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潘天寿:书画不是比拼苦力,艺术是比拼境界

2020-07-24 21: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绝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

——潘天寿1957年《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潘天寿(1897—1971)先生,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20 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他的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大气磅礴,具有摄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在20 世纪文化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直面传统绘画遭遇的困境,从中国绘画体系内部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真正从学术层面上捍卫了民族传统,并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潘天寿先生的艺术, 深入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 尤其是历代文人画大家的精华,功力沉厚;同时, 他又具有独特强烈的艺术个性, 不拘陈法, 脱尽窠臼, 创造出超逸高雄、警奇古厚的自家面目。潘天寿先生的作品,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点, 造型概括, 风骨遒劲。他的用笔, 果断而静炼, 强悍而有控制, 如垩壁漏痕、拗铁折钗, 具有雄健、刚直、凝炼、老辣、生涩的特点。

他善用浓墨、泼墨,间用焦墨, 苍茫厚重, 枯湿浓淡均见笔力。设色古艳, 清超绝俗,不以自然色相为囿。他深入研究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规律, 尚气势, 重整体, 追求不平凡的艺术表现。他作画极有魄力, 而章法结构又极为坚劲严谨, 沉静周密, 惨淡经营, 直如老将用兵, 高瞻远瞩, 出奇制胜。能在险绝之中又见平稳, 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特有的结构美。

在作毛笔画的同时, 潘天寿先生还常作指墨画, 其特有的沉郁古拙之意, 诚非毛笔画所能替代。指墨技法创成于清代高其佩, 而在先生的作品中达到了更为完美的境地。他的不少代表作, 都是指墨画成的。

潘天寿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 得力于卜文、猎碣、二爨及锺太傅、颜鲁公、黄石斋、倪鸿宝诸家, 真草隶篆, 无施不可,豪迈朴茂, 独树一帜。自刻印章, 亦刚劲苍古, 与画格完全一致。诗则从二李入手, 转力韩杜, 亦受吴昌硕影响, 诗格棱峭横肆, 颇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画作, 熔诗、书、画、印于一炉, 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一、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 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 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二、艺术之民族性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三、继承与变革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

四、造化与心源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

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

——论画残稿

五、人品与画品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

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论画残稿

六、风格、独创

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

——对学生语

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1962年春,对来访者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七、气骨、境界

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论画残稿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论画残稿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八、用笔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

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听天阁画谈随笔》

九、用墨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听天阁画谈随笔》

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远视之,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奥。

——论画残稿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

十、用色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西子盛装,固美;淡装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而此间风韵自别。

——论画残稿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

天地间自然之色,画家用色之师也。然自然之色,非群众心源 中之色也。故配红媲绿,出于群众之心手,亦出于画家之心手也,各有所爱好,各有所异样。

——《听天阁画谈随笔》

十一、布置

画之须重间架,犹人之树骨。骨立而体势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卧游录》眉批

画须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原则。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致学生信

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961年,关于“中国画布局问题”的讲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