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当年丨《喋血街头》:吴宇森暴力美学的沧海遗珠

阿树树
2020-08-16 09:2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1986年,随着一部《英雄本色》在香港和整个东南亚地区大卖,从业已二十余年的吴宇森终于成为香港最热的商业片大导。在随后的几年间,他拍出《英雄本色2》,又在《喋血双雄》中创造出经典的“枪战教堂白鸽”场面,完成了吴氏暴力美学的标志。一时间,无论是在艺术成就或是商业价值上,吴导都达到了事业的高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雄心勃勃要创作一部“有史以来香港投资最高的影片”,希望完成更高的艺术追求。这就是投资了2000万制作费的《喋血街头》,于30年前,1990年8月17日上映。然而这部影片的命运,却和预想中大相径庭。不仅只收回了864万的票房,造成投资公司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没有给吴导带来良好的口碑。只在次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帮助他获得了一个安慰性的最佳剪辑奖。好在1991年吴宇森又凭借《纵横四海》的大卖,为制片公司挽回了损失,也标志着他自此后的风格,从男性荷尔蒙爆棚的状态,拐往了更为喜剧和轻松的商业电影路线。

这部《喋血街头》,是吴宇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连串的成功之中,一次不小的失败。然而这部影片,却是吴导本人创作生涯中最为喜爱的作品。不仅在其中注入了他童年的生活记忆和情感,更是一次努力突破自我创作上限的尝试。

上映时票房惨败的《大话西游》,十年后被观众认作了周星驰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而《喋血街头》的拍摄虽然耗费了吴宇森极大的心力,却始终不被视为他的标志之作。这似乎暗示了他这一生创作生涯的天花板——对于耗资巨大的题材,对于表现宏大人文情怀的主题,吴宇森的创作总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欠缺感——比如日后同样声势浩大但口碑平平的《风语者》、《赤壁》和《太平轮》。

也许吴宇森最擅长创作的还是表现男性英武阳刚之气的暴力小品,而不是那些更为深邃的人文题材吧。

《喋血街头》剧照,李子雄、张学友、梁朝伟

《喋血街头》的毁誉参半,也有这样的原因。

本片故事描写了1967年港英动乱中的香港社会,三位好朋友阿B(梁朝伟饰)、辉仔(张学友饰)、细荣(李子雄饰)终日打架嬉闹,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义。三人为了发财,决定去越南闯荡一番。在美越战争的混乱背景中,为了营救被黑帮控制的华人女歌星,三人和当地杀手阿乐(任达华饰)抢劫了黑帮酒吧,又在逃亡途中被越南游击队俘虏,受尽精神摧残。中途细荣为了抢占一箱黄金,开枪打伤了辉仔。阿B伤愈苏醒后,面对已经痴傻的辉仔,含泪亲手送兄弟上路。淘金梦碎,他两手空空又回到香港,和细荣决战,为三兄弟间的恩怨终于做了了断。

吴宇森借三兄弟上世纪60年代的这段磨难经历,从香港到越南,从都市到丛林,试图展现当年港片中罕见的宏大叙事视角。虽然之前已有许鞍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等片涉及香港人流亡东南亚的经历,但作为商业电影来说,《喋血街头》无论从制作规模或是创作野心来说,都是前所未见的。动荡的时代中社会激变,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成了人物命运变化最重要的导火索,为影片在枪战暴力之上增添了一种特别的人文和历史情怀。

这个跟好莱坞经典影片《猎鹿人》相似的主题,同时吸收了吴宇森师父张彻《刺马》的三角人物关系,更是在开场前20分钟通过吴宇森自己操刀,流动诗意的剪辑方式,呈现出少年人热血嬉闹的怀旧氛围,从而有几许《美国往事》的影子。从本片风格来说,可以明显看出吴宇森对这些经典艺术电影的借鉴和模仿,绝不是又一次为了票房的枪战商业片复制。

而吴宇森一贯擅长的男性情义塑造,以及漫天礼花般爆炸的枪火特效,在本片中也毫不吝啬,淋漓尽致地宣泄在每一个场景中。从香港街头,到越南酒吧的黑帮火拼,再到美越作战的森林河滩,所有场景都是接连不停的爆炸场面,甚至还出动了不少直升机和坦克以呈现战争的残酷。吴宇森为“暴力美学”燃烧掉制作经费,也在本片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喋血街头》,任达华

然而即使有创作野心,即使场面浩大,艺术和暴力的拼接相比之前更为直观的“白鸽枪火”,却显得有些生硬。《喋血街头》一直在试图表达人生漂泊命运际会,造成人心分离渐行渐远。然而《喋血街头》对人物的塑造,相比吴宇森其他作品而言,却更为单薄,欠缺了让人感动的动力。

在长达140分钟的影片长度中,似乎动作场面的渲染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留给文戏的空间少了。三兄弟的人物个性尚来不及做出前后明显变化,无论是梁朝伟扮演的“被卷入暴力旋涡的普通人”,或是李子雄扮演的“终会背信弃义出卖兄弟的小人”,都是从开场就明确写在人物脸上,失去了后面再度变化的空间。

吴宇森之前的成功,都在于擅长在影片中塑造英雄,特别是失意的落魄英雄。他最好的作品《英雄本色》或是《喋血双雄》中,主人公无论怎么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却始终无法变得普通。这种“我不做大哥好多年”的气质,是吴宇森与生俱来的。在《喋血街头》里吴宇森文艺化地投入了不少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试图表现普通人的成长变化,却显得诗意有余,英雄气概不足。

《喋血街头》剧照

在影片漫长的一个半小时人物磨难后,真正进入到吴宇森习惯的“兄弟反目”、“英雄归来”情节,反而是最让人感叹唏嘘的时段。张学友,作为无冕之王的演技派天皇,银幕形象却一贯是“爱强出头的市井小人物”。在本片中他同样扮演一个被兄弟插了两刀的傻小子,在吴宇森英雄气概的烘托之下,却奉献出了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表演。

当已经变得痴呆的辉仔物是人非,再也无法说话,只能用肢体表现吸毒后的癫狂状态时,观众也能理解阿B看到兄弟后两眼含泪,肝肠寸断的那种痛苦。这场阿B为了拯救辉仔,含泪为他开枪送行的戏,剧情虽然老套,梁朝伟和张学友的演绎却让人感同深受,是全片最好的一段剧情。可惜的是张学友这次最佳表演,只于次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最后败给了出演《阿飞正传》的张国荣。可能评审们认为这样好的演技,有一半功劳也要算在梁朝伟给他的对手反应上吧。

在这段戏后,阿B已经从普通人变成了身负复仇使命的英雄,再往下的剧情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吴宇森式铿锵有力的节奏。然而文戏已经不多了,阿B和细荣对峙,怒斥他背信弃义之后,就匆匆进入了结尾的复仇枪战场面。吴宇森影片的高潮,往往都出现在结尾之前,人物情绪最为屈辱即将挺身反抗的时候;对于结尾,轰轰轰一通爆炸,顶多变得酣畅淋漓,也很难再有更多的余味了。《喋血街头》的结尾,两人分别驾驶两辆汽车,像古代将领骑马大战回合一样,一次次来回交错地对撞拼枪。这里特别和之前少年时的骑车奔跑还有一段诗意的对应。

这显然是设计过的、有创新企图的动作场面。然而实际效果却显得打斗形式感过强,太过做作,甚至破坏了之前所有描写社会纷乱背景的写实化努力。这种设计带来的问题,后来也贯穿在吴宇森的其他作品之中。比如《碟中谍2》中不停耍帅的动作造型,或是《风语者》中两个士兵拿着三八大盖对峙,都成了有点雷人的桥段。只能说吴宇森一直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在体现暴力。“枪火教堂白鸽”,如果是其他人拍出来,恐怕也会显得做作吧,反而成了吴宇森的标志。然而创新与失败仅有一线之隔。《喋血街头》的结尾,有意境,却显得过于写意,有些用力过猛了。

《喋血街头》不算是吴宇森最好的作品。当然如果是其他导演拍出来,也算是相当不错了。然而对于“吴宇森”的招牌来说,却尚不足以满足观众对他的期待。这可能是吴宇森创作前期最为搏命的一次尝试了。之后,他逐渐进入好莱坞,后又进入内地市场,在此后的30年试着更为圆融地成为一个商业片大导。然而却越来越没有那种旧日的激情。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