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有没有死亡的权利?日本两医生协助患者自杀被捕

2020-08-04 0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饺子姐 饺子姐的健康八卦 来自专辑医学·心理-奇闻历史观察室

“我们被迫降生,却不能轻易去死。”

人生这么长,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们会觉得活着就是来受罪的,真想一了百了,巴不得下一秒就自挂东南枝。

但还有一种人,也许是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也许是忍受不了精神摧残,自杀的念头不是短暂出现一下,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他们脑海中萌芽。

不过,许多人打消自杀的念头,是因为死的过程太痛苦,且死相太难看。跳楼、服毒、上吊、割腕......常见的几个自杀方法中,没有一个是“无痛”的,即便是电视剧里看上去一点都不痛苦的“烧炭自尽”,后来也被证明是忽悠人的,不信可以看饺饺以前写的这篇文章:

医学揭秘自杀真相:“烧炭自杀”没有痛苦?别天真了,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

所以,那些生不如死的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有机会安乐死。

安乐死常用药物

在荷兰、瑞士、比利时等安乐死合法国家,最常用的安乐死药物就是巴比妥类药物。

当然,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巴比妥类药物本身其实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剂,低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能够治疗焦虑症、短期失眠,还可用于手术麻醉。

但是,巴比妥类药物的安全剂量与致死剂量差异很小,一旦过量就具有致命性,会导致大脑活性降低,呼吸系统停止工作,死亡过程快速无痛。在动物实验中,医生也通过注射巴比妥类药物的方法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

不过,打算安乐死的人都希望有医生等专业人士来帮自己一把,一是因为他们自己很难把这种药搞到手,二是因为就算搞到手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于是,在日本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医生协助患者自杀事件

2019年11月底,在日本京都,一名叫林优里的女性渐冻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送医后救治无效身亡。不过,医生在林优里体内发现非正常服用的镇静剂成分。

渐冻症病发前的林优里

死者林优里51岁,已患渐冻症10年,近年来病情恶化,令她生不如死。她曾多次在网上发贴“高额求死”,希望有人能帮她结束这“屈辱且惨淡”的人生,不惜花大价钱请人帮她安乐死。

很快,林优里联系到了大久保愉一和山本直树两位医生,分别向这两人支付130万日元(折合8万多人民币)的报酬。去年11月30日下午,两位医生来到林优里家中,满足了她活着的唯一一个愿望——死。

2020年7月23日,大久保和山本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日本检方逮捕,在日本引起对药物辅助安乐死的关注和讨论。

人能否选择无痛苦死法?

“渐冻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已故物理学家霍金患的就是渐冻症。

渐冻症的学名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神经元受损后,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渐冻症患者即使到了病程晚期,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的思维、记忆、人格和智力,但由于肌肉萎缩,慢慢会难以发音和吞咽,甚至无法呼吸,最终呼吸衰竭而死。

清醒地看着自己全身萎缩而死——这个过程,说是“生不如死”一点都不为过。

说到“生不如死”,渐冻症也许离我们太远,我们可以想想《我不是药神》中的白血病患者吕受益,30多岁的大男人也顶不住清创之痛嚎啕大哭,那种绝望与无助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理解的。即使他曾下定决心为了襁褓中的小儿子活下去,最终还是选择了上吊自杀。

看电影的时候饺饺就在想,放弃生命固然让人心痛,但如果可能的话,真希望他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死去。

安乐死vs故意杀人

饺饺小时候看《小鱼儿与花无缺》,最喜欢里面的苏樱小姐姐,聪明温柔又痴情。可惜苏樱的死法简直太惨,实在让人意难平:

为了救小鱼儿,苏樱不小心被有剧毒的午夜魔兰咬伤,四肢躯干、五脏六腑逐渐溃烂,后来实在受不了肉身被腐蚀之痛,只好让小鱼儿一刀给自己一个了断,最后在爱人怀中化为一滩脓血。

癌症晚期全身剧痛的人,想必也是这种感觉吧?即使放弃治疗,慢慢等死的过程也太痛苦,以一种体面的死法告别世界反而是一种解脱。目前,安乐死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主动安乐死,指的是在已经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死亡的过程。

第二种是被动安乐死,是指对需要依赖生命维持技术生存的病人不给予或撤除生命支持,任其死亡,又称听任死亡。

第三种是强制安乐死,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了,主要指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做的人体实验,许多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乐死。

第四种是根据深受病痛困扰的患者本人要求进行的“药物辅助安乐死”。自2002年荷兰认可“药物辅助自杀”以来,这一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前面提到的“日本医生协助自杀”事件,最接近第四种安乐死。病人自愿安乐死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但目前在大多数国家,协助安乐死属于刑事犯罪,大多以“故意杀人罪”论处,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在伦理上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死亡医疗化”的可行性

2018年,一名医生因为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安乐死而被检方起诉。患者虽然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但在安乐死过程中突然开始挣扎,医生却按照原计划实施了安乐死。

后来,安乐死在荷兰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一名妇女因为严重耳鸣和酗酒问题就被准予执行安乐死。再后来,很多人只是出于逃避想死,即使没什么严重的身体问题,也会刻意夸大病情,去申请安乐死一下。

随着“药物辅助安乐死”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荷兰政府也渐渐受到诟病:这项法律出台得是否太仓促?是否有些欠考虑?

许多人觉得禁止药物辅助安乐死可能对病人太残忍,但是,同情是一回事,合法化又是另一回事。“死亡医疗化”必须要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还要防止犯罪分子钻空子,绝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事。

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家属,目前能做的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尊重病人的临终意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尽可能给他们最后的体面。

原标题:《我们有没有死亡的权利?日本两医生协助患者自杀被捕,“死亡医疗化”是否可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