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途中,故事躲入方舟

2020-07-23 06: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FIRST青年电影展 FIRST青年电影展

剧组从来不缺故事。

不期而遇的,或从天而降的,情景或许过去了,情绪的勾起却依然充满历时性。济南的台风天,伞和雨缠斗,每天穿拖鞋拍摄完成的《恐鸟症》;白天看景,晚上聊剧本,在开拍前整段拿掉角色支线的《侘寂》;导演以艺术家视角和参与者视角创作完成的纪录片《清明》;在西北老城与散养的藏獒及狼嚎短暂为友的《罪业搭档》…

这篇文章没有全貌。我们试图在已成型的作品中伸入探针,摄取出四个切面。讲述者的视点来自制片人、声音设计与主要演员。

在她/他们的故事里,有波折,与最后落定的小小胜利,每一步都带着一丝“刚刚好”。事实上,在剥离了符号化的崇高与不易后,电影作品本身或许就诞生于这种种的刚刚好。

“用生命在刨着资本主义的墙角”

这一切都要从挖地讲起。

声音制作这块儿,李星宇并不陌生。作为FIRST的熟面孔,在2019年他所操刀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寒露》双双入围剧情短片,最终《宋》斩获了第13届FIRST影展最佳实验短片。但论及纪录片,他一开始看到《清明》是兴趣与疑惑并存的。

兴趣源挺多,导演的创作立场,以及影片表面所展现的平静,那些对冲突的有意回避,对传统电影重要元素的尝试破解;疑虑么…疑虑不太重要了,因为“导演那些奇葩的当代艺术影像作品,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在数次聊天后,李星宇喜欢上了这个人,合作水到渠成,小年那天他们在北京做完前期工作。随后疫情爆发,李星宇被困在英国,发现了始料未及的难题。

由于电影声音是由机头话筒直接收录,声音表现力与其他后期制作上受限严重。考虑再三,他决定索性在被困伦敦的这段时间里,原地组建个团队,把声音重新做过。

录音棚是蹭的朋友大学里的,很多声音素材都来自伦敦,具体来说,是伦敦的小公园。《清明》讲述了一个自家祖坟在短时间里被“连根拔起”、数十位已故先人“重见天日”、最终被安置到一个陌生地方的过程,片中大量涉及的铲土声,是身在伦敦的李星宇和拟音师李俊宽半夜翻墙到公园里偷偷录的。

李星宇在挖地,受访者供图

抡一把无情的铁铲,昼伏夜出,真情实感地在公园里刨出了几个大坑。3月中旬,李星宇辗转回到北京,提到那几个深藏功与名的坑,他说自己运气也是很好,最后一天录完声音的时候,疫情升级,伦敦开始封校,棚也再也不能使用了。

《清明》

亚洲首映

中国|2020|彩色&黑白|74分钟|纪录

导演/编剧/摄影/美术|李宝玖

制片|陈竞苏 剪辑|张敏 音效/音乐|李星宇

导演阐述

这部影片我并不完全是以一个电影工作者或者导演的身份和立场进行创作的。于我而言,记录本身的分量比电影还要高,如今处在“图像爆炸时代”的我们如果能在一部片子里获得新的视听体验,无论作为创作者还是观者都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情。

“所有人都跟我们说,你们就不会挑点好地方拍么”

很难说清是《罪业搭档》这部作品选对了玉门,还是玉门这座城选对了作品。在制片人高凡的形容里,这是一座四面戈壁的颓圮小城,它与一个仍在自我确认与更新的犯罪类型题材剧本互相指认盘绕,长出了这个半隐进沙尘暴中的故事。

通往城区的国道边上有狼,剧组有人亲眼看到。许多房子都塌了一半,街道上的人大多是大型国有能源企业的职工,他们对外来者兴趣缺缺,挤不出太多余的打量。

故事的确应当是发生在这里的,正如导演高寒在阐述里所言,“在失落的工业重镇中人们的困境和命运走向”,也很难不让人想起路内在《雾行者》中所写下的种种,那是一种曼妙的互文。

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开拍前,导演基于对家乡河西走廊的了解,为影片预置了相符的视觉风格,但实际拍摄则与之大相径庭。最大的问题是下雨。雨天几乎占据了拍摄周期一半的时间。场次安排打乱后,损失部分视觉设定是一方面,更致命的问题则是沙土变湿。

影片中许多沙尘暴的场景,是由人工操作风机辅助实现的。过筛沙土,使其足够细密,既保证视觉效果,又不会对演员造成伤害。但下雨令沙土变湿结块,过筛打了折扣 ,风机一吹,打在人身上,劈头盖脸的疼。这也让三位演员王学兵、马浴柯、郭虹成为直接“受害者”,在这种“劣质”风沙中动辄待上数小时,一张嘴念词就要“吃土”;每拍完一条,人物服化状态便已完全走样,稍有环节出错,演员们就要在“干净整洁”和“灰头土脸”之间循环往复…三位演员极少抱怨,他们的乐观、温和与敬业缓和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却让主创在面对后期剪辑的素材时,“每当看到,心里都特别难受。”

那种略带滞障与末日感的氛围,野生粗粝的自然,当地人性格中的种种,在年轻团队的磕碰磨合中被吸纳,再没有其他过多的描述,高凡说,这一切都太适合拍电影了。

适合到,收工后还想多留几天,自己再拍一部恐怖片。至于几天前还在经受的那些,麻烦的,折磨人心的,危险的…嗯,当然是选择原谅它。

《罪业搭档》

世界首映

中国|2019|彩色|104分钟|剧情

导演/编剧|高寒

制片|高凡、万鹏 摄影|崔健

剪辑|高煜 美术|梁骞

演员|王学兵、马浴柯、赵子琪、郭虹、何昕霖、陆沛文

导演阐述

作为一部犯罪题材的影片,案件本身在一开始就不是《罪业搭档》所关注的重点,反之,我甚至试图完成在同类题材中对‘跌宕起伏’和‘悬念重重’的怯魅;一切都关于故事发生地,大西北的地理风貌和物候特征,以及在失落的工业重镇中人们的困境和命运走向,构成了我在这部影片中的全部关切,事实上,深入现实后就会发现,一切戏剧都具有某种结构性必然。

“在济南,正好遇上台风天”

同样是计划之外的下雨。

北方刮台风,王艺荻是第一次遇上,济南的夏天由此与设想拉开了差距。在短片《恐鸟症》的拍摄过程里,风雨云劝退了燥热,同时带来了麻烦。

室内场景躲过雨水这一劫,但伴随着室外的滂沱,器材搬运、人员运输与收音也成了不小的问题;还有台风本身带来的气压与周遭色调,都与角色一样把冷傲写在了脸上。不只是笼中,脑袋里似乎也闯进了一只鸟,在羽扇和舞步间隙不安分扑扇翅膀,引她更用力地绷直肩,无言的对抗较劲。故事里的她总是下意识地吃着柿子,与男演员凝视窗外的那一场戏,她回忆说,几乎快把一整袋柿子吃没了。

另一位主演黄楚桐幼时练过芭蕾,王艺荻在校时也演过舞者,但她们都不是专业学舞蹈出身。那段片中的群舞,排练两天再加上正式开拍,两人的膝盖最后都摔青了。白色长裙遮挡了痕迹,拍摄的舞蹈最终呈现不足一半。

但王艺荻说,这一切也都刚刚好。

舞蹈彩排现场,受访者供图

两位主演回观角色的字眼是带着疼惜的。女主角如鸣是一个普通女孩,王艺荻说,如鸣身上“有一股倔强又不倔强的劲儿”;而对于阿菁这一角色,黄楚桐提到的词是骄傲与莽撞。一个沉默的姑娘试图规避儿时的阴影,另一个女孩努力地想要伸延自己的臂膀。在她们的眼里,女孩的孤独是闪着光的,正应和导演傅晓雨所言,失落即成长。

《恐鸟症》

世界首映

中国/美国|2019|彩色|24分钟|短片

导演/编剧/剪辑|傅晓雨

制片|周怡萱 摄影|何山 美术|任文东

音效/音乐|韩睿达

演员|王艺荻、黄楚桐、魏如光

导演阐述

恐鸟症是一种真实的心理恐惧症,出现在我以及一部分人身上。根据不同情况,它的影响可大可小。结合创作本身,它是故事的起点,也是被利用的工具,借口和假象。对我来说,《恐鸟症》不是主人公拥有高光的个人故事,而是群像性的讽刺寓言,囊括着仅用身份就可以建立的威严、保持沉默即可明哲保身的观望、一旦明示就会被指责的企图心、奢求不说明就可以被理解的姿态以及讨好却无意义的自我牺牲。当每个人身处事件,闭环之中无人清白,所以他们都是林中各色的鸟,没有光环。时光此消彼长,很多一度认为重要的事情最终都会被淡忘。无论是直白的争取,或是沉默的反抗,失落即成长。

“永嘉的父老乡亲小动物都十分配合我们工作”

堪景车走到岩坦镇茶园坑时,感觉就对了。

这里是导演黄莎莎熟悉的地方。那种湿润,新旧交替,生机孕育的氛围,将《侘寂》这部短片圈抱进了楠溪江的山坳里。人物情绪在山水古宅之间沉淀酝酿,水的形态,镜的灵性,制片人陈奕列说,整个过程,缘分使然,流程顺畅,“快成成功学案例了都”。

但也不尽然。在成为案例之前,9天的拍摄依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由于《侘寂》整片中对于水这一元素的大量使用,主创团队的构建需要极具电影素养的伙伴加入,对摄影指导、美术指导与声音指导都提出了高要求。而作为处女作,平衡新导演与中生代团队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和耐心。现场调整新剧本,拿掉人物支线,新增数个场次,陈奕列以自称“流水账”的口吻将它们一笔带过,反而兴致勃勃地说起另一些事。

茶园坑有一家民宿,是老板为让小女儿看星空而建的。在这个地方,好像真应了万物有灵且美,一切都是刚好的。所有出演者都来自当地,村民们,还有动物群演们,无论是跑山鸡、中华田园犬、还是猪仔,虽都是非职业演员,大家的演绎却都多了份浑然天成的气韵。主创将拍摄方式形容为“半纪录片式”的, 约莫如是。

茶园坑的群演鸡,受访者供图

当然远不止这些。八十岁高龄的木匠师傅一旦开始了手里的木工活,镜头本身便自动退却到了一旁,那种专注已经被时间本身刻在了他的精气神中。拍摄获得了某种冥冥的眷顾,那些天时阴时雨,云蒸雾绕,雾霭化作了一旺潋滟的湖,老匠人、古宅、整个剧组一起跌入,涟漪也是轻微而幽深的。

茶园坑当地,受访者供图

按原计划,剧组在陈奕列的生日那天杀青,当晚他们看见了星空和银河。次日醒来,是九天不见的晴好,那是太阳故意成全的九天。

《侘寂》

亚洲首映

中国|2019|彩色&黑白|29分钟|短片

导演/编剧|黄莎莎

制片|陈奕列 摄影|李锦阳 剪辑|林欣民

美术|李信和 音效|李丹枫 音乐|许志远

演员|李章梯、张逸轻

导演阐述

影片通过独特的灵性视角和诗意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对“传统逝去、社会变迁”的思考。影片中运用了“水”这个元素的不同形态以及“镜”面反射的不同角度,慢慢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让人物的情绪在山水古宅之间沉淀酝酿,逐渐渗透而出。导演希望借由此片特别致敬已故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银幕亮起那一刻,盛大的白昼在观看者双眸中栖身,镜头前的故事在时空四合下驮起众人。

电影成为一处生长的岛屿,浮于日常汪洋,吸附着水面下慕光而来的人事,或更贴切地说,电影作品本身更像是在注目下启航的方舟,在最庞大醒目的舟体之内,还躲进了剧组众人各自留下的琳琅的种子。

那些被托载着、在途中的人,有导演,有观众,也有幕中、幕后的每一位参与者。故事里有他们写下的吉光片羽,磕磕碰碰,随后得到一种轻盈的甜头。

既然一切途中都恰到好处,那么,去追那束开场的光,为什么不呢?

采访、撰文:77

原标题:《入围 | 在途中,故事躲入方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