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二十不惑》:罗艳遭遇“咸猪手”,妈妈的做法造成二次伤害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被“咸猪手”、被骚扰、甚至被侵犯,皆是因为受害者衣着过于暴露、言语过于奔放。
“他怎么不摸别人就摸你?”
何时才能够停止这种对于受害者的“歧视”,而真正谴责、教育那些阴影下的“施暴者”。难道人们自保的方式只能是尽可能将自己包裹起来,并祈求着不要成为恶人的目标?
随着《三十而已》的热播,让顾佳这个“走路带风”的全职妈妈成了所有母亲的向往,她也被不少未婚育的女性称为楷模。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它的姐妹篇《二十不惑》。
这是一部以四名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女生为主角,讲述了她们的青春烦恼和成长困惑。剧中女孩罗艳,是一个沉迷游戏和动漫的宅女,由于父亲的早早离世,妈妈一人将她带大,实在不易。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律师妈妈对女儿的教育总显得过于理性,这让罗艳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在剧集中,母女间的交流很少,也显得生涩和小心翼翼。
室友梁爽为了流量将罗艳遭遇“咸猪手”而懦弱不敢反驳的视频发布到微博上,网友们却一边倒地责备罗艳“太怂”。看到视频,妈妈的解决方案是立刻给女儿买了长衣、长裤,她认为,身为女性就应更多给自己一点自尊自爱自我保护,一些穿起来舒适方便的衣服,在好人眼里没有问题,但是在一些人格不健全的人眼里,会变成他们非常好下手的理由。
遭遇“咸猪手”又被网友劈头盖脸责备的罗艳,本以为妈妈会安慰并没有做错的自己,却没想到等来的是妈妈此番言论,她再也无法忍受,所有的委屈在这一刻奔涌而出。
“我其实只想想要你的一个拥抱”……
听到这句话后,妈妈虽显得有些自责,但仍旧坚持 “以后在公共场合,就穿得尽量保守一些,网上的评论不必看,过几天风头就会过去”。听到此处,罗艳失望地离开。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罗艳是爱妈妈的,在她眼中妈妈是一个能干的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同时,她也在渴望着妈妈的爱。在第六集中,罗艳坐在轿车后座,突然看到了已经过世许久的父亲,便询问父亲:“妈妈知道了自己的遭遇,会不会责备自己?”父亲告诉她,妈妈只会爱护她、向着她,并叮嘱她不要和妈妈发脾气。很显然,这是罗艳幻想出的画面,但这正是女孩心中所希望的妈妈的样子,她希望妈妈是爱她,安慰她,而不是指责,同时她也在为自己进行心理建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和妈妈发脾气。
生活中的妈妈和工作中一样,是一个极其讲究效率的人,就连和女儿的见面,也需要抽出时间。
并且习惯性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不愿浪费时间了解女儿的喜好,帮助她理解自己的人生。面对对未来一片迷茫的女儿,打游戏和漫画的爱好她选择忽视,直截了当的给出了两条路:出国和考研,而罗艳像一只泄气的气球,悻悻离去。
很多时候,家长们正如罗艳母亲这样,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是控制,他们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好地保护孩子。而很多时候,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要坚强的多,他们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保护,所以在更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家长对自己的认可、支持,而非说教、控制。
让人舒适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的
家长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孩子,认为只有自己为孩子选择的才是最正确的。在条条框框中限制孩子的发展与幻想,最后还要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没有很优秀,为什么他们的孩子这么出色?”只因孩子仍旧在按照我们所经历过的路途稳步成长,这种稳妥的路,已经无法绽放新的光彩。
尊重与理解,说来简单实际却异常困难。正如影视剧中所表达的那样,即使妈妈能够理解女儿的想法,但却依然我行我素的为女儿安排生活。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不只从姿态上接纳,而是从观念上真正认可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承认的快乐,这种快乐能够激发他们继续思考,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你的回应决定孩子向你诉说的内容
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一个人,你向他倾诉的内容他能够完全接住并给你你理想中的回应,那么你们的交谈必定会异常愉快。对于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愿与自己交流。即使自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对待自己仍然如同仇人一般,甚至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都要比对自己好。
在某一刻,孩子兴致勃勃地向你表达自己的想法,却被你全盘否定,下一次,他们是否还会再次向你敞开心扉?他们会认为,即使说了,也并不能获得家长的认可,又何必浪费口舌?渐渐的,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越来越严重,关系也愈加疏离。
倾诉与倾听,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有当倾诉者发现倾听者乐于去接受,他们才有表达的欲望。
孩子需要的精神上的依靠
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冲上前去“大包大揽”地解决问题,或是批评孩子的行为。很少有人会在第一时间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剧中罗艳遭遇“咸猪手”后,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如何让女儿在未来远离这种伤害。
相比问题的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要。而此刻,正如罗艳自己所说,身心备受打击的她,真正需要的是妈妈的怀抱,是那份来自家人的支持。
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无论如何,父母才是最值得依赖、最值得信任的人。但对于孩子,他们分辨这句话“真假”的方式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和自己“站在一边”。站在孩子身后,在他们需要之时给他们鼓励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背后的力量,而不是当他们回过头时发现父母正在仓皇地忙碌于事件本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