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朋友圈广告才是真实的你|WEEKLY
原创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来自专辑心理学研究每周播报
朋友们,周六好(今天推荐的音乐是“年糕妹子”李遐怡的新歌《HOLO》)。在本期「简单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手机搜集的数据,竟然可用来预测你的性格
小黄片看多了,可能有什么坏处?
状态焦虑VS特质焦虑,你的焦虑是哪一种?
自恋的人,不太可能“吃一堑长一智”
戒毒研究新进展:让小鼠不再“复吸”的方法
男性双性恋,真的存在吗?
看完记得去留言区与我们唠唠!
手机搜集的数据隐私,可以预测你的个性特征
淘宝有个梗:在首页搜索“连衣裙”后显示的价位,基本就是对这个用户消费能力的预测。
——没错,“也许朋友圈乱入的广告,才是真实的你”。如果有天刷到玛莎拉蒂投放的广告(仅26个朋友可见),也会恍惚产生了成功人生的错觉。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手机要求获取的这些隐私数据,甚至可被用来预测人格特征。
7月14日,LMU心理学家Markus Bühner领导的一支研究小组在《PNAS》报告,他们搜集到的手机数据,“能够在广域水平和狭义层面上预测用户人格的开放性、责任感和外向性”。研究人员招募了624名志愿者,在30天內使用一个专门开发的app收集与用户行为相关的编码信息(比如通信模式、社交行为、音乐偏好、地理位置等等)。之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并对预测个性特征(“大五人格”)的能力进行了交叉验证。
结果显示,该算法确实能够成功地从智能手机搜集的数据中,获得大部分的个性特点。
作者之一、斯坦福研究员 Clemens Stachl 意识到,这项结果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互联网大公司对数据的胃口。一名用户评论道:“欢迎来到西部世界第三季,剧中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
小黄片看得越多,勃起功能越差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泌尿协会(EAU virtual Congress)线上会议上,安特卫普大学医院的首席研究员Gunter de Win教授发表了一项有关“看片男性”的报告。
研究数据显示:
一个男人看色情片的数量与勃起功能下降有关;
看片与对“正常”性行为的不满有关。只有65%的受访者认为,与伴侣发生性关系比看片更刺激。
这不是严谨的临床研究,而是基于一份来自比利时、丹麦和英国3267名男性的问卷调查。他们回答了118个问题,涉及“自慰、看片频率、与伴侣发生性关系频次、勃起功能”等。由于样本够大,研究者觉得他们的结论具备一定参考性。
Win教授说:“在我们的样本中,男性平均每周的看片时间多达70分钟左右,通常每次5到15分钟;在看片时,90%的男性都会直接快进到最刺激的画面;20%的人说,为了获得和之前一样的刺激,他们看片的口味越来越重”。
另外,在35岁以下男性中,约有23%在与伴侣发生性关系时有一定程度的勃起障碍。看片时长与勃起难度增加之间具备显著相关性。
研究人员认为,与看色情片有关的勃起功能障碍问题,可能源于“缺乏性唤醒”。
也就是说,当他们需要越来越刺激的色情片来唤醒自己时,“伴侣性行为”的吸引力已经不够了,这会导致他的性满足或性自信水平受损。
(这些结论和猜测都有争议,因为色情片消费不完全有害。在一些临床案例中,它是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辅助手段之一。)
状态焦虑VS特质焦虑:你的焦虑是哪种焦虑?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它指在面临某些压力事件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考试前的焦虑、表白前的焦虑;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个人稳定的特征。不管是重大生活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容易表现出焦虑,比如一想到自己会变老就焦虑。
区分特质焦虑症和状态焦虑症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特伦托大学刚刚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就利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42名被试者中,区分了这两种焦虑症下大脑结构和神经活动的不同。这种“不同”,具体来说是:
特质性焦虑与默认网络(DMN)的结构协方差相关(DMN的背节点增加而腹侧节点减少),与前额区域DMN的rs-FC相关;状态焦虑与显著网络的rs-FC和DMN广泛相关,特别是在其腹侧节点,但与任何结构模式无关。
临床经验表明,具备特质焦虑的个体在处理压力情境方面有困难,有抑郁的风险,社会竞争能力较弱,并且容易发展成精神疾病。
研究者说,“有状态焦虑症的个体,应该及时去治,这样他们就不会发展成一种慢性的特质焦虑症”。可以参考的方法包括正念训练、体育活动、心理咨询等等。
而高特质焦虑个体的调节,可以通过药物/神经刺激方法(如经颅磁刺激或经颅直流电刺激)来实现。
自恋者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错了
俄勒冈州立大学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恋者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为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研究者招募了170名本科生,用问卷测量了他们自恋程度,并让他们进行了一项模雇佣实验。从中评估他们是否有“反事实思维”,以及他们所做的决定的正确程度。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指:思考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比如你今天迟到了,然后自我反思:“要是早点起床就不会这样”。
结果发现:当自恋者正确地预测了结果时,他们(比非自恋者)觉得自己的可预见性高:“我一直都知道事情会这样发展”。
当自恋者错误地预测了结果时,他们(比非自恋者)认为结果的可预见性更低:“根本没人会猜到结果是这样”。
反正不管结果好不好,自恋者都觉得:我不需要反思,我不需要“反事实思维”。
“我们所有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自我保护的思考”,研究作者Satoris Howes说。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力量,但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他们自己的不足。
但自恋者的自我保护,却表现为一种“事后偏见”(hindsight bias),俗称事后诸葛亮。比如研究者所举的特朗普的例子。
他在2004年说,“我早就预料到了伊拉克战争。我的预测比任何人都更好。”
而特朗普在2017年表示,“没有人知道医疗保健会如此复杂”,因为他没有提出一个成功方案来替代《平价医疗法案》。
“清除”毒品记忆,可能有助于防止毒瘾复发
治疗毒瘾最困难的部分是预防复发。因为与毒品相关的记忆分布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戒断症状非常严重。
7月16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朱英杰团队和斯坦福联合发表在《Neuron》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断小鼠大脑中和吗啡相关记忆的通路,可以“清除”与毒品相关的记忆,阻止“复吸”行为。
研究人员将小鼠放在两个小箱子里,一个箱子供给生理盐水,另一个箱子供给少量吗啡。五天后,小鼠吗啡产生了强迫性偏好(也就是嗑药上瘾了)。然后使用光导纤维关闭了小鼠脑室旁丘脑(PVT)通路,以减轻毒瘾戒断症状。
当研究者撤销了光导纤维的切断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小鼠已经不再对供给吗啡的箱子上瘾了!即便时间过去了两周也还是如此——它们似乎忘记了吗啡的作用。
期待早日实现在人体研究中的转化吧(这样尔康也不用那么辛苦,戒毒全靠忍)。男性双性恋真的存在,“生理反应”就是证据
一直有类声音认为,双性恋者只可能是女性。“男的说自己是双性恋的,其实都是同性恋,是出柜路上半途的一站”。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依据。在2005年的一项实验中,33名自我报告为“双性恋”的男性接受了生理反应监测。心理学家发现,四分之三参与者的生理唤醒源,实际来自男性(而剩下四分之一的生理唤醒模式与异性恋相同)。
《纽约时报》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Straight, Gay or Lying?”,暗戳戳地表示,男双性恋者其实是同性恋,他们撒谎是因为社会压力而羞于承认。
但这项研究是粗糙的,样本也很小。与之相反的是,7月20日,美国西北大学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称,男性双性恋者确实存在。他们拿出了质量更高的证据。
心理学教授Michael Bailey和同事们回顾了2000-2019年间、四所大学600多名男性参与者的生理唤醒数据,几乎整合了所有与之相关的分析。
数据也都基于生殖器性刺激的监测(比如分别看以男性/女性为特征的小电影),比简单的自我报告靠谱得多。
研究者证实:
男性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双性恋倾向,他们可以同时对男性和女性表现出“生殖上和主观上的唤醒”。没啥好争的了,证据足够有力。
另外,男性的双性恋也有程度上的差别。一些人更倾向于同性恋,一些人更倾向于异性恋。
比如Campbell先生说的,“男女对我的性吸引力大约是5对5,但情感吸引力是1对9,女性更高。和男人在一起时,我好像没什么两眼放烟花的时刻”。当然啦,双性恋男性也可以独自美丽,他们并不需要这样的研究来向别人证明什么。
但Bailey表示,他希望这样的研究可以继续推动公众认知向前走——男性的性取向同样也是渐变的“连续谱系”,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本期weekly就到这里了,希望你又得到了一点有意思的心理学技能。
我们下周再见!
罗小虎、江湖边 ✑ 撰文Reference:
Jeremy Jabbour et al. Robust evidence for bisexual orientation among 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DOI: 10.1073/pnas.2003631117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7-porn-worse-erectile-function.html
Stachl et al., Predicting personality from patterns of behavior collected with smartphones. PNAS (2020). DOI: 10.1073/pnas.1920484117 doi.org/10.1073/pnas.1920484117
Francesca Saviola et al, Trait and state anxiety are mapped differently in the human brain,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DOI: 10.1038/s41598-020-68008-z
Satoris S. Howes et al, When and Why Narcissists Exhibit Greater Hindsight Bias and Less Perceived Learn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 DOI: 10.1177/0149206320929421
Piper C. Keyes et al. Orchestrating Opiate-Associated Memories in Thalamic Circuits, Neuron (2020). DOI: 10.1016/j.neuron.2020.06.028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