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歌剧门外汉青年对女高音黄英的采访

2020-07-27 1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年7月底,由全球知名音乐人谭盾策划的《慈悲颂》大型演出将作为闭幕演出亮相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在演出名单里也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黄英。

文章作者 | 张子龙 图 | Baidu

整理编辑 | 田艺苗的田

一个歌剧门外汉青年对女高音黄英的采访

文 • 张子龙

黄英在全球歌剧界的名气之大,连笔者这样的歌剧艺术门外汉也有所耳闻。1998年由谭盾所作《牡丹亭》歌剧,结合了西洋咏叹调和中国昆曲的特色,在海外好评如潮。黄英出演女主角杜丽娘,以半裸的姿态出现在作品集的封面上的她,自带有一种东方式的鬼魅。

时隔多年,两位艺术者在《慈悲颂》里再次联手,走过大漠黄沙,来到了刚“出梅”的上海,而现在的黄英,已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六年。

(摄影:郭一 场地:The Bund House)

我的探索,先从她的作品开始。

从《蝴蝶夫人》里的巧巧桑,到魔笛里的Pamina公主,再到《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黄英饰演的这些角色里,都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灵性,而角色背后的故事,也具备共同点——跨越时间和国界的真善美,和普世的悲悯情怀。

前几天,她在朋友圈视频号发布了一则十几秒的片段《戏说歌剧》,视频中的黄英,身着标志性的黑色,边品着咖啡边聊歌剧——“什么歌剧,就是爱和死亡,上天和上帝。”声情并茂中带着肢体动作,一个轻松、活泼、俏皮的上海小囡跃然眼前。

尽管二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游走,但在朋友眼中,黄英依然是那个在安福路长大的纯真小囡,她爱吃,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对居家物件的品质都有讲究,喜欢逛精品店,看到好的衣服会冲动下单,同时又对历史很感兴趣,常年泡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

而在近距离接触黄英本人一个小时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好有趣的灵魂。

以下附上采访内容:

问:作为刚入门的观众,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歌剧?

第一步是从巴洛克和古典歌剧着手,按照年代Chronicle排列,大部分人最熟悉的就是巴赫和亨德尔。接下来古典时期的就是莫扎特,他的声乐作品很多,对演唱者也好,演奏钢琴、小提琴也好,他们是Foundation基石,对听众来说也是欣赏的切入点。

莫扎特当做入门,最容易的一部作品是《魔笛》,也就是我06、07年主演帕米娜公主角色,作为中国歌唱家登上大都会歌剧院首演的,这部作品由朱莉·泰勒导演,她也是音乐剧《狮子王》的制作人和导演,所以这部剧的风格多样、很有童话世界色彩,从德文版改成了英文版(短版),在Holiday Season比如圣诞季、新年季都会演奏,类似的歌剧是非常适合用来推广高雅艺术的。

问:国内美国或者欧洲相比,中国的歌剧观众(受众)差别主要在哪里呢?

中西观众对歌剧的欣赏没有所谓的差距,歌剧本来就是小众的,但因为发源在欧洲,在西方社会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歌剧文化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因为文化、语言、种族的不同,中国观众需要通过教育来增强自己欣赏的基础Foundation。

虽然说歌剧是小众的艺术,但我们现在也慢慢出现了很多团体和发烧友,他们大部分不是搞音乐理论的教授、专家,但其实非常精通,有时候收集的唱片资料比专业人士还要丰富,个别我接触过,我也很愿意跟这些人继续沟通、交流、学习。

探索歌剧极致境界,唯有热爱和投入

犹太人有谚语云,“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充斥着太多热爱的广告商业世界里,人们对热爱有太多误解,有的热爱来自一时冲动,有的热爱只是标新立异。

而在黄英的世界里,热爱的同义词,是付出,她常提的两个词是Commitment(付出)和Sacrifice(代价),为了歌剧,黄英的生活更多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律,绝无外界想象的光鲜,黄英告诉我,她至今还保持着每天听各类音乐作品,不光是歌剧,还有爵士乐、室内乐、交响乐,并且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坚持健身。

黄英说,在拿到一个角色后,百分之七十是角色之外的案头工作。她的曲谱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常常是把意大利语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汉语,案头工作也并不局限于歌剧本身,而是横跨历史、人文、博物,用她的话说,要“泡”在那个文化里。

问:怎么理解您说的要泡文化里?

想成为真正的歌唱家,不是光有好的嗓音条件就够了,除了热爱这门歌唱艺术之外,还要付出很多,要dedicate,静下心来花时间、精力、金钱,去不断学习完善。这就是所谓的泡。

比如在欧洲,我去佛罗伦萨的达芬奇学校、美第奇学校等学习,这些正规语言学校谁都可以去,只要预约,一天、半天的课程都有。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肯定要实际在那边生活体验,了解他的思维、文化、艺术、历史,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语感,当时我去的时候就住在意大利人家里,就跟家里的老太太聊天,练习意大利语。

有时候我也会在画面上找找音乐灵感。作为一个艺术家,当然是要吸取精华、吃百家饭。比如经常去巴黎的卢浮宫、奥赛美术馆看看,耳濡目染,原来不理解的音乐作品,现在就明白了。艺术是相通的,画面和音乐是可以互相启迪的,法国作曲家里,弗瑞、德彪西等的作品里,可以说每一首艺术歌剧都是一幅印象派的画。比如说Clair de Lune(《月光》),我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在朦胧的月光中,人们边唱歌边起舞和饮酒的画面。

黄英谈《慈悲颂》和中国歌剧

2020年如此特殊,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打乱了经济和文化交流,也迫使所有的个体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自身,音乐的疗愈作用更体现出来了。

此时的《慈悲颂》巡演,也多了一重意义。

作为一个歌剧艺术的初级爱好者,对《慈悲颂》一直有所耳闻,而黄英的加盟,也让我对这场演出有了更多期待。

问: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你认为《慈悲颂》应该传递出什么样的价值和信息?

我理解的《慈悲颂》,是心怀苍生、普罗大众的情怀,和我珍视的热爱、信仰、投入,本质上是相通的,做歌剧、做古典音乐要的是热爱和奉献,就是 compassion。

敦煌莫高窟有那么多石窟、壁画,谭盾老师筛选后做出了六个乐章,把故事重新艺术加工创作了一下,为的是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沟通感情、分享心灵,作品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人类自己和大自然一个深切的对话。

问:为了这次演绎,您做了哪些准备?

今年的《慈悲颂》有男高、女高、男中、女中,加上少数民族的歌手以及反弹琵琶的舞蹈,也有琵琶独奏,我唱的九色鹿和妙善公主这两个角色,都是光明和真善美的化身。

除了网上查历史资料,我还是通过比较传统的方式——看书,现在手上正好有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图说敦煌》,讲敦煌的254个石窟,我没去过敦煌,这本书帮助蛮大,走进这样一座曾经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的艺术宝藏。是对历史间接的一个学习,另外小时候看过陕西歌舞团的反弹琵琶表演,印象很深刻。

我是相信神灵的,这部歌剧里的唱词都是梵文,所以我要去寺庙里听听经文合唱,而且作为歌剧演员,排练之前要谱子读熟并背出来的,这是对所有歌剧演员的专业性要求。

很荣幸这次能够跟谭盾老师再一次合作,我对他的风格还是比较了解,《慈悲颂》的唱段也有以前他作品风格的影子在里面。

问:如何评价这一代学歌剧的中国学生?

我的学生现在都在慢慢走向国际,一部分考上了曼哈顿音乐学院、曼尼斯音乐学院、朱利亚音乐学院等顶尖学校,他们的机遇更好,见识也很多。

六七十年代时,欧美乐团多的是日本人,九十年代中后期全是韩国人和一小部分台湾人,现在,你去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走出来全是中国学生,楼道里听到都是中文。中国学生的基础比例越大,诞生顶尖歌剧演员的概率就越高。

Education是很重要,在国外中小学阶段就有不同程度的基础音乐课程。但Educational Program是细水长流的,不是一天两天,为什么现在国际声乐比赛里得高奖的不少是韩国人,因为他们的老一辈比我们早出来又比我们早回国,现在年轻一批留学的都回国了,将来会越来越好,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问:歌剧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成就感?

目前我们上音的教育正在与国际接轨,进步很快。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声乐老师,Vocal Coach(声乐教练)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音准、节奏、语言,加上不同作曲家的风格,这样才能培养懂得风格、语言、文化的国际水准的青年歌唱家,这方面还在不断完善。

以前我们学习只能听卡带,现在信息这么方便,见多识广,所以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是不能比的,现在上音一二年级的唱的都非常好,味道也对了。

过去六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我作为歌唱家和声乐专家教授,有这样一个双重身份,在教学当中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也有机会来整理我自己的声乐、演唱、技术、美学理念,将来也拿来出书,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的首要身份,还是作为歌唱家继续活跃在国际舞台,同时作为老师,要致力培养出世界高水准的中国年轻一代歌唱家。

原标题:《一个歌剧门外汉青年对女高音黄英的采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