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视再出古风神作,三季最差评分9.4,看五分钟就上瘾
6月13日,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回归,
一口气更新25集,
延续了第一、二季的超高人气,
豆瓣网友打出了9.5的高分,
B站弹幕刷屏,评分高达9.9分。
《如果国宝会说话》按照时间线展开,第三季主讲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文物。
25件文物,依然每件5分钟,
从厚重的5000年文明里挖一件国宝来讲述,
短小精悍,让人意想不到:
“国宝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和rap”,
“这一次,会赚人眼泪了”……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幕后是怎么样的?给观众讲古董,如何摆脱说教、接地气?
一件件国宝,到底该怎么看、怎么理解?
第三季又有什么看点?
一条与《如果会说话》总导演徐欢视频连线,
解密幕后故事。
自述 徐欢 编辑 叶荔
收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您有一条新的国宝留言,请查收。”2018年,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上线,一件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壶,穿越时空,向年轻的观众发送了这则特别的讯息。
《如果国宝会说话》计划制作4季,总共100集,每集5分钟。从中国3万多件一级文物中,选择了100件国宝,按照时间顺序,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梳理到元明清。前两季一共介绍了50件国宝:曾侯乙钟、长信宫灯、兵马俑……每一个国宝都有量身定制的展现方式,这些看似沉重古早的文物,在纪录片中原地重生,活了、生动了。笼络上亿“国宝粉”。
《如果国宝会说话》b站播放页的密集弹幕第三季预热片一放出,观众已经急不可待,在弹幕刷屏接头暗语:已查收。
第三季海报,黄海设计第三季10个不可错过的看点
第三季展开的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国宝文物,形式更大胆。
“大唐气象”,是包容、开放的时代。这一季的文物画面,也更多姿多彩,迎来春天的唐朝胖妹,纵饮对谈的名人雅士,被时间雕琢的各种雕像、壁画……
除了一帧帧美到能当壁纸、重新活起来的文物,也有文物背后的一个个古人。拍的是古代宝藏,讲的是鲜活人生。
1.《洛神赋》故宫博物馆宋代摹本
让洛神动起来
《洛神赋》据传是东晋顾恺之所作,描绘的是曹植失势后,在洛水边遇上洛神的故事。5米长卷,如何让观众体会到曹植《洛神赋》里的“翩若惊鸿”,一刹那的震撼?如何通过视觉让微风吹到观众的心里去?这是导演最为费心着墨的地方。
2.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故宫博物院
拿着羲之的笔一起写
这一集用了AI技术,扫描了《兰亭序》整个运笔,有涂改,有停顿,也有了情绪。观众仿佛回到了历史现场,拿着王羲之的这支笔,跟他一起写完了《兰亭序》。因为原件纸本不知去向,依据的是唐代五大摹本之一的冯承素版本。
3.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青州博物馆
看见文物本身自带的命运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能笑着走向永恒。”这集戳中了很多观众的泪点。青州佛造像本身历经毁佛、灭佛,僧人无奈集中掩埋。隋代,在青州龙兴寺才被人发现窖藏里的这一堆破碎的残肢碎片。后期,人们多次修补拼接。这一集,没有刻意强调它的破碎,更让人为它的命运叹息。
4. 云冈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
8K高清影像展现更多细节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里最出名的五个窟,由昙曜主持,带领一万多工匠,开凿出了气势恢宏的大佛像,据传是北魏最初的五个皇帝的面容与佛融合。这一集运用8K技术,在高分辨率的画质中,细节更为鲜明。
5. 唐代仕女俑 西安博物馆
大唐女性的自由之美
“胖妹的春天”,大唐女性的自由多元在这一集表现得淋漓尽致。光是发型就有堕马髻、倭堕髻、双螺髻、双环望仙髻,女子还能以男装打马球、学武。6. 立狮宝花纹锦 中国丝绸博物馆
以现代设计师思维,炫酷展现唐代织锦
这一集已经在B站被“封神”,它从现代设计师的角度、编程的思维,来解构大唐新样,展现它的魅力。比如将缜密的织线对比二进制,用特效突出了纹样外围环和中心题材的多种组合方式。
7. 阿斯塔那俑与文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回到了《博物馆奇妙夜》
这一集一帧一帧全都是用文物拼贴出来的场景,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人俑,汉人、胡人、舞女、官人,各有一个人物角色设定,各有各的风情。他们生活在高昌,故事就在一个国际化的超级大市场里发生。除了俑以外,阿斯塔那墓葬还出土了很多文书,因为墓地干燥得以完好保存。里面记载的案件,都是按唐代法律断案备案,过期后废物利用成为陪葬品的。
其中有一则文书记载了一个诉讼,动画就把它还原出来,配合这些活的俑,像是回到了《博物馆奇妙夜》。
8. 三彩载乐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
听见唐长安的声音
唐长安接纳了各个周边国家的文化,骆驼载乐俑,就像一个移动的舞台,里面有世界各国的音乐。在这集片子里,你能听到古代乐器的声音。在前期调研中,团队走访了很多研究中国唐代音乐的专家,后期音乐团队又找到了原声,片中尽量还原每了一个乐器:琵琶、横笛、萧、排箫、箜篌、笙……。
9.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 镇江博物馆
一场跨越时空的饮酒对谈
这一集引入了一个舞台感的东西,让李白、丹丘生、岑夫子这三个名人饮酒对话,来配合讲解唐代人喝酒寻欢的时候,怎么去使用酒筹。10. 法门寺地宫茶具 法门寺博物馆
回到唐代一起吃茶
这一集的国宝来自法门寺地宫。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被意外发现,舍利及数千件珍宝器物出土,震惊世界。这一集完整呈现了其中出土的一套唐朝皇室御用茶具,这套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伴随解说,观众仿佛跟着唐人一起吃茶,代入感十足。
总导演徐欢与一条连线采访《国宝会说话》到底是怎么拍摄制作出来的?总导演徐欢来解密。
以下是徐欢的自述。
解密高难度拍摄2017年,我们开始前期调研。近一年里,走访了50多个博物馆和遗址,田野调查、研究、筛选,对挑选出来的文物,反复论证。
每一个5分钟,不管形式上如何活泼、新颖,都建立在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文物的三维数字采集过程进入到拍摄环节,第一步,我们可能都不称之为“拍摄”了,而是叫“文物影像采集”。
文物采集一方面由常规的摄影团队取景、拍摄;另一方面由三维数字采集团队,利用最新的技术,在实验室采集三维的数据信息、做微痕提取等。
上一季我们拍摄了很多竹简,诸如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木牍上很多历史痕迹已经模糊了。而微痕提取技术,能显示更深层的信息。“国宝”团队拍摄幕后文物的拍摄,非常受限。例如拍一组静态文物,最多四五十组镜头,已经到头了。上一季拍摄兵马俑,按规定不能把玻璃柜打开,我们就通过灯光、黑布,尽量消除玻璃影响,并在后期做更细致的抹除。
如果碰到卷轴画,像这一季的《洛神赋》,据说每打开一次绢,就要断近8000多根绢丝,出于文物的保护,尽量不再重复拍摄。
制作室一角100号人,只为这短短的5分钟
100集的国宝纪录片,类似一个很庞杂的工程项目,流程也很长。我承担的是工程负责人这个角色,需要去激发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近三年,团队陆续有100多号人加入进来,工种非常多,包括了负责策划撰稿的文博专家、学者,10来位分集导演,以及大量后期制作。团队成员的背景也很多元,不光有学美术、学历史出身的,还有学工程、生物的。年龄跨度从50后一直到95后,但80后90后是绝对主力。
为了短短5分钟,导演和整个团队可能要打磨一年,反反复复,每一版本推敲十几稿、几十稿都有。像这一季的《青州佛像》,在已经做出两个版本后,我们依然决定完全推翻,从头创作。
《立狮宝花织锦》全程没有一句文案,全靠画面来讲故事,弹幕里观众大呼“过瘾”、“封神”。围绕这个主题团队多次向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请教,了解唐代织锦,也选择了由他推荐的国内现存的“陵阳公样”代表——“立狮宝花纹锦”作为这一集的主要文物。但织锦这种有机物,不像青铜器、瓷器那样的文物能完整保存,要找到实物尤其困难。
摄制组专程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拍摄了一系列一千多年前出土的联珠纹织锦,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采集到了两件。能采集到唐代的织锦,哪怕是残片,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去呈现织造工序中运用到的二进制编程思维,也是分集导演与丝绸博物馆的专家反复讨论的结果。
不热爱的人,肯定不会选择做这件事。
原则:放飞、无我,别对观众说教如何让现在的观众能够真正走进国宝,去体会当时古人的一个创作心态?我很喜欢提四个字:放飞、无我。放飞的是各种才能,而自我表达的部分要往后放。
比如说第二季的《长信宫灯》,做了整整一年,改了有20多版,它的表现方式的创造力不是说从历史意义或审美的角度出发,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从这盏灯的实用功能做了一个拆解。
《阿斯塔那俑与文书》那一集,里面有很多唐代的“吃瓜群众”,称呼对方用的是“郎君、娘子”,就像是当下我们常说的“小哥哥、小姐姐”一样。片中展示商品物价的标牌、店铺名称的各种“行”,这些唐代的小细节,也都来源于文书的记载,由研究唐代生活史的专家也是这一集的撰稿人师永涛提供。
在历史长河里,去找到一件文物作为“物证”,去展现当时人的生活,是很碎片化的,但很真实、鲜活。
“仙山”沉浸式体验 巴黎 2019年去年我们国宝团队又进了一步,在视频之外,根据国宝博山炉的意象做成一座互动沉浸式的“仙山”,在展厅现场呈现,让观众能更直接地去体验。
每一件国宝,都有很强大的能量。一个5分钟的国宝视频,像一个词条索引,你点击进去,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里,寻找美和智慧。部分素材由《如果国宝会说话》团队提供
原标题:《央视再出古风神作,三季最差评分9.4,看五分钟就上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