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

2020-07-20 1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恨那怯懦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怯懦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罗曼罗兰 《米开朗基罗传》序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傅雷 《贝多芬传》译者序

01

“呼吸英雄们的气息”

《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一起被称为“巨人三传”。这些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罗曼·罗兰也不打算将它们以严格的史学方法撰写成渊博著作。当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罗曼·罗兰的澎湃激情。这种极为感染人的力量,让书中诞生了许多广为传抄的名言金句。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

我们一遍一遍复述罗曼·罗兰书中的名言,从中汲取力量。但是少有人知道,他的激情诞生于一个国家的疲惫和一个遭受侮辱的民族的绝望。

普法战争之后,战败的法国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疲惫。年轻的罗曼·罗兰没有经历这场灾难,但他看见了这种疲惫。1903年发表《贝多芬传》时,他在序言里写道:“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

重振信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幻想甚至谎言,不断引燃复仇的火焰,许诺未来的胜利,另一种是要从失败里找到一种精神力量,并且重新定义胜利——它不来自于暴力,它是要摆脱一切幻想和一切不公正。罗曼·罗兰的理想是后者。

但是,“人民剧院”运动的失败,让罗兰·罗兰感到了奋斗的孤独和痛苦。他把目光转向了一些伟大的灵魂,发现“越是深入研究伟大作家们的生活,就越对他们毕生遭受如此众多的不幸感到震惊。”他开始歌颂这些在患难和痛苦中奋斗的灵魂,连续写了好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罗曼·罗兰称他们是英雄,他认为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撰写这些传记,“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他要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人们“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02

“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

1927年,贝多芬去世后的第一百年,罗曼·罗兰二十五年前撰写的《贝多芬传》在巴黎再版。同年,19岁的傅雷来到法国,读到了这本薄薄的小书,他在1934年致罗曼·罗兰的一封信里讲述了当时的心路历程:

其时颇受浪漫派文学感染,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无论漫游瑞士,抑小住比国修院,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偶读尊作《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傅雷之后又读了《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他发愿要把这三传译成中文,“期对陷于苦闷中之青年朋友有所助益“。致信罗曼·罗兰时,三传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

1934年傅雷致罗曼·罗兰的信中所附照片

三传之中,对傅雷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他首先读到的《贝多芬传》。对他来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

但是1932年译成的《贝多芬传》并没有出版,因为“出版界坚持本书已有译本,不愿接受。”当时已有的译本指的是杨晦的《悲多汶传》,转译自英译本,1927年7月已经由北新书局发行,但因为印数少,流传不广。出版社的拒稿让《贝多芬传》的初译稿“在存稿堆下埋藏了有十几年之久”,直到1942年,傅雷将“巨人三传”全部重译。

1942年的中国大地处处硝烟,日军大肆扫荡,抗战进入了极为困难的相持阶段后期。选在这个时间重译,正是因为“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03

英雄诞生于与痛苦的斗争

这些伟大灵魂在苦难中的奋斗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孤独的奋斗者和陷于苦难的民族以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

罗曼·罗兰的英雄,不是为骄傲、为荣誉而成为伟大,而是为公众服务而成为伟大。英雄不是为个别生活目的、为取得巨大成就而进行斗争的人,而是为整体、为生活本身进行斗争。他称之为“非武力的拒绝”。

这样的英雄,总是会在苦难中诞生,要面对极痛苦的牺牲,而且是“牺牲自己及其所亲的整个的牺牲”。

不能因为害怕而逃避这种苦难,也不能因为无法逃避而用谎言来掩盖这种苦难。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诚实地面对这些苦难,也就是诚实面对生活的真相。

但是英雄并不以受苦为目的,英雄只是不得不体验这一切,作为英雄资格的一种审查。

痛苦是无穷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时是来自外界的“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是从内心深处生发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痛苦,从生命的核心中发出的,它毫无间歇地侵蚀生命,直到把生命完全毁灭为止”。

在苦难的磋磨中,英雄会在切身的痛苦中获得一种认识,一种能带来充沛感情的力量的认识。痛苦本身不能带来成功,但逃避、屈服于痛苦一定会带来失败。在与痛苦的斗争中,英雄成为了英雄。

04

巨人的三种痛苦

贝多芬是英雄,罗曼·罗兰给予他首席的地位。

贝多芬肖像(1820年,Joseph Karl Stieler绘),时年五十岁,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

贝多芬的人生是在顶点突然向下坠落的。1814年后的维也纳的音乐口味开始变了,贝多芬被视为迂腐。他的朋友和保护人,也在这时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在1816年的笔记上,贝多芬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而事情尽可以更糟,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在1822年《菲岱里奥》预奏会上,他听不到台上的歌唱,音乐和现场都紊乱了。没有人能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在申德勒的记述里,他和贝多芬的全部交谊中,没有一天可和这11月里致命的一天相比。“他心坎里受了伤,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的印象。“

贝多芬亲自创作的唯一歌剧《菲岱里奥》

陷入了全然的孤独的贝多芬,在痛苦的深渊里,却从事于讴歌欢乐,巨人的巨著终于战胜了群众的庸俗。“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1902年,罗曼·罗兰逃离了巴黎,来到波恩,贝多芬的故里。他与贝多芬“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在贝多芬的祝福之下,罗曼·罗兰重新回到巴黎,他“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

《贝多芬传》正是罗曼·罗兰的感谢曲,他不指望这本小册子能取得怎样的成功,它也确实没有取得什么文学上的成就,报刊和学术界对它无动于衷。但是,素不相识的人们开始传看,“肤浅的乐观主义给了他们多大的屈辱,他们在这些话里就感到了多大的怜悯”。

这是罗曼·罗兰对孤独的第一个胜利,他感受到了看不见的兄弟的存在,他还要介绍另外一些同样伟大的人物,受着另外一种痛苦的巨人给他的兄弟们。

如果说贝多芬的苦难是在生命中突然坠落,米开朗基罗的悲剧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说贝多芬是在痛苦中孕育了欢乐,米开朗基罗则是彻头彻尾的没有欢乐。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达芬奇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都在创作,在创作中成为文艺复兴的巨人,但是罗曼·罗兰却只承认他一半的胜利。

直到呼吸的最后一刻,米开朗基罗都是“痛苦的颂赞”、“解放一切的死的颂赞”。“他整个地战败了。这便是世界的战胜者之一。我们,享受他的天才的结晶品时,和享受我们祖先的功绩一般,再也想不起他所流的鲜血。”因此罗曼·罗兰要“把这血渗在大家眼前”,他要告诉大家真正的英雄主义,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忍受生活是不够的,还要热爱生活。

托尔斯泰的的痛苦是罗曼·罗兰认为的第三种巨人的痛苦。他不像贝多芬生命里突然而至的厄运,也不像米开朗基罗与生俱来的忧郁,他是自觉进入他的命运的。

托尔斯泰出身富贵,生活美满,又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但他对自己是否值得拥有这一切产生怀疑。他的英雄主义斗争没有人能理解,因为没有人看得见他隐形的敌人,也就是他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在孤独的斗争中,说出了“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他不要米开朗基罗所追逐的神性的生活,他要平凡的生活。“而最终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弟兄’。”

05

“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

与其说罗曼·罗兰所写的是巨人的人生,不如说他写的是他自己的精神史,也正因此,“巨人三传”以其强大的感染力量,鼓舞振奋着一代又一代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还有罗曼·罗兰、傅雷,他们都是在苦难中践行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的巨人。

“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名句摘抄

1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傅雷)

2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3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4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贝多芬)

5

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的心灵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贝多芬)

6

我和伏尔泰一样的想:“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贝多芬)

7

信仰,往往只是对于人生对于前途的不信仰,只是对于自己的不信仰,只是缺乏勇气与欢乐!

8

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

9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10

在人类苦难面前,个人的宗教苦闷算得了什么呢?(托尔斯泰)

-End-

编辑:丹怡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传》

傅雷《傅雷书简》

原标题:《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