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期流行“口罩妆”,“口红效应”还存在吗?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刘崟春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
王继堃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运营/ 杨晓
豆瓣评分高达9.3分的韩剧《未生》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营业三组的吴次长(相当于国内的高级经理或副总监)给“职场菜鸟”张格莱布置了一项任务:用1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87元)买点儿什么,然后再卖出去。
韩剧《未生》截图
可问题的关键是,卖什么呢?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有限的资金买一些东西,然后再全部卖出去,并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利润,如果是你,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韩剧《未生》截图
办公室里,吴次长点明了问题本身的陷阱,金代理(相当于国内的部门主管)和千科长(相当于国内的部门经理)则半带戏谑地做了猜测。
韩剧《未生》截图
故事的发展自然要符合“职场菜鸟”这个人物设定,张格莱的确用1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87元),买了整整两大包八双1万韩元的袜子和五条1万韩元的内裤。
韩剧《未生》截图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口红效应”,又被称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张格莱选择卖袜子和内裤,想必也是觉得低价产品更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再谈及大众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时,“口红效应”就不得不提。
1. 什么是“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有些产业却趋于繁荣的一种经济现象。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经济都遭受重创,各行各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失业率暴涨、股市崩盘……然而,就在这样一场连佛系青年都忍不住哀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经济风暴中,口红的销量却逆势上扬,惹人注目,“口红效应”的概念也被首次提出。
2001年美国“9·11”恐袭事件后,以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法国欧莱雅公司、日本资生堂公司等几家全球化妆品巨头公司的销售额数据,再次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
2. “口红效应”的心理学解释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预测,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收入减少,人们在彩妆上的花费也应有所下降。但数据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者们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过三种可能的成因。
图/ unsplash
2.1 我们与猿猴的距离
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的进化心理学,试图用进化的观点对心理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类一切行为的最核心目的就是“适应”和“生存”,“口红效应”的出现也不例外。源于进化心理学的生活史理论指出,人类的祖先在不断循环地经历着富足与饥荒。相关研究也证明,生活在资源匮乏、经济状况不安的环境中的个体,相比于生活在资源充足、经济状况安全的环境中的个体,会倾向于将更多的能量和精力分配到求偶和繁殖行为上。
在整体经济困顿的社会大背景下,负责生育的雌性为了尽可能保证自己有更高的繁衍后代的成功率,会去争夺为数不多的资源,获取能力更强的雄性。对于雄性来说,为了在特殊时期有效地将基因传递下去,他们必须找到生殖能力更强的雌性,作为自己的配偶。事实证明,女性的外形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与生殖能力相关,那些肌肉丰满、气色红润、充满活力且年轻健康的雌性,往往有更强的生殖能力。而在提升气色这一点上,口红的魔力自然不必多言。
2.2 “穿普拉达的女王”
与第一种假说类似,第二种解释同样认为,对于经济的担忧,触发了人们的资源争夺意识。但是与前一种观点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女性不仅仅依靠求偶行为争夺资源,也通过职场竞争来获取资源。
支持上述观点的主要论据有两点: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女性更多地进入职场,也表现出更高的职场抱负和事业雄心,在资源获得上越来越少地依靠伴侣;另一方面,自1970年以来,离婚率逐年升高,随之而来的是离婚女性更加糟糕的财政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更多的女性选择进入职场。
图/ unsplash
面对市场的萧条,企业为了降低内耗,裁员是惯常被采用的应对措施之一。而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表现得有能力且可靠,是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裁员名单上的唯一挣扎。相关研究证明,有化妆习惯且注重服饰穿搭的职场女性,往往被认为更有竞争力、更值得信赖,在公司内部会得到更高的评估分数、更受人喜爱,甚至得到更高的薪酬。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相比于珠宝和服饰以及其他奢侈品,以口红为代表的、相对廉价的彩妆,就成了职场女性自然而然的选择。
2.3 世事艰难,口红“续命”
第三种观点认为,“口红效应”的出现来自于个体在财务状况不佳时,仍然存在的取悦自己、犒劳自己的心理需求。动力心理学流派认为,享乐主义是个体行为出现的重要动机(驱力)之一,是人类天生存在的趋乐避苦的欲望。
特殊时期,荷包的厚度决定了个体取悦自己时,商品类别的选择。因为不再能够承受同一奢侈品品牌中的珠宝、手表、服饰等这类商品,故而转战相对廉价的彩妆类产品,以一种相对节俭的方式满足内心需求,即“跨商品类别享受”现象。举例而言,你买不起爱马仕的包了,所以买了瓶爱马仕的香水。
与动机的产生相伴而行的,往往还有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诱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口红的需要显然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需的缺失性需要,而是一种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的生长性需要;口红凭借其独特的颜色和味道,本身对于女性来说就是很难抵抗的诱惑。
3 结语
有意思的是,由于疫情期间人们需要佩戴口罩,很多人不再涂口红,口红销量在近期出现了大幅下滑。日本追踪药妆店的数据显示,2月至4月期间,口红销量的下滑幅度接近50%。
乍一看,是不是觉得这一次“口红效应”失效了?其实并没有。疫情期间,深受爱美女性欢迎的美甲行业,正在爆发性增长。麦肯锡追踪亚马逊美国的销售数据显示,在截至4月11日的四个星期内,指甲油销量飙涨了218%。“口红效应”,可以说在另一个维度是依然成立的。
图/ unsplash
上述三种关于“口红效应”的解释,除了第三个观点是在今年三月份刚刚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之外,关于其他两种解释,学界同时存在着赞同和反对两种声音。不论赞同还是反对,这些观点的存在都依赖于同样严谨的理论推演、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实证科学,将“可重复性”和“可证伪原则”奉为圭臬,致力于探寻人类行为及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奥秘。但是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注定了,心理学人每向前一步,都是如“盲人摸象”一样的前进与努力。所以,如果有所谓的“心理学大师”扬言自己能看到你每时每刻的内心活动,据说可以考虑带TA去爬山。
参考文献:
1. Hill S E, Rodeheffer C D, Griskevicius V, Durante K, White A E. (2012) Boosting Beauty in an Economic Decline: Mating, Spending, and the Lipstick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Netchaeva E, McKenzie R. (2016) Strategically Stunning: The Professional Motivations Behind the Lipstick E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MacDonald D, Yasemin D. (2020)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consumption: Evidence for the lipstick effect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