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懂“舍得”的合肥:科技创新是融入骨子里的城市气质

2020-08-07 15: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2020年安徽省会合肥市首次正式进入新一线城市的行列。

合肥一时声名鹊起,但褒扬之中也有质疑的声音,凭什么是合肥?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来看一份名单:京东方、蔚来汽车、科大讯飞、国盾量子、华米科技、长鑫存储……这些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企业无一例外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合肥。

事实已经证明,科技创新使合肥在中国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迅速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厚植科创土壤的“头号赢家”。

是什么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在这座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生根发芽?又是什么使得这座原先不起眼城市在强者如林的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一步步成长为长三角城市副中心和全国四大综合科学中心之一?近日,记者走进合肥,探索这座城市的成长密码。

量子产业链初成型

首日涨幅923.9%,盘中涨幅一度达到1002.82%,刷新科创板以及A股单日涨幅记录。

7月9日,首日登陆科创板的国盾量子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国盾量子上市现场

作为中国量子通信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国盾量子的到来得到了资本热情的加持和追捧。

而这家前景无限的公司就诞生于合肥。

2009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资源,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瞄准量子通信产业化的目标,公司经历了11年的摸索与实践。

精耕细作,玉汝于成。如今的国盾量子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用户服务部总监周雷告诉记者,目前国盾量子聚焦量子通信领域,产品涵盖了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核心设备(QKD)、量子安全应用产品、核心组件以及管理与控制软件四大门类。客户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此外还包括了济南等京沪干线沿线城市,并逐步拓展到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

量子通信作为新兴的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之前,需要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国盾量子就是沿着这样的路子将量子技术与应用产品结合,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做广,持续优化提升基础设施网络。

在原有通信网络基础上搭载量子通信设备,国盾量子提出的这一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量子保密通信推广和建设的成本。据周雷介绍,目前国盾量子的业务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动的骨干网、城域网等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项目。公司和网络运营商合作进行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和开发,为运营商提供量子通信设备。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国盾量子的潜心蓄力。根据国盾量子近三年的财报披露,目前公司研发人员比例已达到40%。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0.46%。

人们对新事物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合肥这座城市却给予了量子产业最包容的成长土壤。周雷告诉记者,量子技术在成熟之前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实验场景。而合肥市政府在场地支持、应用渠道等方面给了公司极大的支持。

2009年时,国盾量子在合肥高新区成立。同年,合肥市就支持国盾量子在合肥城区建设了一个46节点的量子通信实验网,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量子实验网。“这验证了利用量子通信技术大型组网的可能性。一开始,我们对量子通信技术的使用场景并不明晰。这些年,我们跟合肥电子政务网结合,未来可能对合肥电子政务网进行整个覆盖。”周雷表示。

与国盾量子仅隔了一条马路的国仪量子也是一家中科系的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量子精密测量和计算业务。

国仪量子展示墙

“从空间尺度来看,国际上量子测量最高能达到30nm的精准度,而我们做到了10nm。”国仪量子的市场总监、总经理助理付永强自豪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仪量子主要的盈利模式是科学仪器销售和服务,客户主要面向科研机构。付永强表示,在科研领域突破后,公司就会延伸到工业、汽车、健康、医疗、国防等各个应用领域中。

强手如林,不进则退。付永强告诉记者,虽然公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已经实现了盈利。但面对全球量子产业的激烈竞争,公司上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全球的顶级的公司现在都非常疯狂地投入,都想抢制高点。我们公司现在已经有180多人,研发团队占到整个人员组成的2/3。加大研发投入虽然会烧更多的钱,但如果不用这个模式,技术一旦被别人超越了,公司的前景就没有了。”

枝繁者其根必固,流长者其源必远。合肥市委、市政府也将厚植优势夯实根基作为发展量子产业的第一要务。依托中科大科研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研发重大变革性技术。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告诉记者,量子产业是由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属于未来产业,它的应用市场在未来会越来越清晰。

“像量子这样的未来产业要发展,一是需要资本的力量,二是要有应用场景对接。除了政府牵头整合资本力量,还需要建设实验网络,于是合肥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网。如果政府不看好,不做这方面工作,后面研究没法搞。”

朱胜利告诉记者,量子产业链还处在培育阶段。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是量子技术在三个领域内的应用。目前,像科大国盾和国仪量子这样的企业还是在各自的赛道里不断创新。随着产业的发展、应用场景的增多,企业之间就会相互渗透,共建生态。

在其他城市还没意识到量子产业的价值和前景时,合肥已经走在了前面。记者了解到,目前仅合肥高新区就已初步形成以科大国盾、国仪量子和本源量子等5家公司组成的量子产业集群,合肥全市与量子产业相关的公司总计有二十多家。

朱胜利透露,合肥正致力于打造“量子一条街”,着力完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产业集群。

“先从点突破,然后快速成链,最后是生态成群,这个生态不仅是上下游的关系,还有合作的关系,研发的关系等,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绝处逢生的华米科技

风靡全球的小米手环出自合肥高新区的一家企业。

作为最早加入小米生态链的公司之一,华米科技一路享受了小米高速发展的红利,直至夺取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的桂冠,并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

华米科技产品展示

但就是这样一家前景无限的企业,在与小米携手之前曾一度面临发展困境,濒临破产。华米科技公共事务总监朱永梅告诉记者,华米的前身是一家叫华恒的智能设备制造商。2013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7位核心团队创始人拿出了四套房产抵押,找银行借了几百万仍不能解决困难。合肥高新区得知企业的困难后,主动出面担保,累计帮公司申请到1800多万元的贷款。2014年初,小米投资华米,成立华米科技。如今,华米的产品已经拓展为7大系列,50多款SKU。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可能华米等不到小米投资这天。”朱永梅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给华米提供了场地租金补贴、运营费用的补贴等方面的支持。疫情期间,华米也被列入重点企业,获得很多金融补贴和低息贷款。年底,华米的总部将搬到中安创谷。除此之外,政府还给公司员工解决生活问题。“比如人才来了后,除了住房补贴,政府建设的人才公寓以及小孩上学问题的解决使得公司员工可以安心在合肥就业。”

今年6月15日,华米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华米科技副总裁兼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汪孔桥告诉记者,其实在研究院成立之前,华米内部已经从基本的生物测量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模型的建立到健康大数据的管理和挖掘等方面进行了几年的技术积累。

“目前研究院主要聚焦于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黄山芯片、脑机接口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我们基于千万级的活跃用户的健康数据挖掘,进而建立用户健康数据模型,为用户健康状况作出指导和提示。”汪孔桥介绍,华米公司研发的黄山芯片使得数据的计算前移到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脱机状态下使用户及时获得健康提示,且降低了能耗,待机时间随之延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也让华米科技有了新的思考。汪孔桥告诉记者,某个区域内大量活跃用户健康大数据的分析还有助于对该区域的公共卫生进行管理。例如在疫情期间,同一个时间段,某地出现大量发热的症状。华米就可以结合政府的官方通报,预判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程度。“疫情期间我们在中国分析了19个城市,在欧洲分析了7个国家,分析的结果非常符合模型预测,相关成果已经发表。”

搭建全省人工智能开源平台

人工智能是合肥科创的一张靓丽名片。

但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也遇到了新的瓶颈。通过各种应用的普及,AI技术进入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接下来,如何进一步让机器实现“理解、推理、决策、可解释”的认知智能成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热点。

2017年9月,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依托国内类脑智能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 “中科大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搭建可灵活定制的“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公有计算云+私有部署云”的智能混合云平台,对外提供计算资源、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解决方案、落地产品等服务。

中科类脑外观图

中科类脑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海峰告诉记者:“中科类脑公司主要负责观察用户的需求痛点,将之反馈到类脑实验室,由实验室进行科研探索,并以商业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转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科类脑正在打造安徽唯一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面向创业者的数据采集、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软件环境,便于创业者开发定制化的政务、交通、金融、医疗和环保等AI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通过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人工智能行业的门槛,提升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效率。

刘海峰介绍,中科类脑也在为不同的行业定制不同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能源领域,该公司与国家电网合作,其产品类似一位全科医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综合分析,进而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综合研判,可以提前预判设备存在的问题、保证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

作为依托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类脑实验室的科技公司,合肥市对中科类脑公司的发展也给与了大力支持,除了投入资金支持公司进行开源平台的建设,还在产品落地和推广上,给了企业不少支持。

“类脑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将产品与行业进行融合,了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形式和它能给相关企业带来的收益,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相关行业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合肥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鼓励本地相关行业优先使用我们的一些产品,这有利于我们产品的落地。”刘海峰表示。

科技创新的合肥密码:不走寻常路

作为一座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合肥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弯道超车的着力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面临由外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向的问题。而合肥周边的城市也在陆续加速崛起。合肥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走一条不同道路。

最终,合肥把目光投向了科教资源,并努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合肥高新创业园俯瞰图

从京东方到科大国盾,合肥一次次高瞻远瞩的成功投资让人们对合肥市政府挑选项目的标准充满好奇。作为多年在发改委系统工作的干部,朱胜利也亲身见证了科技创新的合肥奇迹。

“最近网上有人说合肥市政府是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但我们并不是没有准备。”朱胜利主任告诉记者,合肥一直在重点关注科技含量高、市场有需求、国家有需要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在初始培育阶段一般都面临基础弱、需要投入大、市场风险大等特点,而步入发展正轨后又会产生很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朱胜利认为,政府一旦走上投资高新科技的高速路,就必须坚持下去。因此,在作出对重大投资项目决策之前,合肥市政府一般会对行业进行充分研究,对企业团队、合作模式进行充分交流,并邀请国内权威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在深入研判基础上开展科学、民主决策。

经过多年的探索,合肥市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清晰的支持科创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始终坚持政企双赢的原则,即一开始政府支持企业,之后企业必须做的更好才能从政府获得更多。

培育高新企业的合肥策略

在决定落户合肥之前,京东方其实一直在与深圳市政府谈判。而作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占优势的合肥,为何能吸引众多成长潜力巨大的科技企业落户?合肥自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介绍,合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外部引进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通过嫁接资源,支持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将本土的科技成果孵化培育,通过资金、人才、市场等政策支持,成长为相应的科技企业。蔚来属于前者,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则属后者。

“政府注重用市场的力量推动资源配置,项目本身市场化运作,政府只会在市场失灵时站出来支持企业,并在行业稳定时逐步退出,不会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其实是起到一个资本引导、产业培育的作用。”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告诉记者。

朱胜利表示,合肥市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每一阶段都会聚焦一到两个产业,聚力打造产业链。“2012年时,市里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到了2018年,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如今,量子技术是我们一个新的培育方向。”在朱胜利眼里,合肥走的每一步都是瞄准产业化进行技术创新,边创新边产业化,形成点上突破、快速成链、生态成群的良性发展过程。

全国独一份的“链长”制

为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合肥还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产业链“链长”制。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合肥市政府已经梳理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

产业链链长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其中,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链长”,市长凌云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的“链长”。

此外,“链长”的下面还有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产业链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发展思路,厘清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提出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建设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库,协调推进龙头项目,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以“链长制”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延伸,相互渗透,集中力量突破一些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朱胜利说。

融入骨子里的城市气质

从砸锅卖铁接收无处安家的中科大师生。到停建地铁、耗资百亿留下京东方,再到压下重注投资长鑫以及收留无路可退的蔚来汽车……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这座城市拥抱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和独到眼光。

“很多项目落地前,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咨询了专家和专业机构,但专家的意见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最终做出决定需要决策者有担当、敢作为。”朱胜利说。

如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合肥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2019年,合肥GDP总量达到9409.4亿元,距离万亿门槛仅一步之遥。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合肥市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受到冲击。“但二季度经济快速恢复,经济增速转正,这反应了合肥的经济质量高、韧性强。”朱胜利表示,科技创新是合肥融入骨子里的城市气质,接下来合肥会关注如生物医药等领域,继续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肥走到今天,就是以长远的眼光,舍得精神抓创新,以开放的胸怀抓产业。这种舍得精神进行的科技创新投入,政府也是受益者。”朱胜利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合肥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下一步该怎么走?合肥其实也有了清晰的规划。

今年5月,安徽省省委书记李锦斌提出合肥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内陆开放新高地、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着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当好示范,“五高地一示范”这既是安徽省委对合肥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合肥未来的前进方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