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南镇江重校航向:做大主城,变“东西夹击”为“左右逢源”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20-08-02 21:0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江苏镇江,一座经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镇江曾经的城市口号透露着七分自信,三分安逸。

然而,随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夹在省会南京和苏锡常都市圈之间的苏南“小城”镇江,尴尬开始凸显,困惑也越来越多。

比如,一大突出矛盾是,镇江主城区的向心力不足。镇江下辖的三个县级市各偏居一隅,使得原本面积就偏小的地级市镇江,看上去有些“支离破碎”。地处富庶苏南的镇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长此以往,镇江市区或将沦为一个“大县城”。

这是镇江决策层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透露,今年2月到镇江工作后,他经常会摊开镇江地图进行查看、思考。“有人说,镇江的地图看起来像个蝙蝠。蝙蝠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中,拥有着吉祥、幸福等诸多美好的寓意,但我觉得,镇江更像一只金凤凰!”

7月31日举行的镇江市委全会上,马明龙代表市委向全会作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他对镇江下一步发展的思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在空间布局上,镇江提出了全市域“一体两翼”的全新发展格局,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同时,丰满东翼、提振西翼,如凤凰般“一飞冲天”。

7月31日镇江市委全会现场

这只是解决镇江发展困局的其中一解。近年来,在苏南板块存在感相对较低的镇江,力争在产业经济等多个指标上实现“凤凰涅槃”、赶超崛起,争得城市应有荣光。

澎湃新闻从镇江市获悉,今年上半年,镇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一季度的-9.4%,迅速“回正”为0.5%,初步展现出“猛醒”后的奔跑姿态。

内部融合,“一体两翼”格局凸现

镇江下辖三个县级市,分别是位于东侧的江中“岛城”扬中,西侧的句容,以及南侧的丹阳市。而位于镇江市域最北侧的主城区,首位度一直不高。

镇江全域一体化“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制图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地处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夹缝中的地级市镇江,略显尴尬。

马明龙于今年2月份履新镇江市委书记后,随即关注到此问题。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履新后,他进行首轮板块调研时,马明龙频提“内部融合”。

本次市委全会上,有关镇江市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案正式亮相。澎湃新闻注意到,镇江确立了全市域“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中部协同发展区为主体,打造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和西翼创新协同发展区。

照此方案,镇江的“一体”,也就是主城将大大超出现有规模,城市框架被大幅拉开。首先是沿着G312一路向西,将毗邻南京仙林地区的句容宝华纳入镇江主城范围,从而实现镇江主城和南京主城的直接相连。

G312沿线,也就是现有镇江主城和南京城东之间目前尚有大片农田村庄,镇江主城要想一路西扩并不容易。如何破局?7月初召开的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上,签署的《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就是答案。

根据设想,镇江将主动呼应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沿G312国道布局创新产业转化带。镇江市发改委主任殷国兴告诉澎湃新闻,宁镇两市已初步计划在G312产业创新走廊上,打造“宁镇一体化产业合作示范区”。尽管具体规划尚未出炉,但在殷国兴看来,这将是一个市场主导的、运作高效的示范区,也将是宁镇一体化的关键性、标志性合作项目,具有重大意义。

西扩的同时,镇江主城还将向南扩张,实现和丹阳主城的紧密相连,如报告所说,将“实质性推动镇丹一体化”。

而对于主体之外的东西两翼,镇江的定位和期待不尽相同。按照相关方案,镇江东翼将以镇江新区、扬中和丹阳北部等地区组成,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个区域的工业经济总量占到镇江全市的“半壁江山”。因此,“浑身肌肉”的东翼,被定义为镇江向东对接苏锡常都市圈和上海的“桥头堡”。

生态禀赋更出色、空间承载能力也更大的西翼,也就是句容和丹阳南侧部分地区,则将更多地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呼应南京,和南京形成有效互补,打造生态经济特色板块,同时积极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

通过做大主城、“一体两翼”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看似被苏锡常宁“东西夹击”的镇江找到了“左右逢源”之术。

该怎么看身边的南京?镇江想通了

江苏13个设区市中,镇江的面积偏小,人口偏少。尤其在苏南五市中,目前已有三市进入了GDP“万亿俱乐部”,而镇江经济总量目前还不到五千亿。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江苏有9座城市入选,只有一座城市被定义为“中等城市”,那就是镇江。

镇江曾为此感到困惑不已。在风起云涌的长三角区域,镇江究竟是该无视南京这棵身边的“参天大树”,立志做长三角新的“大都市”,还是“安静”地依在南京身边做“小而美”的城市?这曾经让镇江感到有些“举棋不定”,甚至,也一度成为镇江甘于成为长三角“配角”的借口和理由。

如今,镇江想通了。

澎湃新闻注意到,本次镇江市委全会报告中鲜明提出,要“抢抓最现实机遇”,那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要紧抓宁镇扬这个“小三角”,全面对接长三角“大三角”,从而在大格局中求得大发展。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南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马明龙形象地将南京比喻为一座高耸的山峰,而镇江则是旁边相连、坡度稍缓的山坡,“如果山峰能越来越高,那山坡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澎湃新闻注意到,身处“半山腰”的镇江,正努力和“山峰”南京遥相呼应。本次全会上,镇江确立了新的城市定位——“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这与南京近年来提出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从侧面看出,镇江和南京有相近的气质和底蕴,有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镇江也有和南京实现“同频共振”的姿态。

南京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教名城,事实上,镇江同样不负“创新高地”之名。正如镇江市科技局局长蔡萍所说,镇江拥有江苏大学等四所本科高校,其科教资源在省内非常突出。

尤其在当下,南京正在加码发展紫金山以东地区(紫东地区),以科创为核,实现南京东部“洼地崛起”的同时,也算是给镇江抛出了“橄榄枝”。镇江何乐而不为?

对于紧挨着南京的下辖重要板块句容,镇江的态度也不再“暧昧不清”。本次镇江市委全会召开之前,镇江已明确下辖的句容要“融入南京”,要在空间规划上率先突破、全面融入,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等维度上加快布局,争当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军”。当然,在鼓励句容“融入南京”的同时,马明龙也要求句容“接力镇江”。他说,“句容千万不能做‘山峰’和‘山坡’之间的那条‘沟壑’”。

宁镇一体化发展思路愈发清晰的同时,事实上也化解了关于镇江市“做大”还是“做精”之辩。正如镇江日报社旗下“中山东路4号”微信公号日前发文称,城市能级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干和发展。

因此对于镇江来说,“做大”和“做精”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要“做好”。

产业强市,镇江“新路超越”的必答题

摆正了自身位置,想通了后,镇江又该如何真正地“换个活法”?

“产业强市”,这依然是镇江要想实现追赶超越的一道高分值大题,也是必答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2月份履新镇江市委书记后,马明龙便在板块调研中多次提到“产业强市”关键词。随后的4月份,镇江市高规格召开产业强市大会,进一步树立了“产业强则城市强”的核心理念。

本次镇江市委全会报告确立了镇江发展的三大战略,首先便是产业强市战略。报告称,对当下的镇江来说,重中之重就是抓产业发展。

报告明确,要找准镇江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协同发展的区域性重要产业基地。

今年4月,马明龙在产业强市大会上曾谈到,镇江的产业要“强”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要强在“加速度”追赶上,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投入指标要率先突破,各项指标、各项工作都要尽可能争先进位。

第二,要强在竞争力的提升上,包括企业、科技、人才等方面。

此外,还要强在发展环境上。在“硬环境”方面,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生态环境、产业配套等要向一流城市、国际标准看齐。而在“软环境”方面,更要全面对标找差,全面追赶超越,“拿出我们应该有的水平,展现我们应该有的样子。”马明龙说。

要想在苏南地区不被边缘化,也必须靠产业,而且镇江注定不能走其他地方走过的老路,而是要“新路超越”。

可喜的是,镇江已经在产业强市的道路上“跑起来了”。今年上半年,镇江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的营收和利润总额增幅,均明显高于全市规上工业的增幅,营收规模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已近一半。

这表明,产业曾经产业偏重的镇江,正在慢慢褪去身上的那种“老气横秋”,而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逐渐确立镇江的优势和特色。

今年3月,镇江与四大通信运营商签署了5G网络建设和应用战略合作协议,率全省之先。据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孙勇介绍,接下来,镇江将超前谋划,加速推进以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属于镇江的“第一”和“唯一”正在慢慢归来,这对镇江谱写“镇江很有前途”的新篇章至关重要,而不是总沉浸在“祖上阔过”的梦里。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