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来来讲上海——《共产党宣言》在沪出版始末

2020-07-22 1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建党百年四史故事第二讲

上海兴业路76号,老早叫望志路106号,格个是啥地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2017年10月31日,纪念馆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前来瞻仰中国共产党启航的地方。勒了馆内参观的辰光,他曾仔细观看了纪念馆的一件重要展品——中国现在保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之一。总书记连连称赞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传播、翻译、出版,就是从上海开始的。《共产党宣言》是一本哪能样子的著作,又是哪能传进中国,啥人翻译的呢?下面,我就搭大家来讲一讲。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卷之语,激昂中带有诗意。作者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会上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大会经过辩论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并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纲领。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用德文写成了《共产党宣言》一书。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的哈里逊印刷所出版。当时这本书装帧非常简陋,而且印数仅有几百册。但是,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1919年6月,孙中山领导创办的《星期评论》周刊在沪问世,是五四时期上海地区重要刊物之一。从8月中旬开始,李汉俊接连在《星期评论》周刊发表文章。后来,由李汉俊主持编务,参与编辑的有李汉俊、邵力子、俞秀松、施存统等。这本刊物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而获盛名,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发行量曾达3万多份。成为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被称为“社会主义刊行品”。

《星期评论》编辑部深深感到,尽快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完整地译成中文“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急切希望译出《共产党宣言》全文,先进行连载,继而再设法出版单行本。这时,邵力子马上想到多次向自己主编的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投稿的陈望道,因为他不仅思想进步、精通日文和英文,而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识。于是,邵力子在《星期评论》编辑部的讨论中提出:“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陈望道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翻译者。

1920年早春的杭州,仍然比较冷。这天,陈望道正要出门,邮递员寻到他暂住的地方,递交一封上海来信。他拆开一看,是邵力子寄发的,仔细一看才晓得,这是代表《星期评论》编辑部邀请自己翻译《共产党宣言》。他的心里厢顿时涌起一股暖流,小房间内的寒气好像也一下子被驱散了。

陈望道出生于1891年,老家是浙江义乌西北山区。在16岁的辰光,他翻山越岭去义乌县城绣湖书院,学习数学和博物。随着眼界的扩大,他又来到上海补习英语,打算赴欧美留学,但限于经济条件等原因后未能如愿,就改往日本。到了日本以后,他结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河上肇等。在阅读河上肇译介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陈望道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救国不单纯是兴办实业,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青年时期的陈望道

1920年6月6日《申报》刊登的图书预告,其中可见陈望道翻译的大量进步书籍

1919年初夏,陈望道迎着“五四”的滚滚洪流返回杭州,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语文教师;他提倡白话文,传授注音字母,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却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围攻,他愤然离职。唔没多少日脚,就收到了邵力子的函件,心里交关激动:《共产党宣言》博大精深,不少人曾想全部译出未能如愿;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手,向世人奉献一个高质量的全译本,使之成为“唤醒中国这头睡狮最为嘹亮而有力的号角”。

于是,陈望道回到了老家浙江义乌,着手翻译。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原来,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学的辰光,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打算译成中文。可阅读之后,他放弃了自己翻译的打算。陈独秀又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供陈望道对照翻译。

在义乌分水塘村老宅,陈望道根据《共产党宣言》日译本、英译本,并借助《日汉辞典》和《英汉辞典》,着手翻译。为了避免嘈杂干扰和防备军阀政府搜查,他把家里的柴间,当作办公室,用两条长凳、一块铺板搁起来,当作写字台,凭借一盏油灯,以及老母亲每天送来的三餐,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

有一天,老母亲见陈望道人吃力得来瘦脱了,特意裹了糯米粽子,外加拿仔一碟红糖端进来,离开前反复叮嘱趁热吃。陈望道就一边吃粽子一边斟酌句子。隔了一歇,母亲在外面问:“红糖够不够?”他随口回答:“够甜的了。”后来,母亲收拾碗筷时,发现碟子里厢的红糖一点没动,而儿子嘴巴浪厢侪是墨汁。原来,陈望道太用心了,伊是蘸着墨汁当红糖吃完了粽子。迪个辰光,娘儿子俩介头不禁相对大笑。

格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在家乡义乌的柴屋里,用了两个多月的辰光,“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把这部《共产党宣言》全部翻译出来了。很快,他接受《星期评论》编辑部邀请来到上海,参与编刊。当他提着箱子赶到上海不久,位于白尔路三益里17号(后为自忠路163弄17号,遗址位于今“翠湖天地”住宅小区)的《星期评论》周刊突遭军阀当局查禁。

面对突发的变故,哪能办呢?陈望道委托俞秀松将《共产党宣言》译稿交给陈独秀。李汉俊和陈独秀对译稿进行了校阅。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中文化名吴廷康)商量后,决定以“社会主义研究社”名义秘密出版迪本书。勒了维经斯基帮助下,创办了一个小型印刷所,由郑佩刚具体负责。这个印刷所设于上海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是一幢两层石库门房屋,郑佩刚曾回忆:“委我全权负责。我便在辣斐德路成裕里租一房子,建立‘又新印刷所’(即‘日日新又日新’之意),第一次印刷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在上海问世。它竖排平装,略小于32开本,全书共56页,用5号铅字排印;封面为浅红色,有马克思半身坐像,印着“马格斯(按即马克思)安格尔斯(按即恩格斯)合著”“陈望道译”“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字样;由于又新印刷所排字工人的疏忽,封面上“共产党宣言”被误印成“共党产宣言”。迪个一个错版,却为后人鉴别《共产党宣言》初版本提供了依据。

到9月,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共产党宣言》推出第二版,并纠正封面书名的排字差错;勒了迪个以后,别的书店也纷纷再版,有的出版机构甚至还先后重印了近20次。

到今朝,《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72周年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证明,它的真理光芒会永远熠熠生辉!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二版一册的封面及版权页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陈望道旧居经有关单位精心修缮,已作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对外开放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内展陈的《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

图片摄影 | 楼定和

而上海作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地,是颇值得自豪的。

《共产党宣言》是一本宣传共产主义的著作,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格本著作是哪能保护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国宝”级的文物的呢?我伲会得勒了下一期的“来来讲上海”当中为侬详细的介绍。(未完待续)

原标题:《沪语音频 | 来来讲上海——《共产党宣言》在沪出版始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