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3座美术馆看建筑与艺术的共生

2020-08-07 16: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

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然而,建筑不只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和建筑都属于艺术,都是通过体验激发人们心灵感受和想象力的艺术。本期介绍的3座置身在自然之中的美术馆建筑,在设计之初或受到艺术概念的启发、或本身就与艺术作品结合,使建筑和场所超越了遮风挡雨、保温庇护、存储陈列等基本功能,通过构造、空间、光影所形成的节奏、韵律,而具有了感染人心的共情力。

01

广大的休耕地梯田上,放置着像水滴一样的建筑物

--日本濑户内海丰岛美术馆

▲远眺濑户内海

眺望濑户内海的丰岛,在内海和休耕梯田之间的小山丘上建设的是艺术家内藤礼和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共同设计的“丰岛美术馆”。

丰岛美术馆,远看犹如一滴水。这座面积约40×60米、最高高度4.5米的混凝土壳结构建筑物中没有一根柱子。从天花板上的两个开口处直接吸收周围的风、声音、光,是自然与建筑物相呼应的有机空间。美术馆旁边更小的那滴是咖啡厅。

▲丰岛美术馆

售票厅离美术馆其实很近,但从售票厅到达美术馆,必须要沿单行道绕一趟很远的道,才得以进入馆内,以此延长你的好奇心,一边眺望梯田的风景,一边沿着与美术馆相连的散步道,可以感受到土地所拥有的美丽风景和历史。

▲蜿蜒的小径,带你经过海和森林,最后抵达美术馆

水滴的灵感贯穿设计始终

第一眼看到它,或许你不会把它与美术馆联系在一起。没有满是世界名画的丰富馆藏,建筑本身不像“美术馆该有的样子”,它甚至不满足大众思维对建筑的定义。

这个壳一般的曲线一体空间,没有任何柱梁支撑,满眼的纯白色,让人想起一滴水第一次落到地上的瞬间。空间内仅有一件名叫“母型”的艺术品馆藏,且永不更换。

从丰岛美术馆原址建筑里的一口泉,演变为内藤礼的"母型"的水滴,从无论怎么变形也能保持柔软的水滴属性,演变为手绘自由曲线的建筑外形。

艺术家内藤礼及艺术作品“母型”

关于内藤礼,她的作品不多,而似乎,丰岛美术馆里的唯一馆藏——"母型",便是她最有名的作品。这也是西泽立卫在设计伊始所拥有的灵感来源。

内藤礼的“母型”,是一个艺术装置——地面上有一些小孔,这些小孔会涌出水滴,水滴时而涌出,时而消失,富有禅意。

▲水滴、天井与自然的流动

▲控制水滴的小球

建筑师西泽立卫与自由曲线建筑

为与自然环境融合,美术馆的外壳尽可能地压到了最低,几乎是此类结构的极限(壳结构是越高越稳定)。设计师摒弃了规则曲线,采用了手绘的自由曲线,让三次元曲面美得很柔软。

主厅里13米宽的天井开口,在建筑建造的过程中被用来运输土堆,而当这一任务完成之后,西泽立卫并没有用玻璃窗将其封上。

让步于“母型”消失与重生的叙事性,西泽立卫创造了两个天井开口,为建筑的内外部留出了一种连结,也赋予了丰岛美术馆一种流动的灵性。

在美术馆的导览地图上,标记着梯田的关键观景台,原来都是设计好的回望水滴的地方。

▲梯田上回望丰岛美术馆

▲咖啡厅设计

天井周围有一根绳子,它昭示着风的存在。透过天井,你可以看见树梢的绿叶与空中的飞鸟,若是碰上下雨天,还可以观察雨滴落下后与“母型”水滴的奇妙融合。

当这样一件展品从一开始就为了永恒而生,所倚赖的建筑也必然与之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环境与建筑的外部关系,人与建筑的内部关系常常在设计中被割裂,而在丰岛美术馆里,西泽立卫则以一体感与连续性消融了这样的罅隙。

▲建筑形态给人一种庇护感,身处其中感受天人合一

02

传统寺庙样式的建筑,围合出中庭超现实的艺术水池

--越后妻有里山现代美术馆

▲越后妻有里山现代美术馆

该馆位于越后妻有十日町市的中心,前身为越后妻有交流馆Kinare,如今成为了一所结合当代艺术展览厅、温泉、咖啡厅、特产专卖店等的综合文化设施,是开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巡游之旅的第一站。

美术馆建筑的包围计划

美术馆由建筑师原广司所设计,规整的寺庙建筑形态和冷静的清水混凝土为这里带来建筑的现代感。纯几何形式的“正方形”比其他形态更具压倒性的美丽,在杂草丛生的土地环境中起着调整景观的作用。建筑呈现出“安静的样子”,实现了与外界分离的另一个世界,内部空间配置的几个房间成为“建筑物中的建筑物”,形成“嵌套”构造,这也是日本寺庙建筑的传统建造方法。

▲越后妻有里山现代美术馆中庭

美术馆被丰富的自然环境包围着,设施本身具有空间魅力,并拥有自己产生会客力的建筑特性。建筑本身除了包含自然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选择了“池”作为自然元素之一。

水池里的超现实艺术作品

Leandro Erlich的作品《Palimpsest》就在中庭的水池地面上,是一件超现实水池镜面艺术作品。作品名Palimpsest是指覆盖了文字的羊皮纸的抄本。

光反射在中央回廊包围的水池表面,天空和建筑物像镜子一样映照着。乍一看没有什么出奇的景象,但是观赏者登上建筑物的2楼眺望池塘的话,就会发现建筑物的镜像多层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然后从某个地方看的时候,多层化后的镜像又似乎完全一致。

▲在夏季,水池里组织儿童活动

2012年,建筑又重新策划升级为现代美术馆,长设展作品主要凸显越后妻有的地域特点。三年一届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美术馆还会设置内容丰富的临时展品。

▲里山现代美术馆内丰富的展品与儿童活动

▲室内空间的桌椅、灯具如艺术作品一样精巧

▲展馆入口处,也均有艺术作品陈列

▲与小朋友互动的艺术作品深受喜爱

03

雪国农耕文化和艺术博物馆

--越后妻有松代农舞台

▲农舞台

位于十日町市松代车站附近的“农舞台”是越后妻有艺术节的中心之一,由荷兰建筑师集团MVRDV设计,建筑本身就是个艺术作品,建筑周边更是分布有50多件艺术作品。一边寻找作品的同时,也能欣赏松代地区的风貌。

十日町市松代的大部分土地被山占据,在山间开垦梯田,改变河川的流动耕种稻田,在滑坡的旧地植树造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积累,与世界上引以为豪的山林、农村紧密相连。

农舞台以“城乡交换”为主题,是发掘和发布地区资源的综合文化设施,通过饮食、活动、体验等项目,可以体验松代雪国农耕文化艺术。

馆内同时设有画廊和餐厅,整个空间都是艺术作品。建筑物内隐藏着地板和天花板都是黑板的房间,星星闪烁的里山像夜空一样的圆形地炉的房间等有趣的装置。

▲地板和天花板都是黑板的房间

▲星星闪烁的里山像夜空一样的圆形地炉的房间

▲建筑内服务空间可观赏户外作品

▲建筑底层外廊的艺术饰面

▲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经常举办艺术家活动

室外展望台一览伊莉亚和艾米利亚•卡巴科夫的作品“梯田”

农舞台周边

最能感受到里山和艺术的区域

美术馆周边的田野散落着50多组世界级的艺术家的作品。以草间弥生的《花开妻有》为首,融入大地,映照出色彩丰富的造型。漫步在里山大自然的作品找寻之路,1、2小时的时光里,享受现代艺术的魅力。

▲草间弥生的《花开妻有》

▲农舞台周边的艺术作品

松代“农舞台”的社交空间就是整片山林,出现了非常有趣的饮食区,不仅可以在超具人气的“越后松代里山食堂”享用当地应季食材制作的新午餐,还可以在户外享用艺术家丰福亮制作的异国风味外卖。美食、社交互动、自然美景、艺术作品成为松代地区不可或缺的魅力。

素材来源: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官网及网络。

微信编辑©2020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原标题:《公共艺术丨从3座美术馆看建筑与艺术的共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