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关注流浪人员救助工作:上海有支“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
中国青年报7月24日消息,日前,上海救助管理二站(以下简称“二站”)的青年突击队将不久前甄别出身份的福建莆田小伙小陈护送回家。此前,疑似患有自闭症的小陈于2012年走失流浪至上海,二站救助他后,一照顾就是8年。
二站是上海市民政局直属单位,承担上海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在这里,像小陈这样的受助人员有600多个。由于他们大多存在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和听说障碍等状况,难以甄别身份。
为发动年轻人生力军作用,想更多办法帮助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找到家,二站于2015年建立起“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在各科室招募40岁以下的青年。随着突击队不断壮大,二站又于2019年10月成立了“寻亲甄别工作室”,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使寻亲成功率从过去的23%提高到目前的35%。
二站的社工科副科长何元慜是突击队的一员,也是与小陈接触最多的人。“8年来看着他长大,教他生活自理、待人接物,我们已经像亲人一样,这次分别我真不舍得。但我更希望他在家乡融入社会,靠自己的能力好好生活下去。”
救助资料显示,2012年,14岁的小陈随舅舅外出打工,不幸走失至上海松江。2012年10月18日,小陈由二站救助。当时他自称5岁,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大名,也说不出地址。何元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小陈刚进站时年纪小、贪玩、不愿与人接触、缺乏自信,遇事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
当时,何元慜在管理科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从最简单的洗脸刷牙、穿衣叠被开始教起,慢慢和小陈拉近了距离。何元慜发现他喜欢玩皮球,就带他一起玩耍,还教会他足球的规则,并循序渐进地教他待人接物的道理,帮助他改掉了不良习惯。
为了确认小陈的姓名和住址,何元慜和同事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线索。一次午饭时,突击队队长祁巍问小陈,筷子用他的家乡话怎么说,小陈回答是“dü”。祁巍再次找他聊天,“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外面黑色的,里面肉是白白的。”会不会是山竹?祁巍找来山竹的图片,小陈看后拼命点头。综合这些信息,他们推测小陈的家乡在闽北一带;加上智慧公安的帮助,近日,小陈的身份和住址终于确定了。
通过全国寻亲甄别联动机制与莆田救助站对接后,6月19日中午,何元慜和队员们带着小陈,坐上了去往莆田的火车。一路上,小陈看着窗外的风景,时不时对何元慜说,他的家乡也有山,家门口还有庙。
6月20日,一行人到达莆田。表叔代替有智力障碍的小陈父母来接他回家。亲人相见,表叔落下泪来。出于对小陈今后生活的关心,队员们办完手续后,又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他家。
到了家门口,8年前带他出来打工的舅舅看到小陈,紧紧抓住他的肩膀,几度哽咽。他自责地告诉队员们,小陈走失后,他找了整整3年,去过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还通过电视台、交通广播等渠道,一边打工一边寻人,把打工的钱都用完了。
父母见到阔别8年的儿子,既激动、又拘束,母亲一直拉着儿子的手,父亲一直盯着儿子,生怕离开自己的视线,直到大家招呼他们拍个团圆照,一家四口才紧紧地靠在了一起。小陈离家8年,父母又生了一个男孩。
家里房子破旧,无法正常居住,趁小陈回家的机会,亲戚们纷纷凑钱帮他家重新盖房,目前一家四口住在小陈叔叔家。得知小陈的户口前几年已注销,队员们又和村里协调,帮助他重新上户口、办低保,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队员们返回上海后,小陈连续几天给何元慜打来电话,说他在村里转了好几圈,找到了记忆中的山、家附近的庙、小时候玩耍打闹的同伴,还一定要和站长“唐妈妈”说话,告诉她“我已经到家了,我很好的”。何元慜说:“虽然老家条件不如上海,但从小陈的电话里,我能感受到回家给他带来的温暖、快乐。”
在二站,像小陈回家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流浪在外8年的老刘,在二站与泰州、靖江、姜堰市救助管理站四方联手帮助下回到家乡;走失9年之久的老人李琼芬在母亲节前夕与子女幸福团聚;8年前随同智力障碍母亲入站的女孩,二站为她联系到了可以保证生活和教育的儿童福利机构……
去年10月,二站寻亲甄别工作室成立,针对站内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利用多种甄别方法、多条信息渠道、多类机构合作等方式开展有效、精准的寻亲甄别工作。工作室还依据青年突击队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520甄别法”——“5”是指对受助人员“望、闻、问、切、断”,“2”是指“跨省联动、跨界协作”,“0”是指与受助人员零距离接触。
目前,这支青年突击队已有63人。从2017年至今,这支青年突击队已帮助100多名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仅今年上半年,就帮助12人归家。
(原题为《上海有支“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