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丨蒋晶晶:做内分泌科的福尔摩斯

2020-07-24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 物 介 绍

蒋晶晶,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博士,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罕见代谢病分会副秘书长,擅长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

1

学医之路

让愿意追逐梦想的人,在可以拼搏的年纪无所顾忌地勇往直前,是时代赋予80后的机会和幸运。2007年,26岁的蒋晶晶硕士毕业,南下上海,报考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内分泌专业的博士并如愿被录取。他那时的梦想是要去全国排名第一的内分泌专业接受系统的临床和科研训练,将来做一个优秀的内分泌专科医生。

2011年,蒋晶晶博士毕业。那一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蒋晶晶因此成了第一批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轮转中的一次经历让他终身难忘——在血液科轮转期间,床位上有一个十来岁的淋巴瘤患者,双上肢肿胀得厉害,护士没法打针。为了减少患者痛苦,蒋晶晶想着帮她穿刺深静脉留置导管,方便后续的化疗和补液。凭借在麻醉科轮转期间积累的经验,他迅速完成了置管,然而却发现管内阻力大,无法补液,显然是穿刺置管误入了颈动脉。

这是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失误,一般拔除导管按压止血后重新置管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患者有凝血障碍,拔除导管后出血不止。当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压迫止血。这时蒋晶晶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一动不动地按压住穿刺部位,病人的颈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血肿。3个小时后,幸运之神眷顾了医患双方——血终于止住了。

血淋淋的教训印证了一句老话:医学是一门精细而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差错,即使是一个小的失误,也可能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危险。当天晚上,蒋晶晶一宿没睡,白天的经历在脑海里反复重现。这件事情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光有一颗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向善之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

两个月后,蒋晶晶轮转到神经内科,凌晨时分被叫去看一个终末期的患者,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家属说,病人的孩子还在外地赶回来的路上,希望能让病人撑到第二天,见孩子最后一面。患者因为休克,外周血管已经打不进针了,血压在往下跌,要多撑一段时间,只能放置深静脉导管。然而患者因为疾病的原因,头颈部一直在不停地抖动,置管难度很大,蒋晶晶当时本可以拒绝患者家属的要求,但也许是潜意识里为了弥补上次那个血液科小患者的遗憾,他沉着冷静地置管,一次成功。药物经深静脉导管泵入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稳住了,直到第二天中午孩子和家人都到齐后才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2最后的防线

2012年,蒋晶晶进入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不久后开始担任高年资住院医师,负责全院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会诊。内分泌科涉及的疾病多而复杂,临床表现千奇百怪,有大量的疑难杂症、罕见病和遗传病都属于内分泌科的范畴。一个优秀的内分泌专科医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否则可能会漏诊很多疾病。

曾经有一位消化科的会诊病人,严重腹泻到脱水休克,当地医院虽然抢救回来,但发现肾衰而进行了维持血透,之后患者辗转来到中山医院消化科,住院期间腹部CT检查发现肾上腺占位,蒋晶晶去会诊发现,患者的血去甲氧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到正常上限的数十倍,高度提示嗜铬细胞瘤。但嗜铬细胞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秘,而这个患者的临床表现正好相反。

这时,一个细节引起了蒋晶晶的注意——患者除了有腹泻引起的低钾血症,还有难以解释的高钙血症。好奇心驱使蒋晶晶查阅了大量文献,最后在PubM ed网站上查到,1975年英国医生报道了一例嗜铬细胞瘤分泌血管活性肠肽,继而引起严重水样腹泻和高钙血症的病例,随后的40多年里,世界各地又陆续报道了十余例。对照着眼前这位患者,蒋晶晶眼前一亮,在随后的多学科讨论中,泌尿外科医生最终同意接手这个棘手的病例。

手术后的第二天,患者的腹泻就停止了,三天之后,患者在没有血透的情况下,肌酐奇迹般地恢复正常,患者有尿了,肾功能也趋于正常。手术后的免疫组化证实了术前的猜测,肿瘤组织血管活性肠肽染色呈强阳性。两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蒋晶晶说,北京和上海的顶尖三甲医院是我们这个国家卫生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否则,病人就只能回家了。

3一线生机

根据中山医院大内科的传统,所有的内科主治医师都要做半年的内科总值班。蒋晶晶在担任内科总值班期间曾经去急诊抢救室会诊一个甲亢合并重度黄疸的病人。患者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家中的顶梁柱。内分泌科医生都知道,甲亢的患者如果出现了重度黄疸,往往凶多吉少。患者甲亢确诊时已经很严重,伴有黄疸,当地的医生起初用了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后来黄疸加重,因为怕药物加重肝损,就停用了甲巯咪唑。患者的黄疸越来越重,当地医院只好建议家属把患者带回家,活一天算一天。家里人不甘心,从外地来到中山医院,想着到了上海的大医院,或许能有一线生机。

蒋晶晶去会诊的时候,看到患者虚弱地躺在抢救室的病床上,心电监护显示每分钟170次左右的快室率房颤,患者的总胆红素超过了300um o lL,是正常上限的十几倍。治疗存在矛盾: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可能加重肝损,而不用的话甲亢又无法控制,黄疸也不能改善。一种可能有效的治疗策略是使用大剂量的丙基硫氧嘧啶和糖皮质激素,同时压住甲亢和黄疸,但是这样做有相当大的风险。成功了,皆大欢喜,如果失败,后果难以预料。凑巧的是,本院的一位外科医生正好是这位患者的亲戚,在得到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后,蒋晶晶立即给患者用上了丙基硫氧嘧啶和糖皮质激素。

三天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降到了原先的一半,黄疸在一周后也降到了200um ol/L,患者有救了!后续的治疗中,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逐渐降到了正常,心率也随之慢下来了,胆红素降到不足100um ol/L以后,静脉用的激素减量并改成口服。患者的甲亢和黄疸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上海的大医院最终没有让患者和家属失望。

自从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蒋晶晶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时不时会遇到充满挑战的病例,一些疾病太罕见,或许这辈子只能遇到一次,这对临床医生的要求很高,需要不断地学习,而他需要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越来越多。时间不够用,或许是一线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唯有马不停蹄,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给他们希望和力量。

采访/张逸 编辑/燕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