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正略钧策:“互联网+”让高速公路更智慧

2020-08-04 19: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高速公路投资及运营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弹性、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更利于畅通上下渠道、提高运行效率。

一、国家积极部署“互联网+”交通战略

智能化高速公路是区别于传统高速公路的一种新模式,它利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地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形成安全高效的运输系统,全面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及用户体验。

在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后,各部委相应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交通运输部于2015年开始加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四个方向为切入点:

1.推进政企合作模式的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科技示范工作;

2.积极用好大数据技术来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决策;

3.在交通运输领域有序推进国家物联网的应用示范工作;

4.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交通”新模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出台《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智慧公路建设,增强道路网运行控制管理能力,逐步完善全国高速公路信息通信系统。《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亦表示要推动企业为主体的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

高速公路是实施“互联网+”最早的交通之一,并且具有一定的前期优势,多家高速公路投资运营企业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展ETC电子收费系统建设。除此之外,高速公路还有多种业务可进一步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互联网+”为高速公路发展开拓了新思路,针对性政策叠加效应明显,智能交通风口之上高速公路“智慧”升级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高速公路业务深度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并非简单的1+1,而需要深入挖掘行业本身与互联网匹配的资源及业务,确定可融合业务、适当摊配企业资源、重点发展关键业务。高速公路投资或营运平台在将自身业务与“互联网+”融合的时候,可考虑存在的优势条件。具体来说,高速公路在发展“互联网+”时有三个突出优势。

数据资源丰富。高速公路相关主体在收集车辆信息、收费信息、路况信息等方面较为便利。数据是互联网的基础,利用实时数据可以更加快速发挥互联网功能,助力高速公路平台或企业搭建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精准研判预测。

市场规模庞大。十三五规划中提及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且据中国公路网数据,2018年1-7月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达142351万辆次。高速公路上所关联、承载的人流量极大,大多与互联网有关的市场尚未开发,具备开拓商业业务的条件。

具备联网基础。2015年,高速公路就已实现ETC电子收费系统全国联网,可为“互联网+”进一步融合提供经验。除ETC联网外,部分高速公路营运平台也在移动交通应用上进行了探索开发,与第三方科技平台有一定合作。

01、高速公路交通信息化体系

1.ETC电子收费系统

ETC电子收费系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高速公路营运变革之一。全国29省市实现ETC联网后,高速公路智能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借助电子系统,高速公路可即时对车辆进行识别、扣费、放行,通行费收入业务更加准确,减少了人工错漏。同时,ETC系统与互联网进一步融合,不仅便利交通,营运平台还可开发移动应用,实现管理者对于特定收费站、特定时段通行费收入以及车流量等的查询,及时了解营收状况。

2.公众服务信息系统

“互联网+”与高速公路公众服务融合最为典型的即各大在线平台的建立,如微信、微博、网站以及APP等,通过各类平台,为公众与高速公路营运之间搭建了沟通渠道。山东高速建立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服务热线、可变信息标志、公司网站、新闻媒体、短信平台、气象信息六部分,公众所需信息基本可通过互联网获取。未来“互联网+”与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的融合需跳出仅搭建平台的局限,转向对于信息内容的创作、分发,选择与大型第三方地图软件合作,提高信息准确性及多样性。

3.路网监测与调度指挥

结合电子技术实现高速公路路网可视化是“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互联网通过信息与数据的传递连接不同地点、人物,如将实时路况传播给司机乘客,及时发现高速公路路障并迅速排除,监控违章违规驾驶行为等等。路网信息不仅在事后发挥功能,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下,还可以海量数据进行研判分析,强化对于事故、路况等信息的预测与传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将是其优化的可行路径。

02、高速公路互联网产业领域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弥补ETC不足的新方式,也是“互联网+”融合下,高速公路集团涉足金融业务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由车辆通行费产生的交易较频繁,需更为简单便捷的支付方式,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是高速公路平台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形势、用户消费习惯的选择。未来通行费支付的发展依旧与“互联网+”密切相关,首先是无感支付的覆盖,广东、云南等省级高速公路平台已实现无感支付+第三方支付全覆盖,其次是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充分挖掘、利用可使用的支付数据,洞察用户特征,优化其营运、服务水平。

2.智慧物流

随着部分路段取消收费、在固定时段取消收费等政策的出台,高速公路业务要跳出单一依赖通行费收入的桎梏,物流业务是一个可进化、有基础的方向。依托“互联网+”,使自身成为“路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的撮合者,基于省内、省际间货物运输需求,打造智慧物流。推动物流业务发展,需要培养开放共享、破除边界的思维。具体方向有三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商品零售店结合电商业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商平台;充分利用短距离零担运输成本高的劣势,建设高速公路共享智慧物流港;建设能源、物料等储运基地,升级仓储容量、服务,稳定社会需求。

3.能源与科技

“互联网+”的深化是在网络覆盖不断提升基础之上,高速公路区域无线网络建设自始至终都是关键点。专网供营运使用,及时传输路况、事故等信息;公网供用户使用,优化出行途中体验。“互联网+”深化下,需从传统意义上提供无线网络升级为打造智慧高速公路无线宽带平台。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主要以建设、运输业务为主,对新能源主要以投资、研发业务为主,双管齐下打造高速公路平台在能源领域的优势。

03、企业组织运营管理及考核

1.员工管理与培训

“互联网+”高速公路平台非全然是业务融合,在内部组织管理上同样给予了转型优化的空间。在考勤上,借助信息技术,高速公路平台可使用电子考勤及时了解员工工作动态。在培训与学习上,员工培训可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减少集中人员所需时间、场地,灵活利用员工空余时间进行工作能力提升;党建团建宣传可由多平台同时进行,方便学习、统一思想。在具体工作上,尤其突出表现在公路路段养护维修上,可通过互联网实时分配工作、指派人员、监督进程、核查效果、进行反馈。高速公路平台管理在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中,或可基于目标管理、预算管理与监办机制完善考核方式与流程,将考核指标与实际成果精准匹配,提升考核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2.内部协同与运作

由于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特性,其收费站、养护所、管理中心等部门数量较多且难以实现集聚办公,分布较为零散,在具体事项运作中较难协同。“互联网+”为其横向与纵向协同、扁平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部分高速公路平台通过网络技术,缩短了管理层到基层的距离,内部工作沟通得以快速进行。推动将互联网思维与高速公路企业日常工作融合,可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基层部门实行精简合并、成立相应统一管理指挥中心,培育网络化协同能力,以规章制度规范具体的协同与运作。同时,信息技术细化权责分配,实现权责一体、责任到人、核查到位,全面提升其运作效率。

三、智能化高速公路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01、提供便捷舒适出行体验

就高速公路平台而言,提升服务水平与出行体验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公众服务系统需根据公众需求变化进行升级,“互联网+”赋予高速公路平台互联网运营思维,更加注重公众体验与习惯。交通出行信息可经由移动应用、各大平台以语音、文字等形式传递给公众;途经高速公路时,能为公众提供收费站、服务区信息,同时对路况进行预警与报道;高速收费耗时更短、缴费更便捷,给使用者更好的用户体验。

02、实现多元产业模式创收

作为准公共产品,高速公路承担交通运输使命,作为企业又兼备盈利目标。传统的高速公路营运或投资平台业务较为单一,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下,多元产业并非简单的产业增加,而是科学合理的产业链组合。高速公路平台对原有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路网资源优势,拓展相关产业领域。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系统等方面研发,成果不仅可自主应用,还可作为产品推向其它高速公路平台,以此获取竞争优势。第三方支付、智慧物流、新能源、科技,甚至旅游、广告媒体等产业都可作为主营业务外的开拓方向,帮助平台实现“一主多辅”、“多轮驱动”。

03、创新企业组织管控路径

高速公路投资及运营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弹性、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更利于畅通上下渠道、提高运行效率。“互联网+”在此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层次:管理工具、思维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由互联网催生的多种技术应用、平台,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移动通讯系统为高速公路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直接、快捷的工具,工作事项安排及查收、交流障碍减少;企业由原本传统管控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模式,以人为本、兼顾效率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带动企业文化多元化发展,兼并包容、敢于尝试,灵活性、扁平化组织结构逐渐成型,创新企业组织管控方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