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麻哈鱼|终其一生只为延续香火

2020-07-22 17: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01

概述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spp)也称太平洋鲑,属鲑科鱼类,是一个拥有二十多个种类的大家族,常见种类主要有红大麻哈鱼(O. nerka)、大麻哈鱼(O. keta)、银大麻哈鱼(O. kisutch)、马苏大麻哈鱼(O. masou)、大鳞大马哈鱼(O. tshawytscha)、细鳞大麻哈鱼(O. gorbuscha)虹鳟(O. mykiss)等。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而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流域,品种主要有普通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驼背(细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和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三个种类。值得一提的是,虹鳟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养殖量很大,但却是典型的外来物种。

大麻哈鱼的属名为Oncorhynchus ,是由希腊文 onkos(钩)和 rynchos(鼻)组成的,主要指这类鱼成鱼的上下颚在性成熟时会弯曲变形,形似鸟喙。它们在从海水洄游至淡水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吻部和背部的形态变化,而且雌鱼和雄鱼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不过也并不是所有Oncorhynchus属的鱼类成熟时都有钩吻。

雌雄大麻哈鱼(O. keta)回到淡水中时身体形状的变化

02

洄游:希望渺茫的旅途

大麻哈鱼的大部分种类都是著名的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在海水中长大,长大后溯河洄游到淡水河流中进行繁殖后代。而这个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九死一生。

拿黑龙江流域的大麻哈鱼(O.keta)来说,它们洄游距离达到3000千米,还在海水里的时候,面对的是虎鲸、海豹等猎手,到了淡水流域,熊、狼等肉食动物同样不会放过它们。

即便撇开这些捕食者的干扰,要想克服路上的瀑布和激流到达产卵地,也绝非易事。

更不可思议的是,自根据本能找到回到自己出生地的河口,进入淡水开始,大麻哈鱼便不再进食,此后的路途中能量只有输出,没有输入。

即便是到达了产卵地,也并非是永绝后患,从此高枕无忧,相反,筋疲力竭的大麻哈鱼还要面对在此等候着的准备大快朵颐的猎食者。

种种苛刻的因素,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高到不可思议的淘汰率:99.6%,1000条大麻哈鱼里面只能活下来4条。

03

繁殖:绝境后的生机

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慨大自然的残酷,只是,这又何尝不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呢?洄游的路途艰苦至斯,这就要求着大麻哈鱼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这一切,高淘汰率就意味着存活下来的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将这样优秀的基因传递下去,种群的整体水平便会逐代提高,它们才会拥有更强硬的底气去与自然博弈。

在到达产卵地后,雄鱼便会游向雌鱼,互相摩擦,一旦有第三者介入,雄鱼便会驱逐,而后它们会在窝内产卵,并使卵受精,雌鱼还会用尾鳍反复拍打沙砾,藏好受精卵。

大麻哈鱼是“终生一胎”的鱼,即一辈子只有一个产卵期,而它的亲戚虹鳟和大西洋鲑,则是一生多胎,即一生可多次产卵,相应地,大马哈鱼产下的卵会比一般的淡水鱼大很多。

大麻哈鱼籽

循着本能回到出生地的大麻哈鱼,完成了交配任务后,就会死去。

翌年春天,下一代孵化。相对于浩浩荡荡的父辈来说,它们的体型更小,更容易隐藏,搭着河流这“顺风车”一路向下,一路顺遂。而路上的主要营养来源,便是父辈的尸体。父辈的大麻哈鱼,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换来了能供后代安全舒适地成长的环境。这是基因使然,是进化路上的必然,是一笔跟自然的公平交易,人类的浪漫思维却对这种行为有一个新的理解:伟大。

幼鱼

04

生态作用

包括大麻哈鱼在内的鲑鱼都对自然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活在海洋中的二~五年里,它们的身体会积累大量的氮,而洄游过程中,它们会被各种捕食者捕食掉。拿熊来说,它会把鱼带到距离河边200米左右的地方享用这肥美的食物,但同时它也不是什么光盘主义者,它喜欢吃最好的部位——脑和腹部,之后扔掉,再回到溪边抓另一条鱼。一季之中,熊能在森林内撒布数百条鲑鱼尸体。除此之外,它的粪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氮的扩散,而鸟类则会传播得更远。莱莫什发现溪水及河流边的植物富含氮,并证明了树木每年年轮里氮的含量与当年鲑鱼洄游的规模具有相关性。

在《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中有这样一个很妙的比喻:沿着溪畔和河谷,鲑鱼形成了一条给森林运送氮的大动脉。

这可真是贴切极了!

这顿就决定是你了!

05

困境与保护

在过去,大麻哈鱼秋季洄游的场面相当震撼,江河拥堵,肉食者纷至沓来,火热场面一时风头无两。而现在,人类的活动却给它们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过度捕捞,还有不合理的水坝建设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因为它们洄游的路线是固定的,一旦这中间出现了水坝或类似的拦阻,它们将无法回到出生地,自然也就无法繁育下一代了。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大麻哈鱼的保护和恢复工作。1987年在中国东宁县境内绥芬河流域,全国第一个大麻哈鱼鱼苗放流站建立,这个放流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未间断放流鱼苗的放流站;2007年12月12日,大麻哈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015年,永续自然保护基金会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联合发起了“让中国大麻哈鱼回家”公益项目,希望能通过多方的努力使中国大麻哈鱼种群得到保护和恢复。

参考资料:

《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加】铃木大卫 【加】韦恩·格雷迪

《海洋世界》第11期 李欣 《一条大马哈鱼的自述》

百度百科-大马哈鱼

《即使在日本,你吃的三文鱼寿司也可能是虹鳟》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纪录片《人与自然》-大马哈鱼的洄游

图源:必应图片、wiki、百度百科

文案:梁柳红

原标题:《大麻哈鱼|终其一生只为延续香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