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梵净茶 香天下 | 梵净山茶的前世今生

2020-07-21 19: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梵/净/茶/香/天/下

茶可清心。

面对浮躁的生活,泡上一盏梵净山茶,小呷一口微苦,含之细品又略带些柔甜,咽之再回味满口香醇。

此时,在沉静的世界里,穿越时间的河流,去追寻梵净山茶的历史渊源,品味梵净山茶的醇味清香,感受铜仁茶文化的多彩神韵。

茶以山名,山以茶显,好山好水必有好茶。

茶史

悠悠茶香千余载

铜仁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陆羽在《茶经》有“黔中生思州……其味极佳”之赞誉,而《明实录》中有“思州方物茶为上”的记载。铜仁种茶、制茶,饮茶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已较为兴盛。

梵净山是世界级名山,系武陵山脉主峰,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原始绿洲、动植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2万~18万个,生态极好、雨量充沛、山高雾浓、空气清新,年均气温16.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是优质茶叶的最佳生长区域。

古谚曰:梵净山兮九十九条溪,谁人识得到兮,金子、银子用撮箕。这首民谣道出了梵净山的神秘,也暗示梵净山有取之不竭的宝藏。而其中梵净山下的团龙贡茶的传说更是尤为神奇。

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9年),李贵妃(明穆宗之第九位妃子、万历皇帝之母)代天子巡狞,巡查到苗疆,见一山高耸云天,山清水秀,问及土人乃知是梵净山,心幕之,逐毅然入山修道。因其在洞中修练,土人称为九皇妃,称其洞为九皇洞、其道观为九皇观。九皇妃在梵净山闻听团龙“合闪茶”的传说后,深悯土人的孝道,明万历三年乃派行脚僧捎茶于帝,万历皇帝饮后但觉口舌生香、回味甘洌,上大喜,恩赐为“团龙贡茶”。

自团龙茶在明朝永乐年间被赐为“贡茶”,走红明清,到至今声誉不减。1994年6月被评为国优新产品,荣获“中茶杯”一等奖后,2000年元月又荣获第六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经科学测定,其奥妙已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破译,特别能够过硬的是茶园土壤中对人体有害的铅、六六六、铜及其他有害物质低于规定指标的数百倍,是货真价实的无污染绿色食品。

据调查,全市至今还保留着有古茶树5080株,野生茶树20.55万亩,野生茶树平均密度达到45株/亩,其中,千年古茶树3株、五百年以的古茶树123株,是中国古茶树原产地之一。

茶香

鲜醇爽口回味绵长

“梵净山茶到底好在哪里?朋友都托我带点回去!”“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好在内含物质丰富,好在不用洗开水直接冲泡,好在味道的醇厚……”在铜仁一家梵净山茶专卖店,店员给外省来的顾客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印江红茶,顾客细细品尝后,瞬间来了兴致,感叹道:“嗯,干净香甜,香高持久,鲜爽醇厚!”

评价茶叶的内在品质,主要看氨基酸含量和水沁出物含量两项指标。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测,铜仁全境10个区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的区域,“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干物质和营养成分的积累,良好的自然条件铸就了铜仁梵净山茶“鲜醇爽口、栗香持久、回味绵长”的品质特征。

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市质量检测机构检测表明,我市境内生产的茶叶产品水浸出物含量达到38%—47.8%,茶多酚含量达16.7%—31.5%,氨基酸含量达3.1%—10.6%,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和贵州省地方标准,产品已通过欧盟标准500余项指标检测,被誉为“绿茶极品”。

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对“梵净山茶”评价说,“梵净山茶”氨基酸含量高于3.5%,茶多酚含量高于30%,营养价值丰富,将传统手工艺精髓与现代加工技术融合,有美容抗衰、增强免疫等保健养生的功效。

好水才能孕育出好茶,《茶经》这样描述泡茶之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需要好水,茶树的生长同样需要好的水资源,好水才能种出好茶。

铜仁有天然好水,这点铜仁当仁不让。梵山净水是历经10多亿年的岁月浸润,无污染、无杂质、透明度高,富含锂、锶、锌、硒等4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铜仁,县县都有穿城秀水,乡乡都有青山绿水,村村都有田园山水,梵净山茶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云有雾的环境中,便形成了“梵山净水,泡茶好水”的称誉。

20世纪80代至90代期间,铜仁市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沿河4个县的茶叶公司和武陵山茶场,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经过几十年蜕变,逐步形成以梵净翠峰和石阡苔茶为代表的“铜茶方阵”, 梵净绿茶、夷州贡茶、松桃翠芽、坪山翠芽、沿河古茶、德江白茶等10多种铜仁名优茶,在全国各种茶事评比活动中荣获120多项奖项。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出自“中国茶叶之乡”的梵净翠峰、“中国苔茶之乡”的石阡苔茶是铜仁茶的佼佼者,分别跻身贵州五大名茶之列,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比肩而立,闻名省内外。

文化

多元化续写茶业传奇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在陆羽《茶经》倡导下,唐宋“吃茶”成为时尚。世居梵净山脚的江口人与梵净古茶相伴,更不乏“吃茶”文化与基因。

江口境内的闵孝河、太平河、桃映河和车坝河,前三条河流汇集为辰水,车坝河与辰水都是沅江的源头。“水同源,山同脉,吃茶在江口必不可少。”

时至当下,梵净山下特别是江口地域的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中,依然保留着“吃茶”的习俗,沉淀厚重而独特的梵净山茶文化。

采茶、晾茶、炒茶、卖茶,茶香升腾,由此及彼,随风千万里。悠久深厚的铜仁茶文化,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铜仁茶产业风生水起的出山下海大潮中,散发着独特魅力。

把茶品质作为立业之本,是铜仁市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从2012年以来,铜仁市因地制宜凭借青山绿水,把生态茶业作为主要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植,每年以近20万亩发展速度递增。截至去年,全市茶园基地面积189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28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1.21万吨、茶叶总产值108.9亿元,成为100亿级的农业产业,排名全省第二位。

而其中的梵净山茶因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45%以上、氨基酸3-5%),外形独特,色泽翠绿,汤色碧绿明亮,清香持久,栗香味浓,滋味鲜醇,叶底完整嫩绿,色香味形俱佳,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跻身“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被评为中国十大推荐绿茶公共品牌,去年“梵净山茶”公共品牌排名全国第31位、品牌价值23.4亿元,品牌价值增加3.54亿元,自此,“梵净山茶”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凭借生态茶产业的优势,铜仁看准抹茶产业的广阔前景,2017年,铜仁市委、市政府将打造“世界抹茶之都”作为战略决策部署重点推进。努力把铜仁打造成为国际抹茶文化中心和交易中心,把抹茶文化节打造成为助推贵州茶叶产品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又一重要平台。

发展抹茶,铜仁有最佳的茶叶原料。铜仁区域所产梵净山茶水浸出物含量达38%—47.8%,茶多酚含量达16.7%—31.5%,氨基酸含量达3.1%—10.6%,赋予了梵净山茶色、香、味“三鲜”的独特魅力,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和贵州省地方标准,是制作抹茶的最佳原料。

在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我市分别授予“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匾牌,贵州省质量监督局发布“贵州抹茶”地方标准,更是增强了铜仁发展抹茶产业的信心和动力。

当下,铜仁市正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按照“高标准建设基地、高质量管护茶园、清洁化生产加工、多元化开发产品、多层次打造品牌、多途径培养人才、多举措培育主体、多形式做浓文化、多渠道整合资金、多方位拓展市场、多模式联结利益”的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做实“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做响“国际抹茶文化中心”,加快把铜仁打造成“世界抹茶之都”和“国际抹茶交易中心”。

文章配图为资料图(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旭)

精彩回顾

原标题:《梵净茶 香天下 | 梵净山茶的前世今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