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过敏源检测,如何避免被坑?

2020-07-28 21: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黄志恒 儿科黄哥黄医生 来自专辑牛奶蛋白过敏

近年来,过敏宝宝越来越多,门诊经常有家长要查过敏源。但是,你知道怎么选择过敏源检查吗?查的过敏源意义在哪里吗?今天就科普这个问题。

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

发生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通常为典型的 IgE 介导;包括急性荨麻疹、严重过敏反应、口腔过敏综合征、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速发型胃肠道过敏等;这类患者病史相对清楚,通常情况下都会通过皮肤点刺或血清过敏原 特异性IgE 进一步确认。

迟发型:

发生在数小时到数天内,通常为非 IgE 介导或混合介导;大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或皮肤症状,包括特应性皮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食物蛋白诱发的小肠结肠综合征等;这些患者症状与食物摄入的关联性不明确,通常就诊于消化科、皮肤科及儿童营养科等。

所有怀疑食物过敏的患者,无论是严重过敏反应,还是速发或迟发型过敏史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血清特异性过敏原IgE或皮肤点刺试验检测,以帮助诊断/排除是否存在 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明确致敏的食物、指导食物规避及进一步的食物回避试验和口服激发试验。

常见过敏原检测分类

1.皮肤点刺试验

检测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反应迅速,消退也快)

方法: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例如我们青霉素皮试就是这样做的。

接种部位的敏感性:背部>上臂外侧>前臂伸侧>前臂屈侧

判断标准

检测年龄:3个月以上的婴儿;因为要用针刺,影响临床开展。

2.特应性斑贴试验

用于检测非IgE介导的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2个小时以上到数周才出现过敏反应)

方法:标准过敏原制成的贴剂,贴于皮肤表面,在48h后移刮去,观察皮肤的变化及是否有其他临床表现。

对非IgE介导的特别是小麦导致的食物过敏有一定诊断价值。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乳糜泻多是非IgE介导或混合介导的。

3. 血清过敏源检测有个坑

血清过敏源检测,有测IgG的,有测IgE的,非常热闹,不光病人,医生有时也云里雾里的。

3.1 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

食物特异性IgG 不能用于食物过敏的检测 ,但仍有很多医院在使用。

食物特异性 IgG 检测少则十多项,多的可达 90 项,通常多种食物均呈阳性反应。食物特异性 IgG 用于诊断食物不耐受,不能用于食物过敏检测。

基于此结果做出的规避建议,往往使患儿陷入没有食物可吃的状态,长此以往导致严重营养不良。

食物特异性 IgG 的检测值及分级情况

检测值(U/ml) 分级 判断

<50                    0     阴性

50-100               +1    轻度不耐受

100-200             +2    中度不耐受

>200                 +3    重度不耐受

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牛奶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回避牛奶蛋白的同时,需要低过敏源性配方粉替代治疗从而维持相应的营养。

基于食物特异性 IgG 结果做出错误的食物规避的建议,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若是不幸遇上黑心商家,大头娃娃的惨剧可能又要上演了。

所以说,测过敏源IgG诊断食物过敏。大家不要踩坑哈。

3.2 食物过敏不等于食物不耐受

食物过敏:是免疫机制引起的食物不良反应;对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即使很少量的食物也可引起严重的反应。例如牛奶蛋白过敏

食物不耐受:不是免疫反应,指难以消化或代谢某种特定的食物;常见症状包括肠道产气过多、腹胀、腹痛以及腹泻;例如乳糖不耐受

3.3 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才是正确的

食物特异性过敏原IgE:用于 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诊断。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已经明确的,很常见的一种形式。血清特异过敏源IgE检测,是目前比较准确的方法。

有定量和定性2种检测方法。定性就是知道是否过敏,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但是没有具体数值。见下图。

过敏原特异性 IgE(sIgE) 检测,无论其检测值还是分级标准,均优于食物特异性 IgG。

看食物 sIgE 的具体数值,不只是看 sIgE 对应的分级。sIgE 水平越高,代表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越高。同样的分级,不同的数值,风险可能相差数倍。

4.食物激发试验

通过回避可疑食物2~4周,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可疑食物激发症状出现的方法,观察食物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目前临床多采用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

5.嗜酸细胞

外周血或胃肠黏膜中的嗜酸细胞增高可辅助诊断过敏性疾病。升高水平与特应性皮炎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

嗜酸细胞增高亦可见生理(如早产儿或静脉营养后)或病理(如寄生虫感染、炎症性肠病、T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嗜酸细胞在诊断食物过敏方面意义有限

对于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人工喂养者回避牛奶蛋白及奶制品,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其中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给予无乳糖配方,无腹泻患儿可给予含乳糖配方。

病情严重时可以氨基酸配方粉喂养,喂养6个月或者至患儿9~12月龄。

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继续哺乳,至少至6月龄,回避牛奶蛋白及奶制品。

建议以下情况,考虑暂停母乳,改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

尽管母亲饮食回避,患儿症状持续存在且很严重

患儿生长迟缓和其他营养缺乏

母亲饮食回避导致自身严重体重减少和影响健康

母亲心理压力太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