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球的一半|牛奶盒只能归为垃圾吗?

刘华
2020-07-19 10: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随着垃圾分类在上海、北京等地逐步推进,“这是什么垃圾”成了每日的灵魂拷问。但对于一些常见的物品,比如牛奶盒到底是哪一类垃圾,还是有很多人分不清楚。

牛奶盒,也称“纸基复合包装”,是在纸的基材上,通过复合塑料膜、铝箔等其他材料而做成的包装。这种复合出来的包装材料能很好地隔绝水、空气和光线,延长牛奶、饮料等产品的保质期,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环保缺陷。尽管大多人对喝牛奶很熟悉,但对牛奶盒的回收处理所知甚少。这背后不仅折射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消费者回收意识的匮乏,也反映出长期以来我们在牛奶盒回收管理上的问题。

中国是牛奶生产、消费大国,2019年全国牛奶产量为3201.24 万吨。巨大的需求带动了纸基复合包装的销量增长,据估计,中国每年纸基复合包装的总销售量高达600亿个。然而,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与“惨淡”的回收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纸基复合包装回收率不足20% ,全国仅有几家专门回收纸基复合包装的企业,每家企业年回收处理能力一般在两、三万吨,却仍因为回收不畅面临来料不足的窘境。不能回收的包装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直接丢弃会成为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污染源,通过焚烧或填埋等方式处理也会带来环境和健康影响。

牛奶盒为什么回收难?我们要从包装设计、行业社会责任缺失说起。

不像普通纸盒,纸基复合包装的设计和工艺非常复杂。一个包装中,大约有75%是纸浆,20%是塑料薄膜,5%是铝箔。如果要进行回收利用,必须通过专门的技术设备将纸浆、塑料薄膜和铝箔进行分离。虽然每一种材料都有较高的回收价值,但这种多种材料复合设计并不利于回收再利用。

由于材料工艺的复杂性、专利等壁垒,纸基复合包装行业准入门槛很高,长期被利乐等国际公司垄断。2019年,利乐在全球销售产品超过 1900亿个,实现销售收入115亿欧元。在中国市场,利乐也是一家独大,虽然在反垄断的压力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下,利乐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2003 年前后的95%左右,回落至60%上下,但仍然是隐藏在牛奶、饮料行业背后的巨人。除了利乐,康美包装、纷美包装、新巨丰等等瓜分了中国剩余的市场份额。而这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包装巨头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回收处理责任。2019年利乐在全球也仅有26%的包装被回收。

除了设计和行业问题,回收难也与长期以来未被调动起来的公众回收热情和相关管理制度的缺失有关。中国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纸基复合包装的回收问题未受到广泛关注,普通消费者也未形成回收意识。由于回收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回收链条并不完善,很多地方甚至根本找不到妥善的回收渠道。

一边是100%可被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一边是惨淡的回收现实。面对窘境,2016年,中国出台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 EPR),纸基复合包装成为四种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产品品类之一。EPR 制度在上世纪80年代的瑞典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废弃物管理有效政策之一。

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继续推进EPR在中国的实施。《办法》提出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进口)企业要承担废弃包装回收利用、信息公开、生态设计等生产者延伸主体责任。到2025年,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40%,综合回收率达到60%。同时要求各城市政府要支持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分类投放或集中分选,破除分类投放设施进社区、进车站、进公共场所等的障碍等。

《办法》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来自于回收成本的压力。EPR制度下,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回收责任并负担回收成本。然而,这笔环保账完全算在包装生产企业头上,企业也会感到吃力,甚至可能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在推动包装回收利用的道路上,有一些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即使在消费者回收意识很高的国家,还需要通过立法来保障这些包装进入回收渠道而非焚烧或填埋。欧盟在包装废弃物的管理上走在世界前列,1994年推出的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94/62/EC)明确要求各国将包装的回收率在立法执行后五年内提高到至少50%,对包装废弃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此外,包括欧盟、加拿大、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推行了包装押金制立法,可以有效激励消费者参与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企业能做的也很多。在美国,提高回收率的第一步是在包装上明确印刷“可回收”字样,帮助困惑的消费者破除“不可回收”迷思。此外,回收企业还可以参与到回收设施的建设中,扩大消费者可获得的回收渠道。利乐日本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详尽的回收点目录,如果在居住地附近没有回收点,消费者可以预约回收商的上门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要积极配合做好回收工作,也要改变对再生材料的认识,接纳并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材料商品。

地球的资源总是有限,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合作推动生产消费模式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刘华系绿色和平资深项目主任)

    责任编辑:石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