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区40年|文化创新路上乘风破浪的深圳,你爱了吗?

2020-07-23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上

总有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标注光阴的力量

铭刻前行的坐标

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与“深圳文化创新2020”的冲刺收官之年

在此交汇

让人们油然而生置身改革史诗中的感慨

更有文化创新的豪迈

“十三五”以来,

深圳文化在新起点上的谋篇布局,

充满了创新锐气、蓬勃朝气。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要以新作为新担当谱写新篇章,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5年底,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20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打基础、谋长远、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构建五大体系,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2020方案”,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未来的“规划图”,更是一张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施工图”。方案最大特点是“实”,细分出153项具体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创新点、突破口,并明确每一项任务的工作要求、牵头单位、完成时间。“认准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工作思路,引领“2020方案”落到实处、变为现实。

倏忽间,几年前播撒的文化种子,迎来了收获季,硕果累累。截至今年6月,153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了145项,完成率达94.7%,平均下来一年干了30多件实事。

回顾文化创新之路,以“2020方案”为指挥棒奏响的文化交响曲气势恢宏,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正不断提升“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今,跟随文化创新的铿锵节奏,我们正在读懂一座城市在文化之路上的远大追求和执着坚守。

敲下“定音鼓”

城市精神体系凝心聚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的荣耀,千万市民的骄傲。

7月17日,深圳举行市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大会,吹响了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冲锋号。

“2020方案”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文明建设正是其中重要内容。深圳的文明建设注重“内外兼修”,不断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六个以”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法治促进文明,让文明从“软约束”变成“硬约束”;以机制保障文明,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开展;以科技助推文明,为社会文明进程装上“加速器”;以文化滋养文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共建共享文明,让市民成为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受益者;以传播弘扬文明,创新内容方式讲好文明故事。

文明的崭新路径,引领文明之城阔步行进。2017年,深圳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2019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深圳的成绩大幅度提升,得到中央文明办的通报表扬;如今,深圳正朝着“六连冠”的目标迈进。

传递核心价值,锤炼城市精神,深圳依托城市精神体系的建设,敲下“定音鼓”,持续凝心聚力——

思想,是指引前行的明灯。深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牢意识形态“方向盘”,确保城市意识形态领域平稳有序。

“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上线,实施新思想“首页首屏头版头条工程”;首个理论研究网站“深思网”上线;首份《深圳社会科学》杂志问世,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新发布的学术期刊关注度指数排行榜中,该期刊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位列第三;2018年、2019年分别有两批共15家机构被评为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带动深圳社科领域学术发展……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的精神,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导向。近两年,深圳正在概括提炼“新时代深圳精神”,为城市精神体系的建立标注崭新的坐标。时隔十八年,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呼之欲出,外树形象、内聚合力,它将使这座城市在迈进新时代的征程中面容更加自信、步履更加矫健。

城市精神图谱的构建,需要城市文明内涵的积淀,也需要有高远的学术文化理想。

在深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浇灌学术创新的沃土,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深圳打造了一批新的学术平台,让一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成果出炉。《深圳改革创新丛书》《中国道路的深圳样本》系列丛书、《为什么是深圳》等一大批社科成果,惊艳了国内学术理论界,使“深圳经验”插上了理论的翅膀。

实践呼唤着理论,理论需要学术名家。近几年,深圳针对自己的短板,实施“学术名家计划”,以各种方式聘请国内外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担任深圳的“特约研究员”,“聚天下之英才为我所用”……一系列优秀学术成果通过理论创造与观点引领,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学理支持和智力支撑。

描绘“新画卷”

文化品牌体系色彩缤纷

一张白纸,可以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特区建立40年来,如同一张白纸描画出的美丽图景,经济科技勾勒了特区的线条,文化艺术涂抹了城市的色彩。

“2020方案”实施以来,文化艺术为城市带来了浓墨重彩、气势磅礴的文化新气象。

气象之新,在于文化品牌之花开四季。

“2020方案”提出“创新城市形象标识,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作为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项目,深圳2017年率先在全国首发城市文化菜单,迄今已连续三年发布。

一份文化菜单,不仅是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推荐表”,更是满足市民文化向往的“承诺书”。文化菜单中大多数是新创立的品牌活动,比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深圳书展、深圳舞蹈月等。几年来,深圳新增的重大文化品牌活动达18个,历经“从无到有”的精心设计,闪亮登场,既是文化品牌的增量,更代表了高品位的质量。

如今,城市里一年四季上演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达30多个,构筑起深圳人“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推动深圳日趋成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形象开放时尚的文化高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班德林连续两届来到“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现场,他说,“音乐季”为新兴城市的文化发展树立典范,深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文化交流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气象之新,在于文艺创作之精品迭出。

去年11月4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这座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上演了由深圳市策划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部精心打造的深圳文艺作品惊艳亮相,在重要历史节点唱响“深圳好声音”。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与2019年,深圳分别有3部和4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全省遥遥领先。深圳,已成为文艺精品重要的生产基地。

深圳的文艺精品为何屡获大奖?从顶层设计到体制机制创新,从改革攻坚到推广扶持,深圳的文艺精品创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灵活可行的机制,为创作营造一流环境。

每年,深圳都要举办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交流、研究、部署文艺精品创作工作,策划一批批优秀文艺项目。为在社会营造尊重、推崇文艺工作者的氛围,深圳积极开展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举办“今夜星空灿烂,致敬深圳文艺名家”文艺晚会,王子武、胡经之、但昭义、祝希娟、冯刚毅、何煌友(已故)等6位文艺名家受到全城瞩目。

气象之新,在于院团改革之破冰启航。

文艺院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支撑力量。2017年9月底,深圳吹响新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号角,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办法深化院团改革:将粤剧团、大剧院、音乐厅重新划归市文化部门主管;组建市歌剧舞剧院填补空白;推动交响乐团与音乐厅、粤剧团与深圳戏院融合发展,建立“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为文艺创作释放更大活力。

改革如“密码”,解锁文艺院团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契合时代发展、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路,向改革创新要作品、要影响、要效益。两年后,三大文艺院团纷纷拿出了优秀的舞台作品,深圳交响乐团的《我的祖国》、歌剧舞剧院的《追梦人》、粤剧团的《东江传奇》……一部部原创作品,展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艺创作实力,见证着院团的成长蝶变,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高唱“主旋律”

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声音嘹亮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新闻战。

凝聚人心是打响这场战争的精神力量,公开透明则是最好的社会稳定剂。上半年,深圳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集中采访等新闻发布活动近200场,深圳的疫情发布机制受到广泛好评,还被多家媒体评为疫情信息发布全省“最透明”城市。

公开、透明、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是对民生热点问题的回应,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象征。

“构建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以“2020方案”中的要求为目标,深圳在媒体融合方面不断创新前行。

在新媒体的航道上,深圳媒体正乘风破浪。

2016年,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三大文化集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改革先从精减开始,“瘦身计划”的实施,让两大媒体集团轻装上阵。报业集团领导班子职数从17名减至11名,减幅达35%,集团本部由25个部门精简为15个,减少40%;广电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由13人核减至9人,减幅31%,职能部门核减编制43个,缩减8%。

近年来,报业集团加快构建“一主报融媒体多平台”的发展新格局,广电集团推进组建“四大中心”,出版集团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不断推进的改革为国有文化集团赢得发展的广阔空间。去年公布的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在全国报刊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排名中,报业集团排名全国第七。深圳卫视收视率稳步上升,近期晚间黄金时段和全天时段排名首次达到全国第6名,《直播港澳台》多次在同时段排名全国第一;深圳书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各项指标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门店前列。

随着“读特”“读创”“壹深圳”“全民阅读APP”“掌上书城”等一系列移动客户端的上线,随着深圳11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运作,深圳网络舆论阵地呈现新面貌,深圳文化集团的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构筑中,同样“乘风破浪”的,还有深圳在国内外的“能见度”。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深圳用新的方式与海内外沟通。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落户深圳。2016年5月9日,深圳英文网“EYESHENZHEN”上线,这是“深圳文化创新2020”中首个正式落地的项目。四年过去,该网站的访问量已稳居国内城市英文网站访问量榜首,深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全球知名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公布的2019“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城市”中,深圳位列第2名,体现深圳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跃升。

谱写“合奏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赢得民心

在蛇口东角头,湛蓝海面映照着粼粼波光,光影的舞蹈与海浪的旋律令人入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正是未来深圳歌剧院的所在地。

文化设施关乎城市品位和未来发展,更关乎民生幸福。2018年,深圳制订出台《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启动规划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暂名)、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

在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将全部动工,构建城市文化新地标。同时,“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和一批市区级重大文体设施也已陆续启动,掀起特区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深圳市政协委员王琛评价:“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将有利于提升深圳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彰显现代文明之城具有积极影响。”

“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福利。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大力推动“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建设,由市财政给予原特区外新建书城和中心书城维修改造工程总投资50%的资金补助,“真金白银”推进书城书吧建设。迄今,深圳已拥有7座大型书城,最新建成的龙岗书城和龙华书城已成为市民追捧的文化打卡地,而遍布各街道的简阅书吧已超过50个。

如今,全市已有各类公共图书馆959个、1000多家实体书店,点亮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未来,深圳将在全市十区(新区)建成10座书城、100个书吧,书城书吧将成为深圳人身边的“文化客厅”。阅读永恒,载体创新,深圳持之以恒推进数字阅读,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公共文化服务,与每个深圳人息息相关。

立法助力,文化深圳氛围日益浓郁。深圳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及《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明确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阅读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城市第一部以条例形式出台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

以立法为引领,以机制为保障,深圳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而均衡的文化服务,成为遍布全市的“文化绿荫”。

如今,每个市民享受“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全市51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3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文化渗透入城市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吹响“集结号”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影响,深圳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反应迅速,发力精准——深圳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文化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组合政策着力帮扶文化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文化银行先后推出“复工贷”“云义贷”等专属产品,出台设置了还款宽限期、无还本续贷、结息周期调整等多项政策,稳定文化企业现金流;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和深圳设计周即将转战线上举办,“网上文博会”与“云上设计周”届时将令人耳目一新……

顺境中高歌猛进,逆流中更坚定步伐。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大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深圳制造”迈向“深圳创意”“深圳设计”。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如今,设计产业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深圳目前有6000多家较大设计企业和近20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产业每年产值约230亿元,带动工业产值数千亿元,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占全国较大市场份额。

作为城市文化菜单的一项重要活动,深圳设计周已举办了三届,成为颇具时代引领性的设计品牌,与之配套的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则致力于打造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去年,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设计师携近5000件作品参展参赛,37个卫星展在全市开花,激发了整座城市的创意热情和灵感,也进一步提升了“深圳设计”在全球设计领域的话语权。

“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业态也在积极创新。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文化创意特色银行启动,增加文化企业授信额度500亿元,制定金融服务方案重点支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软件等十大特色文化行业,对文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金融信贷支持。

风雨兼程,才有风景独好;不舍昼夜,才有星光璀璨。在这些繁荣的景色背后,是基础性工作的推进、制度性建设的完善。精品创作机制、舆情分析机制、产业优化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管理和服务机制,它们都是深圳文化艺术繁盛的沃土。

“2020方案”实施以来的五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对于疾步快行的深圳文化创新而言,却是足以写下恢弘长卷的一段隽永时光。一幕幕文化畅想,在一砖一瓦、一点一滴的实干中成为了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感慨时光的分量,不得不相信梦想的力量。

近期,《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性媒体推出重磅报道,深度观察新时代深圳的文化发展,为“文化创新2020”实施后的深圳给予了新的定义——“东方文化新坐标”。

创新永不止步。“文化创新发展2020”结硕果,现代文明之城建设展宏图,新一轮的文化创新事业已经在路上——7月22日,在深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工作小组会议上,《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将构建六大体系,把深圳建成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国际时尚创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文化创意产业先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面向未来,新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以梦想为帆,以实干为桨,以“城市文明典范”为目标,深圳正在新的航道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承前启后,文化创新发展再展宏图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深圳文化建设又有新的大动作!7月22日,在深圳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工作小组会议上,《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审议通过。

文化有股魔力,若水善利万物。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对一座城市来说,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巨大的。一个城市繁荣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科技实力,更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深圳深谙此理,在文化创新发展上孜孜以求,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去沉淀与累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的收官之年。自2015年底《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按照“认准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工作思路,一件件文化实事快马加鞭,一个个重点项目稳扎稳打,深圳文化创新发展步履铿锵。

截至今年6月,153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了145项,完成率达94.7%。承诺了的事情件件算数、说到做到,认准了的事情坚定不移、善作善成,从中我们不仅能亲眼目睹深圳文化建设的可喜变化,也能切身感受到深圳在文化创新发展之路上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创新发展无止境,文化建设不止步。“文化创新发展2020”进入收官阶段,深圳新一轮文化创新已经在路上。

在巩固扩大“文化创新发展2020”成效的基础上,深圳站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以先行示范区的标准制定《实施方案》,承前启后打造“文化创新发展2020”升级版,实现两套方案无缝衔接。《实施方案》擘画了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文化领域的新蓝图,提出了构建“六大体系”、实施133项工作任务的“路线图”,吹响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再创新局的新号角。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实施方案》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愿景的升级版“规划图”,更是一张明确深圳文化持续创新发展的清晰“施工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出成效上见水平,用创新的一脉一络编织、用实干的一砖一瓦铺砌,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实施方案》才能从愿景变实景。这是深圳推动《实施方案》落地的方法论,也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论。唯此,深圳才能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文化建设成果,以优异成绩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双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采写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监制 | 桂桐

原标题:《特区40年|文化创新路上乘风破浪的深圳,你爱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