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看待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著名作家、高校教授各抒己见
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火了。
开篇首段,就让不少人坦言“看不懂”:“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图据网络
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本文39分,其后两位老师均给了55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文章一出,立即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表示,“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就随意批判人家的文章故弄玄虚毫无价值”;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作文可以打满分,意味着以后考生们可以准备几篇极力堆砌辞藻而言之无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必具体表达任何观点,只需要中间夹杂几句点题的话,就可以应对任何作文题目。”
8月4日,红星新闻采访了多位知名作家、学者,谈谈他们对此的看法。
执教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著名作家 何大草:
没必要过多指责考生
真正的好文章是写得朴素、清澈、有见识
何大草
我有三个方面想法。第一,我觉得学生非常聪明,也很胆大。高考,考过关为原则。他写了这么一篇很冒险的文章,得了满分,对他来讲,他成功了。
第二,一些激烈批判这篇文章的人,也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这篇文章能被他这样写出来,它的根源、土壤在什么地方?我偶尔也看一些学者的大作,里面充满了又长又拐弯的名词术语、概念式的大轰炸,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可能他本人也未必懂得。那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这样一个中学生呢?可能因为你自己是这样子的,走出了一种路子,后面的人效仿而已。
第三,我觉得真正的好文章,是写得朴素、写得清澈,还有自己的见识,这种文章是最难写的。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民国时有个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史》,一本书只有几万字,语言特别的简单明了。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了,在很多的中国近代史的专著里,仍然是经典。因为它有自己的见识,表达方式非常清澈,不绕弯弯,不会给人带来大的“障碍”。这本书,可能一个初中生都读得懂。
其实回忆一下我们老祖宗孔夫子的《论语》,说的都是简单明了、很家常的话,但可以让你咀嚼不尽,这才是最难、最高、最深的。
著名作家 洁尘:
这种文风不应该提倡
思辨的能力和深度可以通过流畅晓白的语言来呈现
洁尘
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作文会得满分?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这个学生的阅读量确实远超同龄人,这一点值得嘉许。另一方面,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生僻词汇和相对生僻的典故出处,行文造作晦涩,从而严重影响了整篇文章的观点表达。这种文风不应该提倡。其实,思辨的能力和深度是完全可以通过流畅晓白的语言呈现出来的。
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尚伟:
考生潜质可期
文章不足尚存
蔡尚伟
首先,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文章的评价,本质上来说,有见仁见智的性质。这篇文章获得满分,一方面当然说明文章本身有一定的质量。我看了一下,应该说在同龄人中,他的哲学素养、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在这个比较浮躁、语言特别碎片化的时代,他对思想、对文字的把握,还有点像我们当年(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比较喜欢从哲学入手,让我感到很亲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有比较让人欣赏的一面。
同时,我也注意到文章里用了一些不常用的字,甚至可能是生僻字。从年轻人成长的角度来说,只要正确地适度运用,我个人还是更多地愿意去鼓励。当然这种写法不是最上乘的写法。最上乘的写法,肯定是那种清新简约的。按中国美学来说,不能是“掉书袋”,不能是炫耀式的写作。但考虑到我们评价的时代背景和考生年龄背景,我个人觉得,他能够写生僻字,比不认识生僻字,肯定显得水平要高。因为这是一个特定的评价语境,就是在高考的环境里。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很多人的古文功底已经大幅度下降。所以,如果用纯粹的文章标准来看,当然这种写法有时显得比较硬,但考虑到是基于高考作文的评价,我觉得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他的一种综合素质、一种文字修养。我看到这种文章,至少相信这个小孩是有一定的水平的,甚至可能是优秀的。因为我自己还有一个背景:我们自己带研究生,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感觉到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下滑非常厉害。这个小孩表现出来的潜质,还是值得期待的。我从招生的角度,非常希望他们能够有比较丰厚的学养、比较清晰的思维,文风又相对比较简约,这是一个完整的要求。
另一方面,文章获得满分也有偶然性。包括阅卷的主观判断、个人的倾向偏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评价的角度来说,我个人一般不太主张把作文用满分来进行评价,显得太满了,甚至有点太过了。因为客观来说,这篇文章的不足应该也还是存在的。包括一些提法的准确与否、用词是否精湛、思想内涵是否真的就那么深刻,甚至针对性强不强,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 陈端:
考生属难得的治学良才
文风不宜作为导向在高考作文中提倡
陈端
作为在高考考场有限时间内完成的一篇作品,这篇作文从立意高度、思想深度和旁征博引显示的广度来说都显示了作者平日的深厚积累和主动思考,文章从价值观层面来看也立得很稳,不消极不偏颇,在各种数码文娱体验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抵住诱惑深入钻研思想性文本并展示出“六经注我”、以思想驾驭辞采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无论从悟性还是毅力上看都属难得的治学良才。
从高考作为人才选拔手段的角度看,对本文给予满分作为对该生既往学习付出的肯定并不过分。问题的焦点其实是:高考作文评定标准对于众多考生具有示范效应,这种艰深到专业阅卷老师初看可能都没能完全领会文章精彩的表达方式是否值得提倡?
就题目本身来说,通过这篇作文可以大体检验出青年学生对自我人生期望与家庭、社会期许之间落差的看法,题目自带的价值导向特质彰显无疑。所谓文以载道,撰文表述观点的目的是获得理解和认同,作为对这种检验的回应,明晰流畅地展示自己阳光积极正向的价值态度拿到好成绩的概率肯定是比较大的。
在高考阅卷每篇文章受读时间极其有限的场景下,本文相对艰深晦涩的行文表达风格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不是在严谨的阅卷流程下遇到了慧眼识才的阅卷老师,也有可能出现明珠蒙尘泯然于众的情况。即使这篇作文给到了满分,但这种文风并不适合作为导向标杆在高考作文中提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丹:
有争议是好事
如果写得明白、晓畅会更好
一篇文章,读者一多,肯定各种各样的反应都有,这很正常。高考阅卷老师有他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一定是大众的标准。所以我觉得,有争议反而是好事,说明很多人都关注这个事。
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他稍微做得过了一点。作为高中生,写这样一篇文章,多多少少就有点,叫做卖弄的意思吧。我觉得写得更明白、更晓畅,更发自内心的那种感觉,可能要好一点。如果我来做评阅老师,我肯定会觉得这篇文章稍微有点做作。(满分100分的话,)可能就80分到85分,满分肯定不行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匡宇:
高中语文应试教育
与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育的断裂和分化
匡宇
这个事件的关键问题,不是那篇作文如何如何,而是阅卷组的判断和评语。
一方面,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应试,是考试选拔和教育系统内部的内循环。这样的高中教育系统中的语文应试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社科教育,实际上是断裂和分化的。另一方面,阅卷组组长的评语广泛传播之后,实际已经成了一个媒介事件,而非单纯的评分标准或文风标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比如对作文所谓的“学术化表达”之类的褒扬,看起来是在为作文进行辩护,并消弥高中语文教育和高校文科教育之间的分化和断裂。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是对学术写作、论证、审辩等环节的无视;以及对西方哲学和现代性社会思想话语等方面的误解。
(原题为:《如何看待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著名作家何大草、洁尘等人这么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