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卢江良随笔丨《巴尔扎克的“咖啡”》
在世界范围内,论创作的产量,巴尔扎克未必榜上有名,他一生很短,只活到51岁,真正创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20年。但以创作速度而言,想必是名列前茅的,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为何能取得这般“爆炸式”的丰收?答案也许只有一个:就是“咖啡”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巴尔扎克这位“鹅毛笔和黑墨水的苦役”,平时不抽烟也不喝酒,但不管到何处去写作,除了纸笔之外,总是带上一把咖啡壶。据说,他每天要喝大约30杯黑咖啡,有时甚至会喝到50杯。不过,这显然是一种极度夸张的说法。试想一下,就算是喝白开水,一天也喝不到50杯,况且是咖啡呢!
但是,巴尔扎克嗜“浓黑有力”的咖啡如命,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连他自己都说“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并且预言“将死于3万杯咖啡”。除此,他还在自己创作的《司汤达研究》一书封面,印上了一把咖啡壶以及一句话:“就是这把咖啡壶,支持我一天写16小时,最少也写12小时的文章。”
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咖啡,就没有《人间喜剧》。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829年起,巴尔扎克每天创作14至16个小时,甚至有时连续36小时,他的《赛查·皮罗多》是25小时没睡觉写成的,《乡村医生》更是用了72小时一气呵成,就连那部长达几十万字的世界名著《高老头》也只花了短短4个月时间。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咖啡的“支撑”,他能否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
对此,巴尔扎克也从不隐讳——“咖啡像引擎开动一样推动了他持续不断地进行写作”,并详尽描述过喝咖啡的生动过程:“咖啡泻到人的胃里,把全身都动员起来。人的思想列成纵队开路,有如三军的先锋。回忆扛着旗帜,跑步前进,率领队伍投入战斗。轻骑兵跃马上阵。逻辑犹如炮兵,带着辎重车辆和炮弹,隆隆而过。高明的见解好似狙击手,参加作战。各色人物,袍笏登场。”
应该说,咖啡成就了作为“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巴尔扎克;可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也因此过早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因为喝了太多的咖啡(有人作过统计,大约5万杯),摧毁了巴尔扎克的健康,让他的晚年患了脑炎、慢性心脏病和支气管炎,到1849年冬季,步入了最后的衰竭期,翌年8月18日,便带着没完成《人间喜剧》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将生命定格在了51岁。
成也咖啡,败也咖啡。笔者想,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他是否还会喝那么多咖啡?但结论,似乎是肯定的。在巴尔扎克全身心投入创作前,曾一度弃文从商,但均告失败。从商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只能通过大量创作赚取稿费,以偿还累累债务,自然也为了过上奢华的生活。那如何才能确保写作期间长时间清醒?显然,唯有咖啡。这就如他自己说的,他的每本书都是由“流成了河的咖啡”帮他最后完成。“用咖啡匙量度生命”(艾略特诗),注定成为他的不二之选。
在巴尔扎克逝世17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无数萦绕于他头顶的光环。然而,通过了解他与咖啡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多少窥见了其“苦逼”的人生。可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一位幸运者, 安徒生曾说:“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像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联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而毫无疑问,巴尔扎克就是这么一位“总工程师”。
当然,我们(包括巴尔扎克自己)都需要感谢那5万杯咖啡,虽然它成了“杀死”巴尔扎克的“罪魁祸首”,但让他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卷帙浩繁的“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使充满浮华的巴黎,增添了一缕类似于咖啡的苦涩、苍凉的味道;也使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粗俗的巴尔扎克,用手中的笔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变成了一个创造世界的圣洁的巴尔扎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