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童世骏:“成人”才是教育根本目的

童世骏
2020-08-04 14:2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011年,哲学家童世骏给国外一位同行写信:“我调动工作了,我的工作从主要是解释世界转成主要是改变世界了。”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本科的他,在2011年就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童世骏完全同意马克思所指出的改变世界的重要性,但他补充:“当我们作为哲学家、学者或某一领域专家来谈论改变世界的时候;当我们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符号消费或者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超过实物消费的时代,来谈论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恐怕恰恰就是解释世界。”

《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便是童世骏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书写的“解释世界”之作。他从教育的角度观察和解释世界,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下文选自《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标题为小编自拟。

学以成己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我抄下这段对话的时间,是2020年1月1日清晨五点。十个小时之前,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宣布:“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孔夫子的“富而教之”的千年遗训,大概还从来没有像在今年这样,有那么强的针对性。

当然,“穷”“富”的区别及其标准是因时因地而变动的;“富”与“教”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机械地做单向理解。事实上,我国曾经在“穷国办大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曾经在“教育富民”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孔子在 “庶”和“富”以后强调“教”,启发我们,不仅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两方面具备必要的条件,而且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会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引导和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更多更好的工作。

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台阶的时刻,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校难”的问题,而学校或教育的“好坏”,不仅涉及优质教育资源是否足够分配、是否公平分配和是否高效分配,而且需要对教育资源及其分配方式何谓“优质”、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新的问题有更恰当的理解。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以及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博士生培养规模等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同期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位居世界中上行列。但是,相当严重的教育焦虑仍然蔓延于社会各个群体,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求之间,仍然有较大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门口的教育工作者们,尤其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承担特殊使命的集体和个人,不仅有理由为教育事业未来会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欢欣鼓舞,更有理由为未来会更高的教育事业的功能要求而感觉责任沉重。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从1951年10月16日宣布成立之时起,就把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务作为主要使命。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发展,华东师大作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已经先后通过成为“985”高校和“一流大学A类建设学校”在国内外得到了公认。但华东师大的“学术”道路走得再远,也不忘记自己的“师范”初衷,全校范围越来越强的共识,是把能否贡献于(以前的)“教育建国”“教育兴国”事业和(现在的)“教育强国”事业、把能否履行好自己对于“教育服务现代化”和“教育自身现代化”的双重责任,作为衡量学校学术发展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从2011年7月到2019年12月,我有幸在一个特殊岗位上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有条件从一个特殊角度思考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治理结构,观察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挑战,总结中国学术的精神传统和经验教训,体会中国学人的奋斗艰辛和成长喜悦。本书就是这些思考、观察、总结和体会的结果。也可以说,本书是我在过去八年半时间内有幸参与的特殊的学习过程的心得汇集。

尤根·哈贝马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阐述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理念的当代意义的时候,曾把这种理念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都大大增强的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称作是“一些学习过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既极大地受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大成功,也越来越有责任通过自身的现代化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高校的管理工作,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华传统探索经典大学理念所要求的几个“统一”(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学术研究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的统一和各个学科分支之间的统一)的实现途径和发展空间,是有幸参与超越特定校园、特定领域甚至特定国界的学习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华东师大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华东师大创校校长孟宪承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概括的“大学三理想”,改革开放后担任校长的刘佛年先生在1991年10月揭幕的校训碑上的八字校训,尤其重要的是“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我校“文脉”,与“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我校“师魂”相结合,为发生在华东师大校园内的所有学习过程,在目标、途径和动力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

从1978年春天进校做本科生到2019年冬天卸任校党委书记,我在华东师大美丽校园里一直是学校精神财富的受惠者,是学校里发生的各种学习过程的得益者。本书之所以名之曰《学以成己》,既是想表达我对我校办学传统的双重理解(“创智”与“修德”不可偏失,“爱群”与“成己”必须兼得),也是想表达这个想法:不仅“办学”像“教学”一样是一种极好的“学习”,而且就其最准确的理解而言,前面提到的“富而教之”,本来也应该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思。

任何真正有所收获的学习,都发生在不同形式的集体学习过程之中,都离不开工作过程和人生旅程中各位“我师”的帮助。在这里,我尤其要向为本书的成形和修改提供过帮助的同事们和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推荐阅读

《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
童世骏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作者童世骏教授在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八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个特殊角度思考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治理结构,观察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挑战,总结中国学术的精神传统和经验教训,体会中国学人的奋斗艰辛和成长喜悦。本书就是这些思考、观察、总结和体会的汇集,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这段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境和文化氛围。

直播预告

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

嘉宾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活动时间

8月14日(周五)15:45-17:15

活动简介

《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是童世骏教授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书写的“解释世界”之作。他从教育的角度观察和解释世界,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在童世骏教授看来,“成人”才是教育根本目的,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作为学习者而让自己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学以成己”。

直播平台 bilibili:华东师大出版社ECNUP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