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色”宿迁 多彩画卷|我为家乡代言
嘉 宾:洪 声
主 持 人:董 婕
协作单位: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
洪声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政协文艺界委员。曾主编《宿迁群英谱》《宿迁乡愁记》《宿迁古迹丛书》,担任总撰稿的六集文献纪录片《朱瑞将军》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董婕江苏新闻广播《夜谈古今》主持人,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系,一级播音员,曾获得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十大优秀主持人称号。
以下文字选自节目片段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音频
宿迁,简称“宿”,别称水城,古称下相、宿豫、钟吾,江苏省地级市,是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辐射的重要门户城市。宿迁地处长三角北翼、江苏北部,南与淮安毗连,东与连云港接壤,北与徐州相连,西与宿州交界。截至2018年,宿迁下辖2区、3县,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泗水国、钟吾国、宿国都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华夏文明之脉、江苏文明之根、淮河文明之源、楚汉文化之魂”之称。如今的宿迁则可以用三种颜色来概括与当今时代贴得最近、与其他城市区别最大的文化亮点。
红色丰碑 · 红色文化
宿迁的红色文化是本土文化,既有革命的热情,又有革命的条件。几组数字可以说明。
°
两个根据地
抗战时期,称得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就是够资格载入史册的,全国只有19个,而宿迁就占了2个:一是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宿迁大地成为全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此,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恢、李一氓、张爱萍、张震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彭雪枫、江上青等14000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彭雪枫将军之墓°
万支“马厂造”
宿迁沭阳县有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古镇叫马厂,别看它地处毫无工业基础的农村,却素有造枪的传统,仅凭简陋工具以纯手工的方式制造出来的枪支,质量可与洋枪媲美。抗战期间这里有记录的产量就达7000多支,还生产并修理了大批其它枪支和5000多把刺刀,产量仅次于八路军兵工厂,位于全国各根据地第二位。
°
六千多次战斗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编成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为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师部先后移驻今泗洪县半城镇和陈圩乡大王庄。大王庄由此获得了“淮北小延安”的美誉。新四军将士驰骋宿迁大地,打了大小6000余次战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著名的朱家岗保卫战,600名新四军战士对决1500名日寇,毙敌近500人。
宿北大战纪念塔°
首个大歼灭战
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兵分四路向苏北侵犯。华中、山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北起沂河、南至海郑公路、东起来龙、西至马陵山麓,纵横五六十里的宿迁大地,集中24个团的优势兵力,展开了宿北阻击战。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击毙敌师长戴之奇,歼敌二万六千多人,开创了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光辉范例。
绿色画卷 · 生态文化
说完了红,再说说绿。其实,现在“两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各地都在抓绿色发展,大搞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首先,宿迁先天优势独特。宿迁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为典型的苏北水乡,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一个境内拥有两大著名淡水湖的设区市。一个是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一个是骆马湖。
洪泽湖洪泽湖属于宿迁、淮安两市共有,但宿迁管辖了大部分水域。比如在宿迁泗阳县境内,洪泽湖又称成子湖,湖泊面积约520平方公里,约在洪泽湖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宿迁的泗洪县则更大,湖岸线长达196公里,面积为732平方公里,分别占洪泽湖的55%和35%。正是由于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她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骆马湖骆马湖则是凭借其特色湖鲜“骆马湖三白”远近闻名。“骆马湖三白”指的是银鱼、白鱼、白虾。这三种水产品,在其它湖区也有,但由于湖水水质不同,口感就有明显差别。骆马湖碧水清清,长年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所以这里的“三白”鱼肉鲜嫩,质感细腻。
白鹭天堂宿迁作为中国水产之乡,先天有优势,后天打造也很给力。宿迁湿地资源丰富,五年前全市有自然湿地203块,自然湿地保护面积49011.68公顷,以洪泽湖、骆马湖和古黄河流域湿地为核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五年来,宿迁又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7000公顷,新建1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0%以上。现在宿迁市民步行10分钟就可以走进绿地公园,收获了高达91.6%的百姓生态环境满意率。
千鸟狂舞黄河故道 · 水文化
红和绿都说完了,那接下来该说黄了。黄河故道与宿迁历史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因为自唐宋以来直至明清,黄河多次改道,“侵汴泗、夺淮河”入海,使宿迁一度成为黄河的主流河道,成为水灾频发的洪水走廊,由此给宿迁大地产生了巨大变化,造成了巨大影响。
黄河故道°
因黄河而迁址更名
宿迁原名宿预,预备的预。县城原所在地是今天的洋河新区郑楼社区,因处于淮泗汇聚之地,到了唐朝开元年间,没有逃脱被黄河无情吞没的厄运,“城为水漫,县治北徙”,宿预县治所被迫迁到了原秦立下相县城址(今宿迁中心城区南边、一带),后来,当唐代宗李豫即位、县名需避其名讳时,不论是县官还是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想到用“迁”字代替“豫”字,因为这座城毕竟是因为避洪而搬迁过来的。这还不算完,因为这里也靠近淮泗,比郑楼安稳不到哪里去,1577年夏季,同样因为黄泛,已易址到今项王故里附近的县城。当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决口再次侵淹宿迁城时,敢于担当的知县喻文伟终于忍无可忍(因为县衙也常常浸没在水中,根本无法办公),历尽千辛万苦,将县城向北迁移二华里。新建的宿迁城,被山(马陵山)带河(古黄河),地势优佳。次年秋,黄河洪水又犯,但新县城安然无恙,从累年水灾中解脱出来的广大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宿迁城就此存活下来。
黄河雄壮河湾°
因黄河而河湖走样
当黄河南泛入淮最终演变成全面夺淮之后,因黄强淮弱,黄高淮低,淮水被逼出入海水道,水系因之紊乱,宿迁大地原来平静的水生态环境也为之一变,田园牧歌般的美丽景象顿时面目全非:不论河道还是湖泊,都因沙淤壅积,而面目全非。
°
因黄河而盛衰无常
过去是 “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离不开淮河两岸”,黄河夺淮之后,洪水在苏北平原恣意漫溢,“患潦之岁多”,频繁的洪涝灾害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之长期落后于同省的苏南地区。
黄金水道黄河故道给宿迁带来灾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好处。宿迁这段黄河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前期,也就是从1293至1686这390多年间,它是作为大运河的主航道发挥作用的,也就是“借黄行运”,或者说“借河为漕”,直到康熙年间,由于黄河溃决不已,造成河患频发,关系国运的漕运危在旦夕,康熙才下决心在宿迁开凿中运河,重新将南北运河贯通,才奠定了今天京杭大运河的最终走势。
宿迁中运河所以在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宿迁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大运河三个不同时期航道的城市。一是隋唐的通济渠,也就是泗洪至今还保留的古汴河,二是元明时期“借黄行运”的黄河故道,三是清朝新开的中运河。更让我们骄傲的是,现在京杭大运河许多河段已经是名存实亡,早就断航断流了,而宿迁境内的中运河这112公里航道,却一直基本保持历史线路,依然畅通无阻,川流不息,是当今苏北航运的重要水道和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在防洪排涝、农业灌溉、水系沟通、南水北调等方面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年通过货运量达4亿多吨。2014年6月,宿迁中运河(皂河镇三湾村至宿迁市区大王庙段)41公里和龙王庙行宫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行宫龙王庙行宫又叫乾隆行宫,它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帝南巡行宫遗址。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都多次驻跸宿迁,其中乾隆在宿迁驻跸的次数就达24次之多,这还不包括在原宿迁属地新沂和现在属地泗阳驻跸的次数。因此宿迁成为大运河全线首屈一指的皇帝巡视河工必经驻跸之地。
因此,这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皇家文化。比如,康乾二帝共留下近60首御制诗,其中康熙留下近15首,乾隆留下45首左右。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南巡传说故事。再就是美食,如乾隆亲自命名的黄狗猪头肉,据说现在还在使用乾隆汤做底料烹制,叶家烧饼因乾隆赞许,被誉为乾隆贡酥,车轮饼是乾隆在宿迁微服私访时刁难厨师被厨师急中生智创造出来的美食,现在是盛宴必备一道点心。人们常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擦亮文化底色,打好红绿黄这三张城市名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宿迁一定魅力无穷,处处呈现赏心悦目的多彩画卷!
运河一号桥宿迁作为江苏省十三个设区市之一,是1996年7月才被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到今年7月刚好满24周岁,按设区市成立的时间算,宿迁是我省最年轻的城市,但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宿迁却是全省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城市。
END
图文来源:“radio江苏”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三色”宿迁 多彩画卷|我为家乡代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