥抱互联网,事实上就是在拥抱每一种偏见。感受力丰富的年轻人,有矫情的权利,也有权力找一个树洞表达这种矫情,或是调侃这种矫情的权利,他们的郁结和冲动,理应被允许。

庆幸的是,有个地方仍愿意倾听他们、治愈他们。

原标题:《每种真实的网抑云,都值得被网愈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