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众人眼中的王友农:“好”是他说得最多的话
王友农走了,留下未完成的事业和对家人的承诺。
生前,他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上海吴淞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的防疫奇迹,也推动了“海洋量子号”邮轮回靠。
4月23日,353名船员漂泊了60余天,终于回到祖国。他在朋友圈写道:“山河无恙,欢迎回家。”但在“海洋量子号”邮轮回靠的第四天,王友农突发脑溢血摔倒。昏迷75天后,他终因伤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离世,享年51岁。
同事路过他的办公室,还是会习惯性往里看一眼,仿佛他从未离开。
王友农(右二)在工作中。宝山区供图
“他对工作的锲而不舍来源于热情”
4月24日,“海洋量子号”回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第二天。
早上8点54分,刘淄楠给王友农发了一条微信:“友农早上好,测试结果出来了吗?”很快,他收到了回复:“海关那儿还没收到。”
刘淄楠是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的亚太区主席,尽管已摸排“海洋量子号”船员的身体状况,但检测结果出来前,他难免感到焦虑。17分钟后,王友农再度给他发了微信:“353+1,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
刘淄楠长舒一口气,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两人的交流,竟然定格在此。
两人共事近十年,已是深知彼此想法的老友,彼此激励。刘淄楠感慨,两个人职务不同,按理说沟通会有些障碍。“但我们拿起电话随时就说,不需要互相妥协就容易达成共识。”他说,“我的很多想法受他启发,都秉持着积极向前看的态度。只要能达到更好的目标,宁可走一条复杂的路。”
在刘淄楠看来,王友农是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对工作的锲而不舍来源于热情。为人谦和,讲话算数,有创新精神和高度责任心,他总有新点子,“这个事情这样可不可以,那样呢”。
上海市交通委港务监督管理处主任科员童丹英回忆起与王友农共事的点滴,几度落泪。
王友农留给她最大的印象,是“冲”。短短十几年间,宝山的邮轮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母港。邮轮把宝山的钢花变成了浪花,把灰色经济变成蓝色经济。“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努力,他是把握每一个细节的人。”
接触过程中,王友农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
童丹英和他商量,其他港口想来现场调研学习,能否接待一下,他答说:“好,我来安排。”童丹英说:“我们推进任何工作,都能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一直都是笑眯眯的。”
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沈邵军在区滨江委任职时常和王友农闲聊。“我知道友农的工作很难做,需要靠很多努力才能往前走一小步。”沈邵军说,“我跟他说,你完全可以在体制内做其他工作。他笑了笑,‘按组织的要求把工作做好’。”
宝山区滨江委滨江开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斌说:“如今开展工作,只要一遇到困难,就会想,他会怎么带我们去做,宛如昨天一样。”
“他已经成为了指引我们继续前行的星星”
在沈邵军看来,王友农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和工作联系到一起。常常大家一起吃饭,十分钟以后,他就开始谈工作。本想大家伙出去放松一下,但第二天王友农又情不自禁地谈起了工作。
“无趣”的王友农,在工作中却有着不少天马行空的想法。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徐红说,有些想法我们想都没想过,可想而知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得承受多大压力。“他总说,你们都没试过,怎么就知道实现不了。”
那些曾以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一一实现了。但凡有突破,都是王友农笑得最灿烂的时候。
从事邮轮行业后,有一天王友农突然说:“我真的要好好学英语。”于是他下载了一个学习软件,每天跟着软件每天念。王友农说,学英语和外国人交流是最基本的技能。
他对自己如此,对别人却细心谦和。
“暖男”,是年轻人对他的印象。吴淞口国旅员工丁伟说,2019年亚太邮轮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他接到王友农来电,需要预定一个生日蛋糕,让他先收集几家甜品店的蛋糕式样。
丁伟回忆道,他向前和向后翻页,时不时停下动作思考,随后指着照片对我说,“确认了,就这款。”是一款大胡子式样的蛋糕,有点像大力水手。丁伟轻轻“嗯”了一下,心中却感到迷惑。
欢迎晚宴上,蓄着大胡子的嘉宾、英富曼海事集团总裁安德鲁先生看到蛋糕,从惊讶到激动,与王友农握手拥抱,像个孩子似地和蛋糕合影留念,丁伟恍然大悟。
兼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友农对学生的关心同样无微不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欣梁回忆,今年4月线上论文答辩时,虽然那时王友农很忙,但他回说,“有空,一定要来参加。”答辩现场,他给了同学不少专业意见。
他曾问学生“有什么未来计划”,有位研三的同学提出,还没找到实习。没过多长时间,王友农告诉学生,实习已经帮他联系到了。叶欣梁说,“他在很忙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指导同学,学生的需求他不会忘,这也是给高校老师的榜样。”
王友农离开后,叶欣梁梦到在工作岗位上又和他一起共事。“醒来特别难受,真不希望这是一个梦。”
遇到困难时,王友农习惯说:“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在上海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羚眼里,他是一个好领导,也是好同事和好朋友。年轻人评价他,“非常可爱,萌萌的。”大家也会调侃他减肥、戒烟的经历。邱羚说,“王董的笑声像弹簧,哆来咪这样。”正是这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邮轮人会继续沿着王董希望的方向,推动邮轮行业的发展。”邱羚说,“他已经成为了指引我们继续前行的非常亮的星星。”
唯一一次休假,是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王友农走后,他的女儿和妻子每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女儿王伯源说,“我很想爸爸,可是再也见不到了。”妻子李国苹告诉她,“爸爸活着,没有走,永远在我们心里。”
回顾婚后的生活,李国苹感概,“我也常常诧异,为什么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能量在工作上。我也非常不理解,但这就是他呀。”
在家人眼里,王友农好像一直都在工作,把热情与光芒全部给了工作。家里的窗户坏了七年,却没有时间修补。如今,一家人依然住在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式公房里,他们曾想过要换房子,“但他实在没时间去看房。”
女儿还小的时候,王友农在区委组织部忙得昏天黑地。“我都不敢生病。有次高烧到40度,医生都不相信,这么高的热度,怎么会一个人来看病。”李国苹回忆。
她对王友农的工作从不能适应,到慢慢理解,再到完全支持。“我热爱他热爱的工作,我比不上他对工作的执着,只能支持他。”
王友农是爱家人的。
去韩国开会的时候,一听说济州出产马油,他便一下想到了女儿。他说:“女儿是疤痕体质,要带一点马油回去给她。”他唯一一次休假,是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只是,他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了。
王友农是一个数学天才,却很少有时间辅导女儿功课。女儿高考最紧张的时候,碰到不会做的题打电话给他,他忙的时候接不着电话,有时候隔着电话就开始辅导。与女儿的独处交流,不过是送女儿上学路上的短暂时光。
王伯源说,爸爸给她的是丰碑,“爸爸总是站在非常高的境界看问题”。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在选大学专业时,王伯源并不急功近利。她在想,如果将来读博士,做什么课题比较好,“我能和爸爸还有感应。我选择这个专业,爸爸肯定说,‘嗯,不错’。”
虽然有时候会有小埋怨,但一想到自己的丈夫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李国苹也就释怀了。“想想人生就这几十年,他能对社会有贡献,家庭的缺失可以等着他将来弥补。”
王友农给家人许下过承诺,退休后好好陪她们,带她们去各地旅行。可是,命运残酷,承诺如今变成了遗憾。
“一个向上的人生是很重要的。友农虽然对家里关心得很少,但是他把向上、向善的人生指点给了我。”李国苹说,“很可惜,友农这么早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在我和女儿的心中。”
王友农 宝山区供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