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身边的它,正在悄悄试图驯化女性
原创 六团队 第十一诊室
图片设计: 番薯丫 | 责任编辑: 小阿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导言
作为「互联网居民」,我们目之所及都是互联网资讯,接收着来自广告、影视剧、报刊等各种大众媒介的信息。
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被其中传递的内在含义所影响,因为媒介不只是承载信息,也在传递着某些价值观,塑造着某些角色,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成为这些大众媒介塑造下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众媒介塑造下的女性。
大众媒介所塑造的「不真实」的女性
大众媒介塑造的角色与现实往往是偏离且不真实的,虽然广告和影视作品需要满足艺术效果,但过分的修饰让女性形象逐渐偏离真实。
The Innovation Group研究了2006年到2016年内超过2000个戛纳广告节获奖或入围广告,调查发现,85%的女性认为广告和影视作品中对女性的描述和展现脱离了现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毕竟,那些符合主流审美的完美形象和符合大众价值观的身份定位,很少人能够做到。
这些广告媒介刻画出的不真实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定位与形象刻板、女性美过分单一、女性是被物化的、性别是不平等的。
定位与形象刻板
《中国电视广告女性形象之分析》研究了2008~2017年这10年内关于女性角色的报告,发现在早期研究中,广告中的女性角色较为单一, 一般是妻子、情人、母亲这三种简单角色。不难看出,这些角色都依附于家庭和男性。
既往广告中,女性的形象要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家中大小事务她都可以解决;要么是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辛苦负担家庭的一切;又或许是疲惫不堪的「职场小白」,对工作乏力、无感,身体不佳,犯困还痛经……
这种刻板的女性形象可谓是根深蒂固。举个例子,在1968年的洗洁精广告中,文案就透露出大众对女性形象的定位将是稳固不变的。
文案:将来女人会把月球打扫干净到人可以居住▲图片来源:Lestoil
这则广告假想了未来人们在月球上的生活,难过的是,即使到了能够在月球居住的时代,手拿洗洁精的依然是女性。
这一则60年前的广告,现在看来是不是讽刺意味十足?
更讽刺的是,虽然已经过了60年,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家庭生活用具的广告主角依然都是女性,因为社会默认家庭妇女是女性的角色。
▲图片来源:澎湃2019年,一份解读品牌营销推广中产生的性别偏见的报告发现,在全球范围内,98%的婴儿用品广告、98%的洗衣用品广告和家用清洁产品广告是针对女性设计的。
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品牌和广告商在做营销推广时默认了家庭角色的分配。
趋于单一的美
大家谈起大众媒介中的美女形象一定如数家珍,她们多为体态妖娆、面容姣好,皮肤更是吹弹可破。广告中使用美好形象的模特无可厚非,不仅能够传递品牌效应,同时也满足了对画面美的追求。
但此前周冬雨代言维秘的广告掀起一波热议,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广告中的单一美。
周冬雨代言内衣品牌:「平胸」也能定义性感
维秘品牌原本就是「性感」的代表,以前的维秘模特,各个都是腿长「1米8」、凹凸有致的性感尤物。而「平胸」「娇弱」的周冬雨,很明显并没有满足绝大多数人对「性感」的定义。
大众过往对「性感」的认知、定义是维秘此前广告中的模特——长腿细腰大胸、肤白貌美。这一次,维秘新的营销策略,给了「性感」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周冬雨对性感的解读▲图片来源:维多利亚的秘密
网友的热议中,有对「女性多样美」的支持,也有对周冬雨的冷嘲热讽。在这些蜂拥而起的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广告对大众的影响是巨大且深入人心的。
广告除了定义「性感」,还定义了「女性体毛羞耻」。
体毛羞耻:不脱,合适吗?
还记得自己为什么要脱毛吗?其实脱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中,脱毛逐渐被附加了性别色彩,光滑的皮肤被视为女性化的标志。
过分冗赘的脱毛历史咱们就不展开了,不过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值得拿出来和各位说道说道。
现代社会的脱毛文化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一场「商业阴谋」,当时美国的时尚杂志《Harper's Bazaar》刊登了MiladyDécolleté's剃毛刀的广告。
▲图片来源:Pinterest广告中女性抬起手臂,露出剃完毛发的腋下,展现一副「完美」女人的容貌。新产品的面世让当时的女性意识到「脱毛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社会中的部分人群也对「脱了毛的女性才是美的」产生了更多共识。
如此,品牌商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不仅引领了时尚界的潮流,还将原本只存在于上流名媛中的女性审美价值传递给了普罗大众。
时至今日,脱毛也已成为大多数女性需要考量的一件事儿。
物化女性
女性被物化,顾名思义是指女性被当作物品来对待,而不是被当作人来对待的一种立场;也指单纯地从物质层面(例如身体、相貌),而不是从精神层面(品德、性格)来评价女性。
这种现象在广告行业由来已久。
「广告,是给男人看的。」
近代广告业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真正兴起的,当时都是男性视角的广告——男性产品的广告受众是男性消费者,女性产品的广告受众则是给女性买东西的男性消费者。这与当时男性掌握经济主权、为主要消费群体有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因此,当时的许多广告都通过男性的视角「物化」了女性。咱们以1970年的一款香烟海报为例,广告的文案是「往她脸上吹一口烟,她什么都听你的」,而女性则表现出一副希望获得男性关注的模样。
无论是文案还是画面呈现,都直观地将女性物化为男性的附属品,广告中的两性角色也呈现出极不平等的关系。
色情化女性成为主要营销手段之一
被物化,也往往伴随着被色情化。
在广告的新兴时期,女性的最大优势就是性别优势,因为女性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很难做到经济独立也鲜有话语权。所以女性在当时许多广告中,都需要有性感的展示和部分身体的露出。
在60年代,航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商务男性客户,就在广告中营造了大量性暗示。其中一则广告,更是让男人的手放到了女空乘的胸部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但即使到女性经济更为独立、女性意识更为强大的今日,女性被物化、色情化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哦。
The Innovation Group的研究发现,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几乎没有变过——男女角色被固化定型,女性往往被当做吸引消费的手段。(例子就不枚举了……有些真的不堪入目……)
不过,令人开心的是,大众对女性被物化的容忍度在降低。
2017年,知名汽车品牌奥迪就因为一则物化女性的广告而遭遇了公关危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争议。
▲图片来源:奥迪二手车广告当时奥迪推出了一条二手车广告:婚礼现场,婆婆当众对儿媳妇进行检查,方式是揪鼻梁、掰开嘴看牙口等。在检查的最后,婆婆的视线还落到了儿媳妇的胸部……广告中还贴上「质量达标、合格」之类的标签,画面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播出后,网友愤怒表示「只有贩卖牲口的时候才会看牙口的」,一语将该广告对女性的物化揭露得明明白白。
性别歧视的暴露
当女性被某些品牌和广告商品化、物化、色情化之后,行业和社会中某些人的性别歧视暴露无疑。
2018年,购物网站某宝的首页出现了一则涉嫌性别歧视的广告。「生了女儿怎么办?二胎用***」这句醒目的文案明晃晃地出现在首页,表示备孕的夫妻吃这个药就可以生男孩。
▲图片来源:网络广告随即引起了热议,而后平台立马下线广告并称对相应商家处以账户违规和扣分处罚。
事件发生后,网友们不免深思:是什么让一则充满性别歧视的广告成功占领知名购物网站的首页?相信广告商、品牌商、购物平台三方都需要承担责任。
关于性别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里面的条例早已标注,禁止广告中出现含有性别歧视的内容。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一些明显的性别歧视的广告被大众揪了出来,但更多的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我们担心那些「理所当然」和无知无觉,也担心未来有更多大众媒介越过「红线」。
完
聊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它反映了女性地位在社会文化中的变化历程,传递着彼时当下的社会价值,影响着大众对女性价值的建立,塑造着主流的女性形象。
其中关于女性被物化、附庸化的负面东西也被映射和传递着,许多女性也因此备受影响。
有些女性已经开始追求媒介中所谓的主流形象,甚至为此抛弃自我去追求大众眼中的「完美」,而忘记了美本就是多种多样的;忘记了自己除了拥有妈妈、妻子的身份之外,还可以是「自己」。
你就是你,无需成为别人希望/期待/认为应该成为的你。你要做的,是成为你自己。
点个 在看,给这篇文章多一些传播的机会~让更多女性试着勇敢地成为「自己」吧~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The Innovation Group. Gender Bias In Advertising: Research, Trends and New Visual Language[DB/OL]. (2017-06)[2020-08-01]. https://intelligence.wundermanthompson.com/trend-reports/gender-bias-in-advertising/.
[2]季岩. 中国电视广告女性形象之分析[J]. 电影评介, 2008(24): 77.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08.24.053.
[3]Kantar. AdReaction:Getting Gender Right[DB/OL]. (2019-03-07)[2020-08-01]. http://www.millwardbrown.com/adreaction/gender/.
[4]刘向锐.社交媒介中女性身体物化与消费现象研究[D].沈阳: 辽宁大学, 2017.
[5]品牌女性广告50年:从性暗示到被支持[DB/OL]. (2019-03-11)[2020-08-01].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11845.htm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