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十不惑”把我看困惑了

2020-08-02 14: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十君 第十放映室

一提起最近的追剧/综体验,我就想叹气。

原因无他。

只因近期入手的三只潜力股,统统翻车。

《乘风破浪的姐姐》从誓要打破审美规则、突破年龄焦虑的光芒万丈,逐渐回归常规选秀的平庸。

节目观感的滑坡,尚属次要。

关键是,文案极力标榜的“女性价值”也沦为一层松垮皮囊,一扯就掉;

顾佳接手茶厂、王漫妮惨遭海王骗心、钟晓芹与前夫的甜蜜二三事。

三大女主轮番上阵,热搜一天一个样。

但比起开播时的真情实感,《三十而已》如今更像一盘精心装点的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紧随其后的,还有早前入股的《二十不惑》。

点开第一集,欢乐闹腾的宿舍小剧场和扑面而来的青春朝气。

让人忍不住双手托腮,摆好姨母笑的追剧姿势,静静观赏。

只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

随着剧情的渐进,本剧的短板暴露无遗:

标签化的人设、简单粗暴的人物塑造、形散神也散的剧情、难掩的玛丽苏光环。

总而言之,又跑偏了。

话虽如此,这部剧至少保留了不少闪光点,值得一聊。

最初吸引我的,其实是《二十不惑》的切入视角。

以往,国产青春剧倾向于把主战场放在高中。

诸如《小欢喜》《少年派》《最好的我们》等剧。

“狗血与撒糖齐飞”、“学渣逆袭”、“原生家庭的拉锯战”。

在不间断的轰炸下,这些万金油套路对于国内的忠实观众而言,新鲜感全无。

因此,不得不承认,国产剧的新鲜血液越来越稀缺。

在此语境下,《二十不惑》这部聚焦准毕业生日常的校园青春剧,来的正是时候。

顺着这条脉络,我们不难挖掘本剧在其他层面的价值贡献。

比如,本剧对于校园生活的如实还原。

学霸也好,学渣也罢。

任何大学生的人际网络,都有同一个起点——宿舍。

在我看来,这是个相当奇妙的场合。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无限接近于“北京折叠”、“上海折叠”的阶层壁垒。

一旦踏进这里,阶级、地域、家世背景,这些社会标签都会变得若隐若现。

顺便介绍下主角。

姜小果(卜冠今饰),精打细算的“贫民窟女孩”。

最窘迫时,倾家荡产才堪堪凑齐换部新手机的费用。

段家宝(董思怡饰),心思单纯、热衷追星的富二代。

为了讨好偶遇的同好,可谓花钱如流水。

请客、刷卡、送周边,从不心疼。

罗艳(李庚希饰),表面上是个二次元废宅。

背地里,却是个隐形富婆。

一来,她出身于典型的中产精英家庭。

二来,她还是本地土著,占据主场优势。

无需刻苦打拼,她生来就是坐拥多套房产的人生赢家。

不夸张地说,剧中的女生宿舍相当于微缩版的阶层金字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为了攒钱买手机,小果几乎是倾其所有。

存款清零、快递退货,最后就连饭卡和公交卡也退了。

囊中羞涩的她一边蹭饭,一边提醒家宝下次别忘了用上优惠券。

对方却无所谓地表示,“五十块我还考虑一下。”

往近了看,这是两人消费观念的差异;

往远了看,这就是无处不在的阶级落差——

你在乎的东西,在我眼中不值一提。

然而,阶级差异造就的距离感抵不过真挚情感。

她们依然可以毫无芥蒂地相处、共享成长的烦恼与乐趣。

友情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唯有象牙塔中才能获得的特殊待遇。

试想一下,为何隔壁剧组的顾佳和钟晓芹能成为好闺蜜?

不止是两人志趣相投,更因为她们之间还隔着一层同学关系。

作为参照,王漫妮要想和顾佳成为朋友,就得从互惠互助的利益关系开始。

“希望这次能遇到一群好相处的室友。”

这大概是每个新生踏入宿舍之前,都会暗自许下的心愿。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整个大学生涯,究竟是欢乐满人间。

亦或者气氛尴尬,一言不合就要上演抱团、修罗场、微信大小群等刺激剧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室友。

从这个角度出发,姜小果属于幸运和倒霉各占一半。

幸运的是,她有一群相处融洽的好姐妹;

不幸的是,B419宿舍里还有个拒绝合群的刺头儿:

关晓彤饰演的梁爽。

大学四年,她几乎不在寝室露面,而是跑去和富二代男友同居。

偶尔回到宿舍,她也总是态度倨傲,二话不说就开怼。

与职场的刀光剑影、暗流涌动相比。

少年人的质朴纯粹,有时就在于她们连讨厌某个人的方式都显得十分幼稚笨拙。

dylsbhzhl,小果宿舍的Wifi密码。

这串字母,乍看毫无章法。

解码之后却是三人心照不宣的小秘密:但愿梁爽不会再回来。

说到底,众人分道扬镳的理由并非看不惯梁爽的性格,而在于价值观的分歧。

剧情前期,梁爽信奉“颜值至上”的法则,妄图靠刷脸、嫁豪门走出一条捷径。

其余三人呢?

她们一致认同“努力奋斗才是唯一出路”。

在此基础上,你既可以把大学校园视作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也同样可以将它视作拜金主义者的温床。

再者,是《二十不惑》对于人生困境的展示。

关于这点,只需和同期的《三十而已》做个简单对比,就一目了然。

仔细想想,它都cue了哪些话题?

教育焦虑、阶级跃升、婚姻哲学、年龄焦虑、性别意识。

林林总总,无一不是人生的高阶进修课程。

反观《二十不惑》。

它试图关照的是准毕业生们面对的学业、职场、人际、情感等人生基础课——

到底是选择考研,还是趁早出国更好?

理想(喜欢的工作)和面包(适合的工作),哪个更重要?

如果拿不到心仪的offer,是继续等待还是得过且过?

有限条件下,该如何准备一份亮眼的简历?

哪怕放在人均985、211的某乎,这也是个关注者众多的热门话题。

说到这,不得不提本剧的另一处硬伤。

对于贴近现实情节的塑造水平,总是飘忽不定。

时而真实,时而悬浮。

举个例子。

除了追星,大学四年几乎啥也没干。

等到要填简历的时候,两眼一抹黑。

家宝为此愁眉苦脸的样子,确实让人挺有代入感。

只是接下来,姜小果给出的解决方案却过于想当然:

给男明星拍照、修片——擅长摄影技术。

看过几十场线下见面会——丰富的大型活动组织经验。

在微博上安利爱豆的综艺——擅长病毒营销。

这与其说是脑洞大开,倒不如说是强行造梗,为安排热搜话题做铺垫。

说来说去,“二十不惑”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是锁定目标勇往直前,不惧任何挑战?

还是说,在人生的岔路口四处张望,寻找目标?

我的理解是,两者皆有。

内心时而迷茫,时而充满勇气,但绝不害怕试错。

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在《二十不惑》中随处可见。

因为脾气耿直的姜小果,恰好就是个典型的“不惑青年”。

她为了凑钱换手机,打算找隔壁寝室的同学王薇要回三百块欠款。

万万没想到,对方居然摆出了我弱我有理的姿态,拒绝还钱。

其他室友纷纷劝小果,为了这点小钱撕破脸皮多不值当。

不用猜也知道,换做任何一个见惯风浪的成年人。

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也就let it go了,权当花钱买教训。

但她却咽不下这口气,“明明我只是想要回自己的钱。”

分析剧情之前,还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编剧们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偷懒手段:

强行热搜。

但凡剧情有需要,角色们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占用公共资源”。

比如,剧里的围观群众就迅速把小果和王薇对峙的视频上传到微博。

然后打上#华南财经大学#的TAG,成功带了一波节奏。

表面上,安排这类桥段可以加强戏剧冲突,营造所谓的“真实感”。

实际上呢,适得其反。

说回姜小果。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只不过有的人会知难而退,而有的人却宁愿撞上南墙,也要求个心安理得。

最终,她还是用别的方式,成功追回了这笔债。

这股只认死理的莽撞和冲劲儿,如同各大商家在每年樱花季推出的限定美食。

数量有限,而且赏味期短暂。

一旦跨过“青春期”的门槛,基本也就绝版了。

“青春期”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期。

但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轴拆的更细一些。

高中时,几乎所有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升入大学,意味着跨越了从幼稚到成熟的门槛。

在此阶段,任你如何调频,也避免不了会接收到“金钱”、“利益”、“诱惑”等“杂音”;

等到毕业季,又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几乎每个毕业生,都将面临一次剧变。

不仅是由“学生”到“社畜”的身份变化,更是由“成熟”到“世故”的心态转变。

▲海报里,角色正在和自己扳手腕

为了走出过渡期,准毕业生们必须尽快接纳一套全新的生存法则。

而职场,无疑是实践的最佳场所。

意外撞破上司的小秘密,怎么办?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小果不但守口如瓶,甚至还很贴心地主动背锅。

面对室友的吐槽,她笑着自嘲,“我的底线,深不可测”。

适当地压低底线,一切以大局为重。

截止到这一步,确实有点职场老油条内味儿了。

然而,当她发现上司劈腿的事时,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果断辞职走人,“爱谁谁,姐不干了。”

临走前,还不忘把真相告诉上司的老婆。

从顺从、认怂,再到拒绝和解、反抗。

此番先抑后扬的剧情,无疑是对成人世界中潜规则的一次有力回击。

在大呼痛快的同时,我们也很快会意识到以上情节的局限性。

毕竟,现实生活从来不是无脑爽文。

那个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被罗艳调侃“实现人类奴性最大化”的姜小果,恐怕才更符合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类剧作上的瑕疵,起码还能挑出一箩筐。

但我之所以决定要再来谈谈《二十不惑》。

除了看中本剧的话题性之外。

更多的,还是想趁着毕业季,和大家分享那些有关青春期的迷惘与憧憬。

过去常说,大学既是人生奋斗的终点,也是起点。

无论是带着新鲜感步入校园,还是含泪与母校道别。

这都是一段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旅途。

就像送走一批毕业生的同时,国内的各大院校也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招生计划。

但不同于以往一板一眼的招新方式,今年不少高校的宣传部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

突然之间就学会了更花哨,也更容易出圈的招新方式。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藏头诗招生、交大医学部的女团舞MV。

再比如,这则四川大学的魔性招生视频。

浮夸的花体字、简单粗暴的PPT特效,再加上一本正经的配音。

简直满满的电视购物既视感。

不过土归土,倒也土的有灵魂。

▲视频出自川大校友

聊完了“土味招生”。

接下来,就把时间交给另一位“正经招生”中的典范。

比如,南京大学的神仙录取通知书。

光看这豪华精美的包装,谁不想说上一句,“我酸了!”

如果把这套高颜值礼盒比作艺术片的话,那么里面就处处是彩蛋,每一“帧”都是惊喜。

我们来一一拆解。

首先,它的外壳采用了一种特殊材质:

彩丝纸,既有丝绸的质地,又有媲美艺术品的质感。

继续往下看。

是一副精心绘制的国风插画,上面还附赠了一首小诗。

这首《好事近》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老师选取八句经典宋词,改编而成。

目的呢,当然是向莘莘学子们表达真挚的祝福——

喜气拥门阑,( 王昂)

绿绕翠围时节。( 曹勋)

来报主人佳兆,( 张孝祥)

占百花先发。( 仲并)

就中风送马蹄轻。( 晁补之)

落笔惊风叶。( 高登)

明日又乘风去,( 陆游)

尽一时豪杰。( 张元干)

礼盒左侧的烫金字“ 榜 ”来自南京科举博物馆珍藏文物,延续了往年录取通知书的元素。

至于礼盒的右侧,则是南京大学校歌。

它由现代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制谱,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作词。

取出插画和录取通知书,让我们正式揭晓礼盒的第一层。

一首烫金的诗词,映入眼帘。

这首《送祝文安知楚雄府》由明代文学家,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创作。

第二层,是由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创作的《春风》。

这首诗不仅赞颂了春回大地、花满乾坤的美景,还能使人联想到桃李满天下的盛景。

总之,相当应景了。

此外,礼盒内还藏了两个小彩蛋——

一枚虎头徽章,结合了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南京大学的元素,有着“如虎添翼”的寓意;

一瓶金边玫瑰,恰到好处地cue了南京大学即将开启“鲜花带货”的主题。

2020年的这个夏天,对于许多人来说,注定非比寻常。

无论你是壮志满怀、即将踏入理想的殿堂,还是刚刚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备战高考。

又或者,正等待开启其他挑战。

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祝你二十不惑。

- END -

原标题:《「二十不惑」把我看困惑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