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融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出“好新闻”
融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出“好新闻”?
作者:任心语、文金月、覃艺淋、王梅、高雪婷、王颖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news
《青年记者》的张显峰说,“既然讲新闻的好坏好坏,就得有个标准。”
“但具体的标准是什么呢?恐怕有一条是泾渭分明的,那就是新闻本身的真实准确。这是个基准线。”
舆论生态、媒体 格局、传播方式变了
内容生产主体、流程变了
受众阅读习惯变了
时代变了
融媒体时代
再讨论“什么才是好新闻”
考量的因素也得变了
1
变是大势所趋
01
传播硬件配套
今天,手机是集各种信息接收渠道于一体的移动终端,还人手一台。
但是从前,电脑是用来算术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看报纸,或是口口相传。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融媒体时代,操作硬件平台升级带动传播渠道升级,相同主题的新闻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随之而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依靠发行量来赢得广告主与市场;而在新媒体时代,内容自身流量成了重要的评判标准。报业垄断链条中断。
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
互动化、平台化、开放化。
作为信息产品,新闻生产行业必须自我革命。
02
大众审美水平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带着一丝不明来源的自豪感,称自己的消费者为“读者”。
而现在,互联网平台称其为“受众”。受众不爱看,全都白搭。
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业务、新闻素材来源、公信力、权威性和受众忠诚度方面有明显优势。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内容和形式方面上更胜一筹。
借力推动内容行业繁荣的平台,也要放下身段,注重起了用户体验感。涉及“血腥”、“性”、“暴力”的事件往往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人类的情绪感决定着公众注意力的焦点。
受众在追求什么样的新闻?
第一,与自身有关。第二,又新又奇。
值得强调的是,因为受众本位思想,就一味的迎合受众是不可取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形态,新闻的第一考量标准都参考于传统的价值衡量。
夏萍曾做过暗访大学生暑期工黑中介的报道,全面揭示了“黑中介”圈钱内幕。
河南电视台曾对夏萍进行采访。她说:“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作为记者,扎扎实实扑下身子,是作为新闻人必备的素质。”
03
内容获取成本
反复阅读同一篇文章,就像连续几顿吃同一道菜,没意思。
大部分互联网平台本身不独立产出内容。大数据算法简单地根据用户历史阅读行为进行推荐,就会把类似文章反复推送给读者。
内容生产者未经筛选,生产内容不用担责,导致内容泥沙俱下。
在短期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同质文章层出不穷。对内容平台的用户来说,接触资讯越来越方便了。
人们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精力。
可浪费在无效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信息性价比低了,获取有价值内容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融媒体时代,要有受众本位的思想。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你说我听,而是需要依靠受众的反馈做出调整。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耐心禁不住消耗,零碎化的阅读希望的是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不是被包裹在不成熟的信息茧房中,推荐结果在固定模式下封闭循环。
所以,各位记者大佬除了放下身段,还得让新闻有新鲜感!
04
自媒体话语权
一刀一刀,自媒体瓜分了传统媒体的蛋糕。
当今传播信息者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最新的消息。
垄断局面被打破,传统媒体就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和自媒体抢流量。这对专业内容生产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的标准也随之提高。
自媒体为了流量不择手段,诸君有目共睹,白岩松也不禁发出感慨:
“稍微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他自己写的是谎言,但要琢磨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写?是为了流量以及流量之后的利益?又或者是制造对立,然后撕裂、哗众取宠、带节奏?这种类型的操作,其实是舆论当中的洪水,危害很大。”
新闻产业模式探索问题、新闻流程改造和品质提升问题日益显现。
一边是绞尽脑汁的原创者,一边是伺机而动的“搬运工”,原创者们努力收集的素材和自己的原创内容被改头换面,通过替换字词、调整语序、删改等方式,搬运文章中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创作出的新文章,有的甚至成为爆款,比原文传播还广。
又要严谨,又要原创,又要抓人。
新时代的专业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坚守,还要坚强。
2
变了哪儿 ?
01
怎么说
《冰点周刊》人物版,每期都会刊出一个科技领域“大牛”的人物故事。
细细读去,会发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伟大科学家,跟自家的老头儿差不多。除了耀眼的光环,他们的好运气、倒霉事、坏脾气也会让人或者忍俊不禁。
于是读者记住了他们,这就是“怎么说”的问题,是话语方式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以往主流媒体树立“高大全”形象和“典型立报”的思路受到了挑战,穿着宣传的长袍大褂站在舆论场中喊话已经难以引发共鸣。传统媒体正在试图改变这种境遇,放下身段,向新媒体学说话。许多公职人员也一改严肃刻板的印象,放飞自我,网语连连。
这是传统舆论场和新兴话语体系从两个极端走向“共同语言”的开始。
02
通过什么渠道说?
过去的人们只能走路或骑马,今天的人们有了高铁和飞机,那么对一个人工作效率的考量,就需要参考交通工具的因素。
传播平台、传播渠道给新闻的衡量标准加码。
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打通了纸上和线上的壁垒,在融合中生长,在互动中进行议程设置。重大新闻报道基本上从策划、采访、传播,到互动、再传播,都在尝试全媒体立体化生产。
好新闻的传播,需要善于利用渠道和技术的力量。与此同时,好的新闻也需要有在新媒体渠道流通的力量和价值。
03
“说到什么程度?”
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对信息质量、内容中呈现的深层次思考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起社会事件,人们不仅关注过程,还会探讨背后的法律人性问题;一则政策出台,比起冷冰冰的条文,人们更希望知道新政策对自己有何影响。
“说到什么程度?”
又要让人看得懂,又要深得下去。
深度从来都是刚需。如果仅仅停留在“阐述事实”的报道层面,不会具备与自媒体大号匹敌的竞争力。新闻的生产需要切合背后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引导用户的自我思考,坚持内容之上,做深度、做价值。
04
记者也得变?
新闻采编是指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流程,是产生新闻作品的整个工作流程,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传统媒体的采编工作一般实行采编分开制度。
记者主要负责新闻的采访和写作工作,编辑主要负责对选题的考量,稿件的检查以及版面的整体布局再到出版发行。
采编部门在进行内容生产时通常首先会确定选题,比如选题会,一般各种媒体单位会在每天或者每周定期召开选题会,经过小组讨论上报选题,再由总编确定。
接着是分配选题,这时记者们通过整合个人以及编辑部的资源和人脉确定采访对象,再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制定采访计划(也可以临场发挥),确定了采访的形式和内容后,与采访对象约定采访时间进行采访(一般这两步可以同时进行)。
采访时注重记录细节,可采用笔录或者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采访后整理采访资料,进行新闻写作,再将稿件初样交给编辑进行审核,经由编辑部层层检查,检查无误即可出版。
今天,记者除了采写编评,还要具备哪些技能?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采写工作是新闻内容生产的大头,好的前期采写工作往往决定了整个新闻作品的成功。
技术发展,人们接受信息渠道不同,新闻制作的人和平台多样化,信息的发布门槛变低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广了。
每多一个传播平台,记者就要多掌握一门技能。
说到底记者要掌握的硬技能无非就是对工具和软件的熟练应用。如,摄像机、视频剪辑软件、网页排版等工具制作图片、声音、画面、文字多样统一的内容,丰富新闻实体。另外,记者也要时刻关注科技动态,运用无人机、VR眼镜等科技,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战中。
万变不离其宗。除了这些应景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的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报道,记者不仅要迅速反应,做出恰当形式的报道,更要多方面考量,第一时间将各种形式的新闻素材发送到编辑部。
因此,突发事件报道和深度报道依旧是融媒体时代考验记者能力的真功夫。
3
融媒体 “ 从哪来,到哪去?”
01
媒体融合,7年“抗战”终成果
2013
习近平提出,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6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进而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变,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2018
全国宣传会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全媒体
融媒体
VS
全媒体: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利用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通过编织好的信息网进行信息的发布,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都能获得想要的信息。
融媒体:一种“融”的发展理念,是变单一媒体的影响力为多媒体联合产生的影响力的发展理念。
全媒体侧重“品类齐全”,融媒体侧重融会贯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级。
传统媒体
新媒体
VS
新旧本是相对概念,目前普遍认为,传统媒体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和手机的社交媒体,如“两微一端一抖”等。
“融媒”这一理念,更多是从传统媒体的角度而言的。
例如,传统的广播电台开辟网站、公众号、移动端app等,通过精炼的采编团队,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发布”,让受众从多个平台、多个时间点都能获取有效信息。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但是,融合也要根据自身情况,不可蛇吞象!
不顾当地经济发展体量、媒体发展层次,不顾城市化程度。不顾本体发展具体情况,一个劲地瞎模仿。
部分贫困县也学人家搞企业化,最终落个财政赤字,拿不出钱来买硬件软件设施,员工地绩效奖金发不出,自身也没啥营收来源。
媒体融合也要符合自身情况,否则是自取灭亡。
长兴集团模式的出现固然让人欣喜,仿佛看到了县级融媒发展的生机。但是,长兴县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区域经济体量大,能够积极抢占优势体制资源,以创新驱动为前提,运用尖端科技手段重塑采编流程,并且更新全媒体运营理念,实行企业化管理。
但是目前对于多数县份来说,主要还是行政力量为主导进行改革,对于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难以望其项背。
对于大多数经济较为落后县域来说,由于经济容量小,极少有品牌广告投放,大多只能从本地购物、家具等小型广告投放来实现微薄盈利,其发展资金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吃饭问题都没解决。领导未接受相关知识普及或培训,“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思维根深蒂固,依旧把自己摆在“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位置,在进行媒体管理或工作部署时仍沿袭此种观念,全然漠视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
人家融,我也融
技术嘛不会,
内容嘛没有,
渠道嘛不行,
思维嘛没变。
搞不搞得好不重要
重要的是跟着大家一起融融融
反正融就完事儿了
打开大多数县级融媒的微信公众号,多是文风枯燥的会议报道、表达生硬的政策宣传,根本不在乎群众想看什么,想听什么,阅读量寥寥无几,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县级融媒要向自救,体制机制的改革才是基础。
如何让打通内部团队交流协作的通道?
如何利用大数据画像,抓住本地受众?
研究讲好本地故事的方法,让群众买单。好好利用小县域“熟人社会”,才是自救的基本。
02
资源共享、内容兼容、利益共融。
“一次采集,多元发布”。
啥意思?举个例子。
东关村老李养的母猪产下了二十头崽,这在村里是件大事儿,得让全村百姓知道。
按照平常规定,村长和村支书都应该过去确认情况。可是村支书当时有事儿去不了,便让村长去老李家拍些照片和视频。
村长到老李家拍好照片和视频后,便用大喇叭向村民们吆喝宣布这件喜事儿,还顺带把照片和视频发给村支书。
村支书收到后,开始发朋友圈儿、抖音、微博,向外界告知这个好消息。
此时,村长一人去拍照片视频便是“一次采集”,最后这件喜事儿通过大喇叭、朋友圈、抖音和微博发布出去,便是“多元发布”。出村的村民听不到喇叭,但他刷朋友圈、抖音便知道了。
相比原本只用大喇叭宣布的单一方式,这种多元化的信息分发让村民更快地知道村里这件大事,而且只需村长一个人就能做到,极大提高了这件喜事的传播速度。
但融媒体的“融”却远不止于此,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终端接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也包囊在内,甚至成为未来产业链条的几个关键环节。原本“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播理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酒香了,如何打通渠道,更精确地触达用户,让用户接受、买单也同等重要。
人民日报社的聚合型“中央厨房”首先为人民日报社内部的各子媒体服务, 同时通过版权合作、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其他媒体和单位分享产品、提供服务和资源。目前,“湘赣云”、“广西云”、“新湖南云”等大部分名称中带有“云”的中央厨房均主要聚合内容,致力于打造聚合类平台。
还有一种内控型“中央厨房”,即打通媒体内各个子媒的团队壁垒,盘活人才资源,形成全媒体采编平台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实行扁平化管理,开发可视化程度高的新媒体产品。
于是便出现人民日报的军装照H5、新华网的融视频产品《人民的通道》、十九大报告推出的H5交互产品《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等现象级的融媒产品。
03
在当今,衡量融媒体玩儿得溜不溜的方法,铁定是其产品的转发量、阅读量、评论数等指标。
内容重要,分发的方式也很重要,怎样能像丘比一般,一箭中心,精准捕获用户需求点,实现内容投放,是融媒提高传播力、影响力的内核所在。
目前我国的融媒体仍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完善。
一是因为“一次采集,多元发布”的理想运作模式对采编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是用文字记录、图片呈现,
还是视频播放、全程直播?
针对同一事件,各媒体平台报道的侧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有差异。
二是因为各媒体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不是什么简单事。
融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涉及到人员设置、组织架构、管理运营、资源、内容、利益等整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
有一个生动的比喻:
融媒体并不像受精卵一样逐渐发育成胚胎,慢慢长大。而像换肾一样,可能会有排异反应,要吃抗排异的药物。如果排异反应过大,还会影响新肾的正常生长。
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实现“重生”,新媒体也因传统媒体的注入而更具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上下而求索。
4
花路?绝路?
对于记者个人而言,融媒体是花路还是绝路?
理念、内容、体裁、形式、
方法、手段、体制、机制。
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
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
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受众细分、内容精准定位的时代
记者有了一块做出全面新闻内容的跳板
新闻生产不再是记者的孤军奋战了
你得有一个“大后方”
“一篇通稿打天下”的路子过气了
不日新者,必日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