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历过上半年战役再刷《1917》,像戴上VR眼镜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8月,来了。
关闭了大半年的电影院,开始陆续营业。
大片们纷纷宣布回归院线!
如果用一部电影,来开启今年的大银幕之旅。
那么,鱼叔一定选择——
《1917》
其实,《1917》将会在国内上映的消息,早在今年年初已经确定。但由于疫情原因,一直迟迟未能上映。
终于,这次定档8月7日。
119分钟,一刀未剪,原汁原味。
第一批抢先观看上海电影节展映的观众,也给出了不俗的评价:
一个词概括,太震撼了。第一层震撼,当然是电影本身。
第二层震撼,则是电影之外的感受。
经过了6个月的等待,在大银幕上重温1917,反而更懂了。
原本只感受到了一种战争片的极致体验,现在发现这如同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
作为今年年初颁奖季的大热门,《1917》在金球奖上一举拿下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个重量级大奖。同时横扫英国电影学院奖。
并在后来的奥斯卡上,喜提 10 项提名。
最终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视效、最佳混音三项技术类的大奖。
从这些奖项上不难看出,《1917》不仅仅被印证为佳片;
更大的意义在于树立了行业的新标杆,以极其困难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视觉上的探索。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打开方式一定是在影院。
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一镜到底」。这不止是影片形式上的特点,也几乎代表了现有电影工业中长镜头应用的最高水准。
通常,电影中要是有一两个牛逼长镜头,就会被拉出来单独分析。
而《1917》可是整个电影只用一个镜头完成。
这就要求整个拍摄路径必须经过精确的设计。必须一次成型,不容有误。
更难的是,场景的变换。特别是天气的变化必然导致光线、色彩的变化。
如何保证画面质感的统一,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这些技术挑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过《1917》很惊艳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一点,得感谢影片的摄影罗杰·迪金斯。
他是当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也是科恩兄弟的御用摄影师。我们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赎》《老无所依》《朗读者》都是他的作品。
他也是奥斯卡摄影奖的常客,提名过 15 次。
就在2年前,凭借《银翼杀手 2049》斩获了一尊小金人。
当然,细心的鱼友会发现,影片中的「一镜到底」并非完全没有剪辑。而是灵活利用视觉弱点,通过遮盖、黑屏、特效等方式进行巧妙拼接,隐藏了剪辑点的存在。
从而制造了「伪一镜到底」的效果。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部炫技片,它独特的拍摄方式依旧在为故事服务,没有让形式喧宾夺主。
《1917》可以看作是一个战争公路片。
故事发生在一战时期。
英国与德国在交火前线僵持不下。
德军战术性撤退了 14 公里,导致英军前线指挥官误以为德军是慌乱逃窜,决定第二天清晨乘胜追击敌人。
而事实上,这是德军设下的圈套。
他们早已在新的防线上设好秘密武器——新型火炮,只等英军自投罗网。
这一动向被位于后方的英军指挥部洞察。但前线的电话线路已经被德军切断,根本无法及时将消息送达。
因此,两位年轻的士兵布莱克、斯科菲尔德临危受命。
徒步前往14公里外的前线,送达立即停止进攻的消息。
这一消息,决定了整整 2 个营 1600 位年轻士兵的生命,其中还包括布莱克的哥哥。
而《1917》所展现的,就是两位士兵艰险的行军之路。说起来,本片的演员阵容其实堪称豪华。
科林·菲尔斯,本尼迪克特· 康伯巴奇 。
马克·斯特朗,安德鲁·斯科特。
随便哪个都是观众中的熟脸,一水的男神级别。
但他们每个人在片中出场的时间却都只有一次,时间也都只有几分钟。所有的配角人物的出场都是为了辅助主角完成任务,在与主角相遇的戏份完成之后便也就杀青下线。
颇有点游戏NPC的感觉。
其实,鱼叔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更多是把它当作视觉大片来看。那时候,觉得战争离自己还很遥远。
电影里的死亡,也仅仅只是一种概念。
一镜到底所带给人的沉静感,也更像是在体验一场第一视角的战争游戏。
形式给人的震动,远远超过内容本身。
但这次再看,体会完全不同,有了新的触动。
或许是因为疫情,因为这动荡的 2020 年上半年。
影片中的生命突然变得异常真实而具体,死亡也显露出了它本来的肃穆与沉重。
这种转变,就好像电影的主人公斯科菲尔德的状态。一开始,他只是应朋友布莱克之约一起完成任务,自己并不情愿。
只是尽人事听天命。
但随着距离前线越来越近,所目睹的死亡与伤痛越来越多,他在身体越来越脆弱的同时,意志却越来越坚定。
那个装在兜里的撤退信函,突然有了重量。
他渐渐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跑腿任务,而是分秒必争的生死营救。
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巨大的转变。
从吵嚷着「时间充裕慢慢来,8个小时肯定能赶到」,到最后为了追求速度,放弃走战壕,不顾生死地直接在冲锋队伍里横冲直撞。
曾经他想的是要活下来,现在他想的要更多的人活下来!我相信,经历过这痛苦的半年,许多人对于斯科菲尔德的变化是感同身受的。
曾经,我们的耳朵近乎失聪,那些远方的哭泣,几乎无法从耳朵进入我们的心里。
如今,当我们因为共同的苦难,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人类共同体这件事,我们也成为了哭泣的一员。
可是这哭声的代价,真的太大了。
影片里有一幕,让鱼叔影响深刻。当斯科菲尔德跑到火光冲天的废城之中,刺眼的探照灯和不断响起的子弹声,几乎都在宣告着他的死亡。
但他却在这种最不可能出现生命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婴儿。
这三个人语言不通,也完全不认识彼此,只是因为同时落入绝望之地才偶然相遇。
女人是战争的幸存者。
孩子是她在战火中捡来的。
士兵是为了躲避德军误入的。
三个人在这座废城唯一与死亡无关的火光下,短暂地安慰了彼此。
女人为士兵包扎伤口,士兵给婴儿喂仅剩不多的牛奶。而这个小小的婴儿,则为这场残酷的战争留下了生命的注脚。
战争必须停止,死亡也必须停止。
活下来,灿烂地活下来。
这本身就是对抗死亡和残酷命运最大的武器。
经历上半年这次战役,再刷《1917》,像是戴上了VR眼镜一样。跟随镜头,成了一个隐形的追随者,跟着主角一起上路。
走过拥挤而狭窄战壕、横尸遍野的前线、草原上的农家小屋、战火熊熊的破败小镇…一切都不再虚幻。
有过这样一次真实的体验,真正懂得:抛开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全文完。原标题:《一刷九分,再刷满分,这年度大片果然够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